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死疲劳》是中国作家莫言的代表作。自从2008年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将其翻译成英文,该小说英译本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大部分的研究都从传统的翻译研究理论入手,鲜有学者从后殖民翻译的视角去探究。区别于传统的翻译研究,后殖民翻译研究关注译本生成的外部环境,注重弱势民族、弱势文化、弱势群体,以世界多元文化的共同繁荣为宗旨。 后殖民翻译研究一方面探讨了译者、翻译活动、译文如何受权力关系制约,另一方面又探究了译者、翻译活动和译文如何塑造或解构权力关系。本文基于第二个研究视角,以“越过权力差异的翻译”研究为理论依据,从文化专有词和写作风格两方面探究了葛浩文对文化差异的翻译,进而揭示了翻译在葛浩文《生死疲劳》英译本中的作用。就文化专有词方面,本文主要探究了葛浩文对该小说中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生态文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就写作风格方面,本文主要分析了葛浩文是否通过翻译再现了原作中章回体小说、民谣、叙述模式、对话的特色。研究表明,就文化专有词的翻译,葛浩文主要使用了异化翻译策略。例如,对文中的重要信息,葛浩文使用了直译、直译加注释、音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对次要的信息,葛浩文使用了替换法、省略法。就写作风格的翻译,葛浩文再现了原作中的写作特色。例如,通过保留民谣的格式和押韵,葛浩文再现了原作中民谣的形式美和声音美。总而言之,葛浩文的翻译使该文本中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和文化呈现在了西方读者面前。因而,翻译在葛浩文《生死疲劳》英译本中扮演着解殖民的作用。本文探究了翻译如何解构权力差异,并对中国文学作品英译提供了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