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研究眶颅沟通性病变的沟通途径、CT及MRI的影像学特征,并对比CT和MRI检查对病变定位、定性诊断的价值,从而提高眶颅沟通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并且为治疗药物的选择和手术入路方式的选取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眶颅沟通性病变56例,统计不同沟通途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及临床表现。通过观察CT及MRI图像,分析不同沟通途径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对比CT与MRI检查对显示病变骨质侵犯及软组织侵犯的准确率,分析良恶性病变中病灶感兴趣区(Regions of Interest,ROI)的TIC曲线类型。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56例眶颅沟通性病变的年龄范围在15-78岁,平均年龄53±4.5岁,男女比例为4:3,患病眼别为左眼:36例;右眼:18例;双眼:2例。不同沟通途径患者年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多以眼部症状就诊,多表现为眼球突出、视力下降、眶周疼痛等。眶颅沟通性病变中通过视神经管通道共15例,包括视神经鞘脑膜瘤6例,视神经胶质瘤6例,血管瘤3例;经眶上裂通道共12例,包括血管瘤3例,IgG4相关性眼病4例,神经鞘瘤5例;经眶下裂通道的病变为鼻咽癌6例;经骨质通道共23例,包括髓系肉瘤3例,转移瘤6例,眶骨扁平型脑膜瘤5例,腺样囊腺癌3例,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4例,浆细胞瘤2例。通过对CT、MRI在眶颅沟通性病变骨质和软组织侵犯诊断准确率的统计学分析,表明了CT在病变骨质侵犯方面优于MRI,而MRI在病变软组织侵犯范围诊断优于CT,CT平扫联合MRI多期动态增强在眶颅沟通性病变诊断的符合率为90.3%。良性与恶性眶颅沟通性病变的TIC曲线类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良性病变TIC曲线多为I型,而恶性病变多数为III型曲线。结论:1、眶颅沟通性病变的临床资料研究表明不同沟通途径病变的发病年龄不同,以中老年患者多见。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多以眼球突出、眶周疼痛、视力下降就诊。2、眶颅沟通性病变类型多样,不同眶颅沟通性病变具有其特征性影像表现。CT检查在病变骨质侵犯及病灶内钙化显示优于MRI,MRI检查以多序列、多角度的检查方式在病变眶内、颅内软组织侵犯范围方面具有明显优势。CT联合MRI动态增强有利于眶颅沟通性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3、TIC曲线在良恶性眶颅沟通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其中良性病变TIC曲线多为I型,而恶性病变多数为III型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