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背景下新生代陆缘盆地的沉降特征及主控因素 ——以东海冲绳海槽和地中海瓦伦西亚海槽为例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1xiang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汇聚型板块边缘是全球板块构造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于俯冲板片的后撤作用在岛弧后形成了一系列的弧后盆地。这种汇聚背景下的弧后盆地已有广泛的研究,然而对于盆地多期次沉降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其沉降方式的控制因素(如断裂、海山/海脊的俯冲碰撞等)都尚不明确。欧亚板块的东缘由于太平洋板块的西向俯冲,集中了全球近75%的边缘海盆地,绝大多数为弧后盆地,这其中东海东部的冲绳海槽是全球少数的发育于陆壳基底之上的弧后盆地,目前仍处于扩张期,其南部已发生初始海底扩张。而地中海西部的瓦伦西亚海槽则记录了欧亚板块西缘由于特提斯洋北向俯冲的弧后盆地发育过程,同样发育在陆壳基底之上,但扩张作用已经基本停止,未发生海底扩张作用。两者构造背景相似,发育时间相近,但冲绳海槽仍在持续拉张,而瓦伦西亚海槽已经夭折。对两者构造沉降的研究,不仅增加对于盆地本身的构造演化过程的了解,而且对于了解俯冲背景下弧后盆地发育的控制因素和深部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层序地层学和大陆边缘盆地动力学等理论为指导,以东海冲绳海槽和地中海西部瓦伦西亚海槽为研究对象,分别基于33条和30条地震测线网格数据,结合区内获取或解释的钻井及其他地质地球物理资料,通过对地震剖面的解释建立精准的层序地层格架,并通过分析速度结构、岩性特征和古水深变化等进行时深转换和去压实工作,计算不同沉积单元的原始沉积厚度。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利用空盆构造沉降法对冲绳海槽及瓦伦西亚海槽不同地质时期的构造沉降量和沉降速率进行计算,并结合挠曲沉降法对瓦伦西亚海槽的水载荷沉降和减薄因子进行计算和补充,进而分析汇聚背景下新生代陆缘盆地沉降的时空分布特征、沉降速度的变化机制及与区域构造活动之间的联系,探讨了相同构造背景下弧后盆地不同的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及控制因素。主要结果及认识如下:(1)冲绳海槽自中新世开始发育,可分为中新世、上新世、早更新世和晚更新世至今4个阶段。沉降速率及沉降量随不同时期的构造活动呈现有规律的变化:中新世和上新世时期构造沉降主要集中在冲绳海槽北部和中部,而更新世以来则主要集中在海槽南部,构造沉降速率具有随地质时期变化逐渐向南传递的特征。这种沉降速率变化特征表明海槽的张裂始于中新世至上新世时期,并主要集中在海槽的北部和中部,而在上新世之后渐进式向南发育,并集中在海槽南部。(2)冲绳海槽的快速构造沉降主要分布在不同地质时期的张裂中心或边界断裂附近,表明断层是控制冲绳海槽快速构造沉降的主要因素,其中包括由弧后张裂作用引起的NE-SW向正断层和区域构造事件引起的NW-SE向走滑断层。此外,冲绳海槽的最南端自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异常快速构造沉降与加瓜海脊的向北俯冲碰撞有关。加瓜海脊的俯冲至100 km以上时,会发生脱水和部分熔融。由此产生的岩浆体随后向上迁移并侵入陆壳,形成致密的岩石圈并引起快速的构造沉降。(3)瓦伦西亚海槽中生代为伊比利亚板块一部分,其构造活跃并发育有大规模盐构造;新生代时期海槽北东部受欧洲西部的新生代西南向渐进式裂谷系统和特提斯洋壳板片回撤的复杂作用影响,其已处于弧后扩张背景,自晚渐新世以来发育了一系列地垒和地堑系统以及大型伸展断裂,并一直持续到中中新世;而海槽西南部张裂于早中新世之后,与北东部截然不同,几乎不存在有意义的伸展断裂。中中新世至今,海槽北东部构造活动减弱,海槽西南部进入前陆盆地的挠曲沉降和裂后热沉降阶段。(4)沉降研究表明,瓦伦西亚海槽西南部虽然几乎没有伸展断层发育,却自中新世以来发生了快速的异常沉降,主要是集中在贝蒂克前锋的东北部和围绕中生代哥伦布勒斯盆地的一个半圆形区域。研究区内断层相关(上地壳)减薄因子为0.0366,而岩石圈减薄因子最大值达0.7,断裂不足以提供如此大的减薄/拉张量,因此,断裂并不是研究区内快速沉降的控制因素。本文提出分布在贝蒂克前锋东北部的快速沉降是受瓦伦西亚海槽西南部前陆盆地式的影响,在挠曲作用下前陆盆地的前渊带会出现快速沉降。同时,区内裂后作用始于中中新世,岩石圈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热均衡作用,因而裂后热沉降也是其控制因素。另一个围绕中生代哥伦布勒斯盆地的沉积中心分布的快速沉降与年龄大、时代老、较大埋深的密度大的中生代沉积体有关。(5)对比冲绳海槽与瓦伦西亚海槽的沉降特征及演化过程,本文认为俯冲板片的后撤作用是弧后盆地形成的主要因素,若弧后盆地处于开放环境中,盆地弧后扩张作用持续活动,将出现海底扩张作用,断裂作用是其沉降的主控因素,而造山带、岩浆作用或洋脊的俯冲等其他因素是其沉降的次级因素;若弧后盆地处于封闭环境中,盆地弧后扩张作用将停止,不发生海底扩张作用,断裂作用是已形成的弧后盆地区域沉降的主控因素,而造山带/褶冲带的影响是非弧后盆地区域/前陆盆地沉降的主控因素,致密块体等是其沉降的次级因素。
其他文献
