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视角下ESOP中高管认购行为动机研究 ——以博雅生物为例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5101679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2014年6月《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正式颁布,国内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掀起了我国资本市场实行员工持股计划的热潮。根据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统计结果显示,自《指导意见》正式发布至2019年末以来,共有783家A股上市公司实施了千余份员工持股计划,而每年上市公司发布的员工持股计划中均超过80%存在高管参与认购员工持股计划的行为。虽然从认购比例来看,不同公司高管认购存在很大差异,但是具体计划实施过程中,高管认购现象依然值得关注。员工持股计划建立的初衷是提高广大普通员工参与公司治理的程度,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督,减少管理层的寻租活动。员工持股计划作为一种带有显著激励性特征的普惠政策,通常不会涉及绩效考核,认购流程相对简单。与针对高层管理人员制定的股权激励计划不同,股权激励计划门槛较高,高管要在达到要求以后,才能够参与股权的分配。员工持股计划中,随着高层管理人员认购比率持续提升,激励政策制定也会带有明显的倾向性特征,避开股权激励条件,以另一种形式,使高管增持股份的机会显著增加,而高管高比例认购减少了普通员工持股比例,除了有利用员工持股计划为自身谋利的动机外,可能也会有规避员工监督检查,以继续员工持股计划实施前的盈余管理行为的意图。因此,研究员工持股计划中高管高比例认购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高管认购员工持股计划的动机。首先,本文从员工持股计划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方面入手,针对员工持股计划在国内发展过程进行全面总结,包括阐述核心理念,同时总结出国内员工持股计划实施以来的普遍现象——高管认购行为。从现象的普遍性和现有研究方向方面提出对高管高比例参与认购员工持股计划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其次,对员工持股计划相关的国内外理论观点按照实施动机与后果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对高管的自利行为相关理论观点进行整理归纳,并总结了员工持股计划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关系。再次,对员工持股计划特征进行相应总结,阐述其内涵,对盈余管理进行概念界定,并对高管认购行为进行了理论分析,为后续案例研究部分奠定了理论基础。接着,在对博雅生物公司概况和员工持股计划方案进行介绍后,对博雅生物进行案例分析。先对博雅生物在员工持股计划前的盈余管理方式展开全面探讨,包括开展量化评估,并在前文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分析高管认购员工持股计划的动机;后对案例公司在员工持股计划后的盈余管理方式展开多方面讨论,包括盈余管理模式,并总结高层管理人员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后盈余管理的主要原因。最后,概括全文的研究结果,并以此为基础,针对如何避免高管高比例持股谋求自身利益提出相应的建议,并提出研究的不足之处。
其他文献
房地产项目投资具有投入资金大、开发周期长、不确定性因素多等特点。因此,金融机构在提供房地产项目贷款时,为最大程度的保证贷款资金安全,会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在具体实践中,金融机构采用的风险防控措施形式多样,并贯穿贷款项目的整个流程,包括前期风险的识别和风险防范措施的制定、中期风险防范措施的执行,以及后期风险防范措施的评价和优化。本文首先阐述了目前各金融机构在房地产贷款方面的风险防范现状,再从资产
近年来,国内汽车市场销量保持稳定增长。2018年汽车市场出现了28年来首次销量负增长,随着我国购置税优惠政策的全面退出,宏观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国外市场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等因素,我国汽车企业短期内承受压力加大。采购作为生产制造的开始,采购成本直接影响着企业生产成本的大小,从而影响企业利润。汽车企业采购工作繁重,采购物料品种多、环节长,在采购环节中有着许多潜在的风险点,这也成为对采购业务加强内部控制的
为深化供给侧改革,降低企业部门的高杠杆率,2016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并在后续发布了一系列相关文件以落实政策的实行,然而在推行过程中普遍存在“落地难”现象。即便是已经落地的项目,也伴随着诸多问题:“明股实债”、债权定价机制不透明、以及机构投资者战略性进入疲乏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目标企业在实施债转股后,依然无法达到政策文件中的预期目标——增强企业资本实力、完善
融资租赁作为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融资工具,在制造商、资本市场、需求方之间起到桥梁作用。中国融资租赁业相对较晚,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近40年发展进程中经历了快速发展、问题凸显、市场整顿,目前处于跨越式发展时期,融资租赁交易额已达到世界第二水平,但是融资租赁渗透率仍与发达国家存在显著差距,融资租赁发展程度还有待提高。“1+3+7+1+6”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中国相继成立,不仅在政府职能、市场运行等方面进
贷款损失准备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应计项目,和银行财务信息透明度和经营稳健性密切相关。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2008年-2018年间经济政策不确定对贷款损失准备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导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增加;相对非上市商业银行,经济政策不确定对上市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影响更大;经济政策不确定抑制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盈余管理行为,且该抑制作用仅在银行盈利较好时显著,相对盈利较低的银
中国互联网自1987年与国际计算机网络成功连接后,开始迅猛发展,直至2019年,中国网民规模已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约占全球网民规模的五分之一。伴随着用户规模的扩大,网络经济也不断发展,根据2019年我国上市公司500强的行业分布数据显示,信息技术公司数量最多,市值总额仅次于金融行业,互联网企业已成为提升我国GDP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互联网企业融资、上市、并购等资本运作日益频繁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河南省郑州市考察调研中指出:“中国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大的国家,“大”和“全”有了,但在“高精尖”方面还有不少短板。我们依然要继续攀登,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创新、转型升级,把我们国家的制造业搞上去,把实体经济搞上去。”习总书记的评价明确了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发展创新方面存在的短板。与之相对应的是金融行业的逐渐开放与发展,例如,中国证监会于2012年12月发布的《上市公司
股权激励有助于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激发员工积极性,避免人才流失,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股权激励的法规政策不断健全和成熟,股权激励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和实践。然而受金融危机、宏观经济下行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权益价格与股价倒挂的情况。于是,部分上市公司开始对股权激励计划进行修订。2016年证监会推出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在2008年《试行办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修改,给与了企业更多的自
可转换债券作为投资标的产品之一,对其风险与收益的把控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起步较晚,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一些公司借鉴国外的经验,研究可转债的融资方式。但是,从可转换债券形成的二十多年间,市场存量一直较小,上一次可转换债券增速较快的是在2011年的供给潮期间,随后市场规模又处于较低迷的状态。在2017年2月17日,证监会对《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的部分条文进行
1995年中国出台了《担保法》来规定股权质押制度。于是从1995年之后,企业开始广泛使用股权质押这一方式融资,对于有融资困难的企业,股权质押成为了融资的手段,由于股权质押的门槛较低,所以股权质押融资也在规模逐渐扩大。截止2019年初,中国A股上市公司股权质押总量达到6245.12亿股。东亚地区的企业较多的存在有控股股东的现象,中国作为亚洲的主要国家,存在控股股东的现象也更多,所以在近几年控股股东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