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主要媒介,和谐文明的语言能够促进人类达到和谐文明的社会境界。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教师的语言必须保持和谐文明,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文明、健康的成长环境。然而近年来,在我国中小学校园,随着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减少,教师采用侮辱谩骂、讽刺嘲笑、当众揭短、孤立冷落等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惩罚”和“心灵施暴”的现象却呈逐渐上升趋势,有关的新闻报道和研究报告不断出现在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上。在某种程度上,教师语言暴力现象在我国中小学校园已较为普遍,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但是,一方面,由于语言暴力伤害的是学生的心灵,其危害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内隐性和延迟性,教师对其危害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语言暴力往往发生在教师批评学生、行使教育权力的时候,教师对其存在处于模糊或不自觉状态。因而相对于显性伤害的体罚来说,教师语言暴力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家长、教育管理部门乃至整个社会对教师语言暴力现象没有给予广泛关注和足够重视,国内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很少见。因此,开展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我选择了“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这一主题进行研究。本论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教师语言暴力内涵解读。论文首先从对暴力、语言暴力、教师语言暴力三个逻辑上依次递进的概念阐释入手界定了教师语言暴力的概念。然后对几组与教师语言暴力相关的概念进行辨析、澄清,以进一步阐释教师语言暴力的内涵。最后对教师语言暴力的性质和特征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教师语言暴力现状调查。这一部分首先对教师语言暴力现状调查结果进行了描述,重点描述学生对教师语言暴力程度和频率的反映、教师和家长对教师语言暴力的态度、原因认识和化解建议。然后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对教师语言暴力的表现类型进行了归类整理。第三部分:教师语言暴力反思与批判。鉴于整个社会对教师语言暴力认识的模糊,本部分对教师语言暴力进行了危害性反思和理论批判。首先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从教师语言暴力对学生学业的消极影响、对学生心理和人格发育的危害、对学生大脑和智力发育的影响、对教师形象以及教育教学效果的消极影响等五个方面,对教师语言暴力的危害性进行了分析。然后从法律、哲学、教育学和伦理学四个方面对教师语言暴力进行了理论批判。第四部分:教师语言暴力归因分析。本部分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导致教师语言暴力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本研究认为教师自身素质是导致教师语言暴力的内在因素,也是根本因素,具体包括:教师整体文化素质和教育理论素养不高;教师价值观念冲突,导致师德素养出现“知行背离”;教师心理压力大、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个别教师的个性品质不适任教育工作。而环境和教育对象是导致教师语言暴力的外因,包括:现实教育体制的束缚;传统文化和社会功利主义风气的影响;社会儿童权利意识和教育法制意识的相对淡漠;独生子女时代的教育乏力等。第五部分:教师语言暴力的预防与化解。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本部分提出了消解教师语言暴力的对策构想。首先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加强教师道德修养、提高教育批评艺术、培养自我反思习惯等四个方面入手,提出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是预防教师语言暴力的根本出路。其次,从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引导社会更新教育观念、建立教师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机制、完善教师交流机制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化解教师语言暴力的相关渠道。最后,从加强儿童权利意识教育和依法执教、制定“教师忌语”、建立教师语言暴力投诉和监督机制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抵制教师语言暴力的法律途径。总之,相对于“体罚”来说,教师语言暴力是一种对学生伤害更大而且隐蔽更深的教育暴力。本研究旨在起到一种揭示本质、警示反省作用,以期促进全社会尤其是教师转变观念、树立尊重学生、依法执教、以爱育爱、以德育人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消除暴力语言,逐步走向和谐文明的教师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