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西北与西南次海盆区的沉积过程及控制因素分析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南海是西太平洋边缘海盆之一,自渐新世扩张以来,南海接收了大量的陆源沉积物,成为西太陆缘区沉积“源-汇”过程研究的重要场所。深海盆区不同地质历史时期沉积通量研究是南海沉积过程研究的关键,可以建立起南海沉积过程与重要构造事件、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等之间的系统响应,从而增强对南海,乃至整个西太陆缘沉积“源-汇”过程的认识。本文选取南海西北与西南次海盆,通过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nternational Ocean Discovery Program,简称 IODP)349 航次、367航次和368航次在南海海盆区获取的钻井数据,并结合穿越西北次海盆与西南次海盆的多道地震剖面数据的综合解释,对深海盆区各沉积单元进行了精确的划分,建立了其新生代沉积地层格架,并运用时深转换和去压实的方法,计算了研究区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通量,分析了不同地质阶段的构造变形特征,重建其沉积过程,并探讨其主要控制因素和沉积物源,得到了以下认识与和研究成果:(1)南海西北与西南次海盆的沉积通量随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变化特征。①在渐新世至中中新世时期,南海海盆处于海底扩张时期,沉积通量较低。渐新世至早中新世时期,西北次海盆沉积通量为0.65±0.07×103 km3/my,进入中中新世,其沉积通量快速增加至1.59±0.16× 103 km3/my;早中新世至中中新世时期,西南次海盆沉积通量为5.00±1.00 × 103 km3/my。②自晚中新世以来,南海进入热沉降阶段。晚中新世时期,西北次海盆的沉积通量达到峰值,为2.68±0.27×103 km3/my;西南次海盆的沉积通量略有减低至4.00±0.80×103 km3/my。③上新世时期,西北次海盆沉积通量有明显的降低,至1.28±0.13 × 103 km3/my;西南次海盆沉积通量增加至7.50±1.50 × 103 km3/my。④自更新世以来,西北次海盆沉积通量再次快速增加至2.25±0.23 × 103 km3/my;此时,西南次海盆沉积通量也再次发生明显的增加至15.80±3.10× 103 km3/my。(2)南海西北次海盆和西南次海盆深海盆区的沉积过程受大型构造事件(青藏高原隆升-剥蚀作用)、东亚季风演化、陆缘水系(珠江、湄公河等)发展和相对海平面变化等控制因素的影响。但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及局部构造事件的影响,西北与西南次海盆沉积通量在特定的地质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①西北次海盆自渐新世开始海底扩张,而西南次海盆扩张始于中新世,导致其缺少渐新世沉积。②早中新世时期,西北与西南次海盆处于海底扩张阶段,沉积通量较低。③进入中中新世时期,西北与西南沉积通量都有明显的增加,认为与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及东亚夏季风的增强,导致大量的陆源物质搬运至深海盆区有关。④晚中新世时期,西北次海盆沉积通量升高,而西南次海盆表现为沉积通量降低。在该时期,东亚盛行冬季季风,陆上整体剥蚀和化学风化强度减弱。因此,主要依赖陆源物质输入的西南次海盆沉积通量降低。而西北次海盆东北侧的东沙群岛区在该阶段发生强烈隆升-剥蚀作用,大量的沉积物会经由峡谷-水道进入西北次海盆,致使其沉积通量升高。⑤上新世时期,西北次海盆的沉积通量降低,而西南次海盆沉积通量增加。在该时期,东亚夏季季风增强,陆源物质输送增加,导致向南海提供的沉积物物质增加。但西北次海盆毗邻北部陆缘宽达280 km,其上发育大量陆缘盆地,大量的陆源沉积物会优先沉积于陆缘盆地中,导致西北次海盆对青藏高原的隆升剥蚀、东亚季风等区域性事件的响应具有滞后性。而西南次海盆毗邻西南陆缘较窄(70km),对陆源物质的可容纳空间明显减少,沉积物可以直接进入西南次海盆,因此,其对区域性事件的响应更为迅速。⑥更新世时期,西北与西南次海盆沉积通量受夏季风及冰期-间冰期气候影响都有明显的增加。(3)西北与西南次海盆的沉积物源随时间演化呈现阶段性的变化。①渐新世时期,西北次海盆开始发生海底扩张,西南次海盆还未形成。华南大陆的陆源沉积物经过古珠江搬运进入西北次海盆。来自海南岛的沉积物堆积在西沙海槽内。②早中新世时期,来自华南大陆的沉积物依然通过珠江流域进入西北次海盆。海南岛的沉积物堆积在西沙海槽内;西南次海盆开始扩张,可能的沉积物源包括印支半岛、南沙群岛和巴拉望。③中中新世时期,整个南海的海底扩张在该时期停止。西北与西南次海盆的沉积供给与早中新世阶段一致。④晚中新世时期,在西北次海盆,珠江依然是其主要的沉积物源。东沙群岛及周缘地区在该阶段发生隆升剥蚀,由此产生的沉积物会被搬运至西北次海盆。中央峡谷系统形成,红河携带的沉积物会通过峡谷系统进入西北次海盆,但其贡献较小;而在西南次海盆,湄公河已发育形成现今的流域体系,为海盆输送大量沉积物。印支半岛的河流体系也对西南次海盆有沉积贡献。⑤进入上新世时期,海南岛发生隆起事件,增加了沉积物供给。西北次海盆主要的沉积物源包括珠江、红河和海南岛;由于南海海平面处于高水位期,西南次海盆的主要沉积物源为湄公河及印支半岛的河流体系。⑥更新世时期,西北次海盆的沉积物源主要为珠江,其可能的沉积物源也包括西北部海南岛的和红河;西南次海盆的主要沉积物源为湄公河。由于处于低海平面期,印支半岛的河流体系、巽他大陆以及马来半岛也对西南次海盆有沉积贡献。
其他文献
索穹顶结构是一种轻质高强的大跨度索杆结构体系,需要支承于钢筋混凝土圈梁或环形钢桁架上,因此不是严格意义的自平衡张拉整体结构。论文采用新型张拉整体环作为索穹顶的环梁,生成一种真正“张拉整体式的”、完全自平衡的索穹顶。其中新型张拉整体环结构具有较好的环向刚度,可平衡内部索穹顶施加的径向力,同时内部索穹顶也提升了张拉整体环的面内面外刚度,两者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共同工作的整体。论文对自平衡张拉整体索穹顶结构
