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在葛浩文《生死疲劳》英译本中的作用——以权力差异为视角

来源 :西安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wjdb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死疲劳》是中国作家莫言的代表作。自从2008年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将其翻译成英文,该小说英译本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大部分的研究都从传统的翻译研究理论入手,鲜有学者从后殖民翻译的视角去探究。区别于传统的翻译研究,后殖民翻译研究关注译本生成的外部环境,注重弱势民族、弱势文化、弱势群体,以世界多元文化的共同繁荣为宗旨。  后殖民翻译研究一方面探讨了译者、翻译活动、译文如何受权力关系制约,另一方面又探究了译者、翻译活动和译文如何塑造或解构权力关系。本文基于第二个研究视角,以“越过权力差异的翻译”研究为理论依据,从文化专有词和写作风格两方面探究了葛浩文对文化差异的翻译,进而揭示了翻译在葛浩文《生死疲劳》英译本中的作用。就文化专有词方面,本文主要探究了葛浩文对该小说中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生态文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就写作风格方面,本文主要分析了葛浩文是否通过翻译再现了原作中章回体小说、民谣、叙述模式、对话的特色。研究表明,就文化专有词的翻译,葛浩文主要使用了异化翻译策略。例如,对文中的重要信息,葛浩文使用了直译、直译加注释、音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对次要的信息,葛浩文使用了替换法、省略法。就写作风格的翻译,葛浩文再现了原作中的写作特色。例如,通过保留民谣的格式和押韵,葛浩文再现了原作中民谣的形式美和声音美。总而言之,葛浩文的翻译使该文本中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和文化呈现在了西方读者面前。因而,翻译在葛浩文《生死疲劳》英译本中扮演着解殖民的作用。本文探究了翻译如何解构权力差异,并对中国文学作品英译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其他文献
D·H·劳伦斯无疑是上个世纪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而他所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查太莱夫人的情人》则是引起这一轩然大波的主要原因。作者以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最
伴随着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发展,法律领域的国际交流不断加强,法律英语在中国的应用日益广泛。为满足社会需要和促进学术繁荣,本文把立法领域中的英语作为研究对象。 在
心理动词是众多语言学家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因为这类动词既有特殊的论元(感事论元),又投射出特殊的句法结构。如在“My mother was happy about my exam results”一句中,感事作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章,后经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加以改编,成为四书之首。迄今为止,学界已从德国功能目的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厚重翻译理论等视角就《大学》英
十九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是一部极具震撼力、广为流传、同时褒贬不一、颇有争议的文学作品。这为广大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本文从女主人公简·爱
本文旨在从中国古诗词英译文的角度来探讨其翻译中的风格变异问题。  首先,阐明了中国古诗词英译文风格概念之后,分析了翻译古诗词风格变异的种种主观及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主要
辛西娅·奥兹克(1928——),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犹太作家之一,是当代犹太人及犹太性的代言人。她的作品得到美国文学界的公认和赏识,并先后夺得欧·亨利短篇小说奖以
迄今为止,不少语言学家从语法的角度,对俄语带-ся动词已经作了大量系统的研究.在语义场蓬勃发展的今天,尚没有全面对俄语带-ся动词进行功能语义系统分类研究的论著.该论
随着网络宽带用户的增多,网页广告也随之而增多。网络广告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广告形式也日益引发广告商的关注。尽管AIDA原则(引发消费者注意、兴趣、欲望和行动的原则)一直被广
电影是一种娱乐形式,是继音乐、诗歌、舞蹈、建筑、绘画和雕塑之后的第七类艺术。英语剧情片电影(主要通过配音翻译)在我国现代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巨大的影响, 但我国翻译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