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构建针对性的致死性道路交通伤害负担预测模型,同时采用模型预测中国2015-2030年致死性道路交通伤害负担发展趋势,为提出前瞻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查询世界卫生组织死亡数据库获取不同国家道路交通伤害死亡人数资料,同时通过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人口司等机构网站获取各国家不同年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化水平、机动化水平及教育水平等资料。构建包含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化水平、机动化水平及教育水平四个自变量的不同性别各年龄组道路交通伤害死亡率对数模型,同时重复世界卫生组织模型,仅选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教育水平及时间变量构建不同性别各年龄组道路交通伤害死亡率对数模型,采用决定系数比较两种模型的优劣。最后将中国2015-2030年各自变量预测值应用于拟合模型,预测未来我国致死性道路交通伤害负担发展趋势。结果:1.共收集2626份数据:分别来自153个国家/地区;男女各占50%;时间跨度为1965-2010年,其中1965-1989年、1990-1999年、2000-2005年、2006-2010年依次占4.8%、23.5%、31.7%和40.0%。2.选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机动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和教育水平四个变量构建的道路交通伤害死亡率拟合模型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性0-4岁、5-14岁、15-24岁、25-34岁、35-44岁、45-54岁、55-64岁、65+岁组模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22.7%、31.1%、51.8%、52.3%、44.9%、41.8%、40.1%、25.5%,女性各组分别为22.9%、32.6%、51.1%、49.3%、41.3%、35.9%、30.7%、20.1%:重复世界卫生组织仅选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教育水平和时间变量构建的道路交通伤害死亡率拟合模型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性各年龄组模型决定系数R2分别是14.9%、22.0%、31.5%、33.1%、30.7%、28.5%、27.7%、17.8%;女性各年龄组模型决定系数R2分别是14.1%、20.6%、30.4%、31.8%、26.7%、24.3%、17.3%、8.8%。3.我国2015-2030年道路交通伤害死亡率总体呈缓慢下降趋势,2015年、2020年、2025年、2030年依次为13.7/10万、13.4/10万、12.8/10万、11.8/10万;因道路交通伤害死亡的人数2015年、2020年、2025年、2030年分别有190565、189358、183051、169033人,呈下降趋势;所致寿命损失年2015年、2020年、2025年、2030年分别为691.8、663.4、618.9、551.3万年,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但55岁及以上年龄组寿命损失年2015年、2020年、2025年、2030年分别为68.0、73.7、82.1、83.9万年,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结论:1.本研究采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机动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和教育水平四个变量构建的道路交通伤害死亡率对数预测模型优于世界卫生组织仅选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教育水平和时间变量的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国家层面道路交通伤害死亡率的变化规律,可用于未来致死性道路交通伤害疾病负担的预测。2.我国2015-2030年道路交通伤害死亡率、死亡人数及所致寿命损失年呈逐渐下降趋势;但55岁及以上年龄组因道路交通伤害死亡的人数和健康寿命损失年2015-2030年呈不断上升趋势。图6幅,表22个,参考文献5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