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耐酸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矿山废水修复作用初探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yanyan09ei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丝状真菌是当今最经济的生物友好型吸附剂之一,其环境适应性强,且具有发达的空隙结构,在水污染生物处理技术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在极端环境中长期生存的真菌具有耐低p H,耐高浓度重金属,环境适应性强的生理特点,所以从酸性矿山废水中筛选出该类真菌,再将其作为生物菌剂应用于酸性矿山废水的生物修复是很有应用潜力的。本研究从安徽某矿山废水中分离纯化出3株丝状真菌,选择其中的优势真菌Aspergillus sp.MF1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在不同浓度Cu2+和Mn2+胁迫下的生长特性以及对Cu2+、Mn2+的去除作用。在此基础上,以Aspergillus sp.MF1为菌剂,外加人工合成碳源,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采集自某矿山的酸性矿山废水,初步考察真菌用于矿山废水修复的作用过程与机制。具体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分离得到3株丝状真菌,通过形态学及18Sr DNA分子鉴定为曲霉Aspergillus sp.MF1、青霉Penicillium sp.MF2和Penicillium sp.MF3。耐酸及耐金属实验表明,Aspergillus sp.MF1为优势菌;对其生长的碳源、氮源等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后,生物量提高了30.25%。(2)Aspergillus sp.MF1在Cu2+、Mn2+的胁迫作用下,初期菌体因活性氧上升受到氧化损伤。随后菌体加速代谢,产生蛋白质多糖固定Cu2+、Mn2+以解除金属毒性,活性氧水平逐渐降低。(3)初始培养基p H为3.5时,考察了Aspergillus sp.MF1对不同浓度Cu2+的去除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Aspergillus sp.MF1对Cu2+的最大耐受浓度为770.18 mg·g-1,当Cu2+初始浓度为50 mg·L-1和100 mg·L-1时去除率可以达到78.49%和64.63%,菌体对Cu2+的最大去除量为123.99 mg·g-1;在Aspergillus sp.MF1抗Cu2+胁迫的生理响应过程中,蛋白质通过生物吸附作用去除Cu2+。(4)初始培养基p H为3.5时,考察了Aspergillus sp.MF1对不同浓度Mn2+的去除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Aspergillus sp MF1对Mn2+的最大耐受浓度为682.59 mg·g-1,Aspergillus sp.MF1在Mn2+浓度为100 mg·g-1时有最大去除率92.16%,酸性条件下,因为氢离子与金属阳离子形成吸附竞争,Aspergillus sp.MF1对Mn2+去除率小于中性条件下的去除率;p H=3.5时,Aspergillus sp.MF1抗Mn2+胁迫的生理响应过程中,Aspergillus sp.MF1通过生物吸附去除Mn2+,p H=7.0时,Aspergillus sp.MF1可能通过生物氧化途径去除解除Mn2+胁迫。(5)利用Aspergillus sp.MF1复配获得菌剂并构建其强化生物修复酸性矿山废水的反应体系,实验结果表明,Aspergillus sp.MF1对酸性矿山废水环境有良好的修复作用。培养248天后,p H由3.27上升至4.02,Fe、Zn、Cu及C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9.39%、83.76%、97.10%及99.01%。氧化还原点位(ORP)以及废水中酚酞酸度持续下降。综上所述,从极端环境酸性矿山废水中筛选出的曲霉菌Aspergillus sp.MF1具有强酸、高浓度金属的耐受能力。Aspergillus sp.MF1在酸性及中性条件下与Mn2+和Cu2+的交互作用实验表明,菌体产生应激生理响应解除金属毒害作用,并在金属去除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Aspergillus sp.MF1的复配菌剂对矿水废水的酸度及金属离子有良好的治理效果,这对矿山废水的生物修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粒径是用来表征气溶胶颗粒特性的重要参数,能反映气溶胶颗粒物的来源、物理化学特性等重要信息。研究超细颗粒物粒径谱对大气颗粒物监测、移动污染源排放管控、呼吸道疾病研究,以及半导体工业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理论建模、数值仿真和实验验证系统研究了用于小型超细颗粒物粒径谱仪的粒径谱反演方法。小型粒径谱仪是用来测量气溶胶超细颗粒物粒径谱的一款小型、低成本、低算力要求的仪器,可用于源附近(燃烧源、机场、高
