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人们所做出的决策通常受到锚的影响,由此导致锚定效应的发生,使得决策的结果偏向于锚。这种决策偏差不仅存在于个体决策中,而且也存在于群体决策中。而近年来关于锚定效应的研究指出,相对于传统锚定效应研究范式而言,基本锚定效应范式是一种自然的研究方法,其更接近于真实决策情景中所呈现的锚定效应。另外,相对于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决策研究而言,对真实的决策情景进行研究则更能反映出锚定效应的特点和机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人们所做出的决策通常受到锚的影响,由此导致锚定效应的发生,使得决策的结果偏向于锚。这种决策偏差不仅存在于个体决策中,而且也存在于群体决策中。而近年来关于锚定效应的研究指出,相对于传统锚定效应研究范式而言,基本锚定效应范式是一种自然的研究方法,其更接近于真实决策情景中所呈现的锚定效应。另外,相对于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决策研究而言,对真实的决策情景进行研究则更能反映出锚定效应的特点和机制。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记载真实决策事件中,决策者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决策时也会受到锚的显著影响,从而呈现出显著的锚定效应,通常情况下这些锚不外乎是占梦、占卡、占星等。而梦被认为是在不确定的决策中起作用最大的一种锚,其对决策的锚定效应最为显著。也就是说,人们在做梦之后会对其进行占卜,然后根据占梦的结果做出相应的决策。
本研究以《左传》、《二十四史》和《清史稿》中所记载的梦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导致的锚定效应进行研究,考察了梦和占梦的结果对个体决策和群体决策的影响及影响程度,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梦和占梦都可以做为锚对人们的决策产生影响,而且产生的锚定效应非常稳定和持久。
(2)如果梦、占梦二者同时存在时,那么这时人们的决策实际上是一种序列锚定效应;而如果梦与占梦的结果不一致时,人们则根据占梦的结果做出决策。
(3)占梦的结果与决策的类型呈现出显著的相关。即占梦的结果为吉时,人们的决策通常是顺梦境决策;同样地,如果占梦的结果为凶时,也是顺梦境决策。
(4)梦作为锚,不仅可以对个人的决策产生影响,而且可以对群体的决策产生影响。
其他文献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工作、社交以及娱乐等行为方式,同时也成为知识和信息传播的重要领域和创新空间,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立足新媒体平台,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传递中国好声音,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新使命,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新机遇。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把握机遇,充分运用网络新媒体讲好中国故事,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本文以新
在市场竞争与媒体技术推动下,娱乐逐渐超出自身界域,向社会各领域蔓延,已经初步演变成思潮形态。泛娱乐化已经不仅仅是娱乐越界的问题,其背后掩映着娱乐盛行年代的“价值侵犯”危机。“泛娱乐化”思潮带有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虚无主义等意识形态和价值内容,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媒体文化环境中。“泛娱乐化”思潮鼓吹用娱乐价值统领、解构或否认其它价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与全国各阶层结成统一战线,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浴血奋战,从而扭转战争形势,挽救民族危机,为建立独立、民主、自由的新中国铺砌道路。 理想信念教育是巩固党的思想防线的重要环节,是全体军民的精神支柱,丰富与充实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本文通过对延安时期毛泽东理想信念教育思想进行理论溯源、现实解析、体系研究总结出这一时期毛泽东理想信念教育理论的的历史经验和当代启示,以资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将共享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共享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共享教育也是当前教育的必然趋势,利用共享教育开展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是当前时代的要求,党的十九大上共享也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的思想基础之一,且习总书记曾提出共享是全民、全方位、全面且以人为本的共享,其发展成果也是全民之间的共享,大学生是我国的未来,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是当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孕育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的,壮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壮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经验积累和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先进思想观念、精神要素、伦理准则等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和教育功能。新媒体时代下,探索运用新媒体平台加强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论文围
党的十八以来,我国开始迈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现阶段,国内出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打着“重读历史”、“还原历史真相”等旗号诋毁党的历史,抹黑英雄人物,企图歪曲历史,否定党的历史功绩,继而否定党领导人民创立发展的文化;而国际社会上“黄祸论”、“历史终结论”、“中国威胁论”等言论不绝于耳,严重影响党和国家的形象,更不利于促进我国的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有这样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的骄傲。
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党和国家以及教育界一直在思考探索的问题,尤其是在培养什么人和怎么培养人问题上。对于培养什么人,习近平总书记透过十九大报告,向世界宣告,中国迎来了新时代。面对新形势下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更加明确了党和国家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怎么培养人,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提出育人在于立德,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更是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与“三全
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意向的研究是构建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以往对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意向的研究,弄清警察对心理疾病的态度与警察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意向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为警察心理健康服务的开展提供理论研究的补充与实践工作的参考。 本研究主要沿着两条思路展开:一是关于警察寻求专业心理服务意向的研究,一是警察心理疾病污名,特别是对求助意向产生影响的污名实验研究。前者主要关注警察在
学业自我价值感权变性是个体将自我价值感基于学业领域的程度,它反映了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受学业领域事件的影响程度。本研究将研究具体到学业领域,并在学业领域对自我价值感领域权变性理论的部分假设进行探索研究,希望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完善和补充。另外,通过对学业自我价值感权变性的研究,可以了解当代青少年的学业价值观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自我价值感,并为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理论基础。 本研究在文献分析、访谈、问卷
社会比较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有关社会比较对自我评价的影响已经有很多。Mussweiler等(2003)提出了选择通达模型(SA)来解释社会比较对自我评价的影响机制,认为个体在比较过程中所激活和通达的自我知识是理解社会比较对自我评价产生同化效应还是对比效应的关键。本文将考察社会比较对情绪的影响是否符合SA模型,以期了解社会比较影响情绪的心理机制。 Lyubomirsky等(2005)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