鉴于结构非线性反应分析的复杂性,各国均用地震性能系数将依据弹性反应谱计算的弹性地震力折减来获得弹塑性地震力。本文基于多自由度(MDOF)体系串杆与强柱/弱梁设计的框架模型,计算了 102条C类场地地震波,利用双特征周期标准化保留谱的峰值特性,重点分析了多自由度体系中,刚度比、屈服强度比、结构破坏模式等因素对地震性能系数的影响。通过静力与动力分析,研究了结构在承受竖向荷载时而产生的重力P-△效应对地
钢-混凝土组合梁是公路桥梁施工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最具效率的形式之一。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和交通需求不断提高,城市拥堵的问题日益突出,钢-混凝土组合梁广泛应用于改进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和拓展城市快速路路网中。在交通繁忙的地区建造,更换和维修桥梁的过程中,传统的钢-混凝土组合梁施工方法需要经历安装支架、架设模板、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和养护等工序,这些现场施工活动会耗费大量时间,并导致交通拥堵,进而削弱交通路网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对路面结构的承载力和耐久性要求越来越高,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CRCP)作为一种满足高速、重载的长寿命和高性能路面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其路面结构的力学特性研究和冲断等病害的评估与预防越来越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CRCP混凝土板的冲断与板底支撑能力和裂缝传荷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对CRCP的原位层间粘结状态的评估和横向裂缝特性的预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是构建CRCP全寿
"无数平凡英雄拼搏奋斗,汇聚成新时代中国昂扬奋进的洪流。"2021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说。在税务领域也有这么一群拼搏奋斗、昂扬奋进的人。从2018年到2021年,他们说的最高频的词语是"划转",他们攻克了非税收入划转的一个个难题,他们总被人评价为"敢拼",以使命担当擘"划"美好未来。
期刊
大量的工程实践以及理论、试验研究表明,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焊接节点在循环荷载作用下易出现疲劳损伤。到目前为止,解决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失效这一难题仍是学术界和工程界面临的巨大挑战。随着先进传感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理论的不断发展,结构健康监测为钢桥疲劳性能评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理论基础。然而,目前基于监测的疲劳评估工作大多只关注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焊接节点构件层次的疲劳性能,评估其整体疲劳性能的研究工作相对
近年来,自媒体迅速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但自媒体数量呈现井喷式增加的同时暴露出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同质化现象严重、品牌辨识度低等问题。本文将《日食记》作为研究对象,探析《日食记》广告传播策略的优势,对其他自媒体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以期帮助自媒体努力创作出独特且具有人生意义的广告内容,推动我国自媒体行业更好地向前发展。
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发展迅猛。高铁建设过程中,路基结构层往往直接铺设在地基上,两者间并不设置隔离层。长期列车荷载作用下,在路基原始结构层与地基之间,路基粗颗粒土与地基细颗粒土的相互内嵌导致了粗-细颗粒夹层的形成。现场调研结果发现,夹层中粗颗粒的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该夹层在承受和传递列车荷载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其力学特性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粗-细颗粒夹层所含粗颗粒的粒径很大,对其力学特性
钢板墙作为优秀的抗侧力构件,有着较高的抗侧刚度、极限承载力和良好的滞回性能,在现代建筑结构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国内外大多数设计规范中要求钢板墙仅用于抵抗侧向荷载,且应避免承受竖向重力荷载。然而,在实际工程当中,由于建设工期的限制和施工过程中结构稳定性的要求,钢板墙与边缘框架的最终连接安装往往无法等到上部结构全部完成之后进行。因此,钢板墙将不可避免的承受部分重力荷载,而压应力的出现将会削弱钢板墙
作为一种新型金属增强复合管,钢带缠绕增强复合管(钢带PSP)因其良好的力学性能以及合理的制造成本使其同时兼具纤维增强复合管和钢丝增强复合管的优势,并在海洋油气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前景。目前钢带缠绕增强管面临着一些关键问题亟需解决,主要包括:1)作为一种新型非粘接复合管,需建立可靠的模型分析其在外荷载下的力学性能;2)钢带管采用的扣压式接头会改变管道端部的边界条件,使管道端部在内压荷载下易产生应力集中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