芥菜疙瘩(Brassica napiformis)为十字花科芸苔属常见蔬菜,在我国广泛种植,主要被加工成腌制小菜食用,急需深加工利用和开发。为了实现芥菜疙瘩的高值化加工,本论文以芥菜疙瘩为原料经过一定加工处理,提取、精制芥菜疙瘩红色素,并对芥菜疙瘩红色素的稳定性和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确定了芥菜疙瘩红色素的提取条件:经加热温度和时间以及乙醇沉淀除杂的试验分析,芥菜疙瘩红
黄素类化合物是一类常见的维生素,广泛地参与了细胞内、自然水体环境中活性氧物质的生成。黄素类化合物具有异咯嗪环结构,有着优良的光化学、电化学性质。作为一种来源广泛的天然光敏剂,黄素类化合物在光动力治疗、制药废水处理等领域,有着潜在应用前景。由于光照条件下的自身不稳定,极大地限制了黄素类化合物的实际应用。因此,如何保持黄素类化合物的光稳定性,并保持其光敏活性,一直为该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研究问题。通过对
采用超声辅助共沉淀和一步热聚合还原法,制备了一种铁掺杂锂铝水滑石/石墨烯/海藻酸钠复合水凝胶材料(LiAlFe-LDHs/GBs)。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X-晶体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热重-差示扫描量热法(TG-DSC),对LiAlFe-LDHs/GBs的形貌、组成、结构、稳定性和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发现:花瓣
活性炭作为传统的吸附材料,以比表面积大,吸附率高、再生能力强等诸多优势在VOCs的治理中得到广泛应用。木质素磺酸盐是造纸制浆过程的主要副产物,由苯丙烷型单元结构形成具有三维空间结构的网状高分子化合物,具有年产量巨大、成本廉价、来源广泛、富含碳元素等优点,是制备高比表面积活性炭的理想前躯体。然而木质素的天然大分子结构经历制浆过程的水解得到木质素磺酸盐,在采用磷酸活化木质素磺酸盐制备活性炭时,其制备条
化石燃料存在能源短缺危机的同时,在利用过程中还伴随着各种环境污染问题,并且会给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这是我国乃至世界都急需应对的难题。针对这些日益严峻的社会现状,合理优化燃烧技术、提高能源燃烧效率和发展碳烟颗粒排放控制技术是十分有必要的,而探究燃烧机制以实现高效燃烧和探寻清洁、可靠的可替代能源是两种重要的解决手段。在实际燃烧系统中,由于温度、气压和流态等参数的变化,燃烧行为极其复杂。因此,为了便于
本论文以稻米油精炼副产物(混合脂肪酸)为主要原材料,通过硼酸保护法、丙酮保护法以及酶法催化精炼副产物与甘油进行酯化反应制备较高纯度单甘酯,实现了对精炼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硼酸保护法合成单甘酯工艺优化及产物结构表征硼酸法合成单甘酯最佳工艺条件为:底物摩尔比n(硼酸双甘油酯):n(混合脂肪酸)=4:1、酯化温度220℃、酯化时间3.5 h、催化剂添加量2.5%,在此最佳合成条件
在人类活动影响强烈工矿区,土壤重金属不仅受工业、生活、交通、矿业活动等影响,也受到区域地质背景、地形地貌、植被覆盖、降雨等自然因素共同影响。工矿区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影响因素识别及污染风险空间预测成为环境科学关注热门课题。目前,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预测研究大多采用参数地统计方法开展相关研究,参数地统计方法不仅未关注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不确定性(概率),而且为满足数据正态分布要求直接剔除特异值导致对实际存
白果内酯(Bilobalide,BB)是药食同源银杏中的特有成分之一,具有保护神经系统、降血压、抗疲劳等作用,其抗抑郁活性研究报道较少;制备高纯度BB,可用于其抗抑郁活性研究,提高保健、治疗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关于BB的分离纯化方法报道较多,但都存在一定不足,目前关于BB分离纯化的高选择性和高分离效率是研究热点。本研究以BB为模板分子,基于计算机模拟技术的理论指导,通过本体聚合方法制备白果内酯分子印
农产品加工副产物豆渣是优质的生物质资源,但豆渣中木质纤维素等不溶性膳食纤维素含量较高,综合利用率偏低。利用经济安全高效的生物炼制方法来提高农产品废弃物资源利用率是现今生物质资源利用研究的主要热点。真菌固态发酵作为生物炼制有效手段,在处理木质纤维素物质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其中,白蚁巢富含各类真菌资源菌圃,炭角菌属等优势真菌能够利用蚁巢中的木质纤维素等成分进行生长。因此,白蚁巢是分离纯化木质纤维素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