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4年试行新高考改革以来,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中,无论是新高考试行的浙沪地区,还是已经或是即将实行新高考的其他省市都有学校在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方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最基本、也是最常见形式,可以以最迅速、系统、集中、高效、直观的方式给学生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是就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而言,一方面,国家政策上有要求,但是不明确,有的省级普通高中课程规划指导方案中对该课程做了初步的规划,但无硬性要求,开不开课完全取决于学校本身;另一方面,在普通高中阶段专门开设职业规划教育课程的学校寥寥无几,而与之相应的课程则呈现出课时少、系统性差、专业教师匮乏等问题。普通高中关于如何更好的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方式的制定等都成为巨大难题。本研究在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概念进行把握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应该是在普通高中阶段专门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来帮助高中生在全面了解及分析自己的兴趣、潜能、人格的基础上,学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技巧,结合大学专业及未来职业的需求,进而定位自己的专业意向及职业目标,同时借助所有可以利用的校内外资源及课程组织形式来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一种服务课程,该课程还具有全体性、全程性、实用性、多样性及时代性的特点。随后,论文又对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以便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论文主要围绕学生认知情况、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了解及认同情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效果、评价与保障机制、问题及建议等方面的内容对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系统调查,通过对收集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发现的问题有:课程的开设缺少连续性与层递性;课程形式单一随意,缺乏多样性;课程内容单调乏味,重理论而轻实践;课程评价缺乏规范,随意性强。针对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突出问题,同时结合浙沪地区的经验与教训,论文进行了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理论建构:首先,要确立明确适切的课程目标,进而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其次,要有丰富联动的课程内容,涉及自我定位、学业、专业及职业等各方面内容;再次,要保证多元多样的课程实施,运用课程、活动、学科渗透、团体辅导与个别咨询等多种方式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最后,要构建系统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以便对课程进行有效的评估及诊断。论文最后一部分以F高中为案例,进一步研究和验证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理论建构,同时分析出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并得出些许启示以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