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缆线路增容对于应对城市快速增长的用电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保证电缆线路的增容安全,有必要评估电缆线路全线的载流热点状况。目前,电缆附件和诸多敷设环境均存在着突变的局部点可能过热运行,即成为载流热点。电缆终端是电缆线路的载流热点的主要部位之一,由于在其安装时需要去除电缆尾端的屏蔽层,会引起屏蔽层断口处的电场、温度场畸变,形成发生故障的潜在威胁点。因此,研究电缆终端的温度场和电场的基本分布特性显得格外重要。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配电网中电缆线路的结构组成,着重阐述了电缆终端的种类以及电缆终端的发热机理,并介绍了电缆损耗计算方法和传热过程,为电缆终端温度场电场数值计算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插拔式GIS电缆终端(GIS终端)数值仿真计算模型;在其数值仿真计算模型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GIS终端与电缆本体温度场的轴向分布特性;提出了不同线芯载流、外表面温度下电缆线芯最高温度、绝缘层温度差的变化关系;探讨了线芯载流与外表面温度对GIS终端的稳态温度场的影响规律。GIS终端电场分布成为了电缆线路安全运行和试验需要解决的新问题。为提高其运行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本文对GIS电缆终端内部电场强度较为集中的位置进行了分析,综合考虑了GIS终端实际应用环境与生产情况,提出了GIS终端主绝缘和应力锥绝缘材料、应力锥金属部分曲率半径以及半导电屏蔽层结构对其电场分布影响的计算方法,为寻求GIS终端电场分布最优化参数的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还搭建了110kV GIS电缆终端大电流实验平台,并通过测量GIS终端、电缆本体在不同负载电流下不同节点位置的温度分布,研究了线芯最高温度、GIS终端与电缆本体的温差变化规律,进一步分析总结了GIS电缆终端与电缆本体温度场的轴向分布特性。与此同时,本文研究成果可供电力调度及运行维护部门评估电缆线路载流量提供参考,并可为GIS电缆终端内部结构优化提供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