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iffinro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随着监管机构不断推进各项改革,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趋于多元化,通常由少数几个大股东控制公司决策。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大股东之间如何共存,监督还是合谋?学术界中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重点也从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内部人控制问题转向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隧道挖掘问题。早期的部分研究认为非控股大股东扮演着中小股东保护者的角色,他们可以通过监督控股股东来增加公司价值,不过也有国内外学者提出非控股大股东出于利己动机,可能会选择与控股股东合谋共同侵占公司整体利益,最终降低公司价值。从现有研究来看,我国上市公司非控股大股东如何影响公司价值并未达成统一意见,且过往研究通常将第二到第五大股东视作是一个整体,探讨的是这一整体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笔者认为在所有的非控股大股东中,第二大股东的行为才是最为重要的。因此,本文以2001-2018年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探究第二大股东的相对持股比例(股权制衡度)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文章首先借鉴前人的理论模型,通过数学推导提出公司价值与股权制衡度呈非线性(倒U型)关系的研究假说,在这一假说的指导下,本文将样本数据按照我国股票市场上的几个重大时间点划分为了四个子区间,将每个子区间的样本数据分别带入两个模型进行研究后得出的结论为:不同的时间段公司价值与股权制衡度呈现出不同的关系,早期的公司价值与股权制衡度很难通过线性模型和二次模型(倒U型)描绘,后来,公司价值与股权制衡度逐渐呈现出正向线性关系,也就是说股权制衡度越高公司价值越大,到了最近三年,二次模型更适合用来拟合公司价值与股权制衡度之间的关系,这表明当股权制衡度达到一定的阈值后,继续提高会对公司价值产生负面影响。笔者认为国企改革政策的实施对于上述结论是一个合理的解释,国有企业通过引进外部股东实现股权性质多元化,进而改变了股权制衡度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为了验证此猜想,本文将最近三年的样本数据按照第一二大股东的身份性质划分为了四组,再次将每组数据分别带入构建的两个模型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为:当第一大股东为国有性质时,由于目标利益函数不一致导致难以达成合谋,股权制衡更有效,公司价值与股权制衡度呈正向线性关系,当第一大股东为非国有性质时,目标利益较为一致,因此更容易达成合谋,公司价值与股权制衡度呈非线性(倒U型)关系。文章的最后基于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包括坚持推进改革上市公司国有股东一股独大的局面、引入非国有性质大股东、提高大股东侵占被发现后的惩罚成本等。由于研究水平有限,本文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公司价值与股权制衡度关系的研究深度不够,本文关注的焦点是这两者之间的定性关系,没有进一步挖掘二者的定量关系。二是笔者在实证研究方法上缺乏知识储备,未能利用更全面的统计分析手段探究文章的主题。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通过更加丰富有效的模型和计量方法探究公司价值与股权制衡之间的定性关系,比如最优股权制衡度等。
其他文献
当前,在知识经济和现代技术时代,人力资本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合适的员工成为获得公司竞争优势的最重要来源之一。如今,管理者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创建适用于快速变化的环境的正确的激励系统。动机的概念已被全世界的研究人员广泛研究,但是,大多数论文将注意力集中在金钱和其他外部奖励上。自我决定理论(SDT)提供了一种不同的动机观,解释了人们可能如何被激励以及为什么会受到激励。自决理论表明,人们受到三种先天和
股权质押现已成为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的主要途径,截至2019年11月,A股上市公司已有3106家进行股权质押,质押市值总规模达43967.23亿元。股权质押因其优点:审批流程简单、股东不丧失控制权、盘活账面股权价值实现资本的二次流通,使其备受股东青睐,尤其是控股股东。近年由于股市大幅波动,采取股权质押融资的上市公司频频遭受股价暴跌而被强行平仓,此类事件均暴露出股权质押存在较大隐患,对其的研究也更值得关
随着2014年并购政策的逐步放开,加上外部较为宽松的流动性环境,并购成为公司规模扩张、资源整合的主要方式,《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等监管政策通过不断修订以适应并购市场的快速发展。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存在,一方面并购标的资产价格的攀升导致市场商誉减值风险不断积累,扭曲了市场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利用并购交易形式趋向创新化、复杂化的特点掩盖真实并购目的,规避借壳上市监管,诱发大股东掏空行为。
并购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并购的风险日益显现出来。业绩承诺作为一种估值调整机制应运而生,为了规范业绩承诺的应用,证监会建立了业绩承诺制度,规定被并购方大股东或高管对标的资产未来的业绩进行承诺。即便有了制度的规范,业绩承诺存在的问题依然日益凸显。业绩承诺本来是为了防范并购中的“高溢价、高估值”现象而产生的,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签订了业绩承诺的并购中,业绩承诺不但未能成为抑制标的资产高估值的“利器”,反
近年来,由于经营业绩不良、经济环境变化等因素,我国部分上市公司的现金流稳定性下降,资金周转问题普遍存在,债务违约频率和规模都在增加,违约风险损害债权人利益问题日益凸显。企业的偿债能力主要受未来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等方面影响,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代理成本问题的存在,企业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成为债权人评估其偿债能力的主要依据,财务会计信息的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影响着债权人的判断。随着资本市场中金融工具的日益创
2019年6月4日,财政部官方网站信息显示,为维护市场正当环境,财政部将组织相关部门对77家医药企业展开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抽查其会计信息真实性。2020年3月1日,新证券法正式开始实施,其中,涉及会计信息虚假陈述等信息披露单独设置了一章,对信息披露违规处罚力度显著提升,足见监管层对遏制财务造假的重视程度。因此,本文通过对医药行业财务舞弊识别与防范研究,以期实现对医药公司财务造假现象有效控制,更
跨境并购是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建设“一带一路”的重要方式,也是我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布局全球经营的主要途径之一。2016年,我国企业跨境并购的热度达到顶峰,此后随着全球经济局势的变化有所下降,但我国企业跨境并购的数量和金额仍然巨大,且科技企业也逐渐成为我国企业跨境并购的主力之一。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对科技企业来说,创新更是企业立命之本,没有创新,就没有竞争力。我国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试图
股权激励作为解决现代企业委托代理问题的重要途径而被全球企业广泛采用。股东和激励对象二者之间凭借股权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分享企业经营成果并承担企业经营风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委托代理问题。合理的股权激励制度有利于改善市场运行的微观基础,从而更加稳固资本市场的价值链。然而,股权激励在发挥激励效应、降低代理成本的同时,其存在的问题也备受关注。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股权激励在特定情形下会成为管理层
社会资本理论认为社会资本是存在于社会关系中的,不是单一的个体拥有的,社会资本必须通过以社会之间的关系为中介才可以获得。商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被提出,但在2015年又再一次正式提出,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商业生态系统被认为是企业通过建立庞大的网络关系来增加企业收益的方式,从而形成了企业与外部的交互联系,相互促进各自发展与收益。目前大多的研究是商业生态系统和社会资本分别对企业的影响
退市制度作为证券市场上的一种基本制度,在维持上市公司整体质量、保证资源合理配置以及保护投资者利益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作用。目前,我国注册制改革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各类型公司的上市机会将会增加,如果退市制度不能发挥作用,那么有限的资源会被大量劣质公司占用,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当前,我国上市公司退市数量极低,上市公司“戴帽脱帽”行为频繁,种种现象均表明我国退市制度的有效性有待提升。基于此,本文采取对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