钢-混凝土组合梁是公路桥梁施工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最具效率的形式之一。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和交通需求不断提高,城市拥堵的问题日益突出,钢-混凝土组合梁广泛应用于改进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和拓展城市快速路路网中。在交通繁忙的地区建造,更换和维修桥梁的过程中,传统的钢-混凝土组合梁施工方法需要经历安装支架、架设模板、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和养护等工序,这些现场施工活动会耗费大量时间,并导致交通拥堵,进而削弱交通路网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对路面结构的承载力和耐久性要求越来越高,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CRCP)作为一种满足高速、重载的长寿命和高性能路面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其路面结构的力学特性研究和冲断等病害的评估与预防越来越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CRCP混凝土板的冲断与板底支撑能力和裂缝传荷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对CRCP的原位层间粘结状态的评估和横向裂缝特性的预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是构建CRCP全寿
"无数平凡英雄拼搏奋斗,汇聚成新时代中国昂扬奋进的洪流。"2021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说。在税务领域也有这么一群拼搏奋斗、昂扬奋进的人。从2018年到2021年,他们说的最高频的词语是"划转",他们攻克了非税收入划转的一个个难题,他们总被人评价为"敢拼",以使命担当擘"划"美好未来。
期刊
大量的工程实践以及理论、试验研究表明,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焊接节点在循环荷载作用下易出现疲劳损伤。到目前为止,解决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失效这一难题仍是学术界和工程界面临的巨大挑战。随着先进传感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理论的不断发展,结构健康监测为钢桥疲劳性能评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理论基础。然而,目前基于监测的疲劳评估工作大多只关注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焊接节点构件层次的疲劳性能,评估其整体疲劳性能的研究工作相对
近年来,自媒体迅速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但自媒体数量呈现井喷式增加的同时暴露出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同质化现象严重、品牌辨识度低等问题。本文将《日食记》作为研究对象,探析《日食记》广告传播策略的优势,对其他自媒体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以期帮助自媒体努力创作出独特且具有人生意义的广告内容,推动我国自媒体行业更好地向前发展。
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发展迅猛。高铁建设过程中,路基结构层往往直接铺设在地基上,两者间并不设置隔离层。长期列车荷载作用下,在路基原始结构层与地基之间,路基粗颗粒土与地基细颗粒土的相互内嵌导致了粗-细颗粒夹层的形成。现场调研结果发现,夹层中粗颗粒的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该夹层在承受和传递列车荷载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其力学特性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粗-细颗粒夹层所含粗颗粒的粒径很大,对其力学特性
钢板墙作为优秀的抗侧力构件,有着较高的抗侧刚度、极限承载力和良好的滞回性能,在现代建筑结构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国内外大多数设计规范中要求钢板墙仅用于抵抗侧向荷载,且应避免承受竖向重力荷载。然而,在实际工程当中,由于建设工期的限制和施工过程中结构稳定性的要求,钢板墙与边缘框架的最终连接安装往往无法等到上部结构全部完成之后进行。因此,钢板墙将不可避免的承受部分重力荷载,而压应力的出现将会削弱钢板墙
作为一种新型金属增强复合管,钢带缠绕增强复合管(钢带PSP)因其良好的力学性能以及合理的制造成本使其同时兼具纤维增强复合管和钢丝增强复合管的优势,并在海洋油气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前景。目前钢带缠绕增强管面临着一些关键问题亟需解决,主要包括:1)作为一种新型非粘接复合管,需建立可靠的模型分析其在外荷载下的力学性能;2)钢带管采用的扣压式接头会改变管道端部的边界条件,使管道端部在内压荷载下易产生应力集中效
中国南海是西太平洋边缘海盆之一,自渐新世扩张以来,南海接收了大量的陆源沉积物,成为西太陆缘区沉积“源-汇”过程研究的重要场所。深海盆区不同地质历史时期沉积通量研究是南海沉积过程研究的关键,可以建立起南海沉积过程与重要构造事件、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等之间的系统响应,从而增强对南海,乃至整个西太陆缘沉积“源-汇”过程的认识。本文选取南海西北与西南次海盆,通过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nternational
随着机动车交通需求的迅速增长,城市快速路和城际高速公路出现严重交通拥堵和交通安全问题。科学合理地构建宏观交通流模型有利于描述和重现快速路网的交通动态、研究交通拥堵的产生及传播机理;研发有效的交通控制策略有利于缓解交通拥堵、改善道路安全状况。既有宏观交通流模型多假设快速路网交通流具有均质化特性,路网边界条件充分可用;已有的快速道路交通控制策略不能有效应对现实环境中可能出现的全部问题。有鉴于此,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