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向异性人工特异材料--理论分析与传输线实现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yanjun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工特异材料是近年来物理学、电磁学和材料学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各向异性人工特异材料采用张量形式的磁导率和介电常数来描述其电磁特性,涵盖的范围更为广泛,具有更一般性的研究意义。它展现出许多异于传统材料的奇特电磁特性,使其在光学成像、光信息存储、微波工程、医学成像、军事技术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从理论上对各向异性人工特异材料的电磁波传播特性进行了分析,根据其特殊的传播性质,对其在亚波长成像方面的应用展开研究,并设计了一些具有特殊性质、突破传统限制的光学原型器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传输线电路模型来实现各向异性人工特异材料,分别通过微波电路仿真与实验测量对理论研究得到一些结果进行了有效的验证。   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各向异性人工特异材料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分析了电磁波在其内部、在普通媒质与其分界面上以及电磁波通过单层、双层各向异性特异材料时的传播特性。   2.使用各向异性材料实现补偿双层平板超级透镜。通过理论分析得出这种超级透镜在能够实现亚波长成像的同时,具有对材料损耗和材料电磁参数偏差不敏感的优点。进一步基于各向异性人工特异材料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补偿双层棱镜结构,利用该结构可以对亚波长图像信息进行旋转、平移、放大成像,实现了亚波长图像的有效调控。   3.基于各向异性人工特异材料平板提出了一种新型电磁波极化分离方法,该平板通过对一种极化波全反射同时对另一种极化波全透射来达到极化分离的目的。在理论分析和设计的基础上,根据等效媒质理论,使用周期多层纳米金属价质薄膜结构,设计了工作在可见光波段的新型极化分离器。   4.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使用传输线网络模型实现各向异性人工特异材料的方法。使用该电路网络模型,分别通过电路仿真和实验测量对各向异性人工特异材料补偿双层平板透镜的成像特性进行了分析和验证;对基于各向异性人工特异材料的高阻反射表面特性进行了分析和实验验证。最后,利用传输线网络模型对补偿双层平板透镜成像的时域性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其他文献
在当前纳电子器件研究中,纳米线晶体管被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着重指出,认为是最有可能替代传统的MOS器件。近年来,一种新型的芯—壳结构半导体纳米线,以及相应的场效应晶体管被
蛋白激酶C受体1(Receptor for Activated C Kinase1,RACK1)作为高度保守的WD40骨架蛋白,由7片β螺旋桨结构组成,与多种信号蛋白存在相互作用,包括激酶、磷酸化酶、转录因子、膜蛋
InAs/GaSbⅡ型超晶格材料具有很多不可替代的优点,是制备新一代(第三代)红外探测器的关键材料。目前有欧美少数发达国家正在研究该体系材料,其中以美国空军实验室和德国法兰霍
学位
铁电动态随机存储器(FEDRAM)是一种采用铁电场效应晶体管(FEFET)作为其存储单元器件的新型存储器技术,具有功耗小、速度快、集成度高以及非破坏性读出和低刷新频率等方面的优
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我国现有盲人约500万,并以每年45万新增患者的速度在增长,其中有近四分之一的患者因视网膜病变造成的。近年来,随着微加工技术和临床眼科手术学的不断发展,人
学位
本文主要研究了禁带变窄效应对InP基HBT电学性能的影响,主要内容包括: 1)比较系统地研究总结了InP基HBT理论模型及其相关物理量的计算,结合MS软件及有关文献总结了禁带变窄效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信息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生活对信息的依赖性不断加强。智能光网络、光纤到户、密集波分复用等光信息技术的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而随着技术
本研究一共选了四种蛋白进行了纯化、结晶,分别是酿酒酵母酒精耐受因子Asrlp蛋白,来源于嗜热革节孢Scytalidium thermophilum YM54的高温蛋白酶,以及来源于Bacillus sp.B16的两
中药材的质量是中药实现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关键。但由于药用植物的生长和次生代谢过程受自然环境、栽培管理措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药材中次生产物含量“稳定、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