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辛西娅·奥兹克(1928——),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犹太作家之一,是当代犹太人及犹太性的代言人。她的作品得到美国文学界的公认和赏识,并先后夺得欧·亨利短篇小说奖以及美国文学艺术院奖。从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出,犹太宗教文化背景和犹太历史经验是她的所有作品始终保持的创作价值。作为一名犹太作家,奥兹克极力倡导犹太人保持其独特性,信奉犹太人与上帝之约。《斯德哥尔摩的弥赛亚》是奥兹克的长篇小说之一。不同于以往作品中表现的专一的偶像崇拜主题,小说在表现了作家坚守的犹太传统以外,还突出了在异己文化背景下犹太人对犹太身份的追寻。本文以创伤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通过创伤理论关于创伤和复原、创伤后主要症状理论叙述,主要分析主人公的创伤病因、症状、以及伤痛的愈合,揭露战争、屠杀给人们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创伤,从而揭示出残酷历史现实带给犹太民族的巨大伤痛并,表现出奥兹克对犹太人生存现状的思考和人文的关怀。在此分析过程中,本文还结合身份理论,对主人公由于大屠杀和身份迷失带来的双重伤痛的影响而踏上了寻根之旅进行剖析。本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简要介绍了作家作品的研究背景,并对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从而得出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第三部分对创伤理论和身份理论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并说明二者的结合对文本分析的意义。第四部分、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通过对文本的细读,从创伤理论研究中的创伤事件和再现、创伤对小说中犹太人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探究了劳尔斯因受创伤而导致最终执迷于寻父的过程。由于创伤的影响和身份认同危机的出现,主人公表现出对生存困境的失望、对身份的疯狂寻找,最终通过自己和周围人的努力,从创伤中恢复,重新找回身份,融入当下环境。最后一章得出结论:作者在小说《斯德哥尔摩的弥赛亚》中暗藏的创伤经历,以及身处异己环境的困惑带给了以劳尔斯为代表的犹太人深深的影响——因为大屠杀的迫害,他们居于他乡,创伤的阴影始终环绕在四周。此外,异己环境中身份的迷失带给他们又一次的伤害,为了证明犹太身份,为了得到社会接纳,犹太人劳尔斯陷入了疯狂的寻根之旅。创伤已经成为左右西方公共政治话语、人文关怀以及历史文化认知的流行语。创伤文学和创伤理论研究体现了人们对被压抑和隐蔽群体的关注。通过对小说中创伤的研究,可以看出主人公劳尔斯的疯狂寻父过程是个人创伤和历史创伤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大屠杀事件造成的战争创伤,到身份迷失造成的困惑局面,奥兹克首先直接表现犹太民族所经受的文化、战争的创伤,然后将个人创伤与民族创伤相并置,引发犹太人对本民族命运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