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盈余管理与投资效率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qzhen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5年中国出台了《担保法》来规定股权质押制度。于是从1995年之后,企业开始广泛使用股权质押这一方式融资,对于有融资困难的企业,股权质押成为了融资的手段,由于股权质押的门槛较低,所以股权质押融资也在规模逐渐扩大。截止2019年初,中国A股上市公司股权质押总量达到6245.12亿股。东亚地区的企业较多的存在有控股股东的现象,中国作为亚洲的主要国家,存在控股股东的现象也更多,所以在近几年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情况也逐渐增多。但是当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存在着第二类代理问题的前提下,股权质押行为无疑会扩大这种代理问题,又因为质押资金投向的多元化,所以控股股东在股权质押之后有动机去通过关联交易、融资担保等行为“掏空”上市公司,以权谋私,占用公司质押资金,导致上市公司的自由现金流减少,使公司的投资效率降低,也降低了企业的价值。但是也有控股股东会很好的利用质押资金,投入上市公司,勤于经营,提高公司的投资效率与企业价值。对于企业来说,投资决策是非常重要的活动和环节,投资决策决定着企业投资效率的髙低,从而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情况、企业的股票价格和企业的总体价值。因此,本文将研究上市公司中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是如何影响企业的投资效率的,本文将会采用具体理论和数据论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同时本文会考虑盈余管理时如何通过中介作用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关系中施加影响的。己有的关于股权质押的研究,大多直接研究了股权质押会影响公司的投资效率,股权质押会加重公司的非效率投资等。但是少有文献研究者其各因素中间的中介作用。因此本文更侧重的是研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是如何通过中间因素影响企业投资效率的而不是直接研究股权质押直接对于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与投资效率的简单关系,本文将从两者关系的中间机制的角度进行研究,能更加了解股东行为的影响机制;同时本文研究了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行为是怎样通过中间机制来对企业投资效率造成影响的。本文选择了2011-2018年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1)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会加重企业的非效率投资,也就是说进行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公司,其投资效率会下降;(2)在企业进行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前提下,无论是应计盈余管理还是真实盈余管理都会加重公司的非效率投资行为,但是公司进行股权质押后,会减少应计盈余管理行为,更多的采用真实盈余管理。(3)在企业进行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时,会通过对盈余管理的变化对企业的投资效率造成影响。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可以对股权质押所带来经济后果的研究范围进行拓展,丰富影响企业投资效率因素的研究,也丰富了委托代理理论下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下的研究成果。从应用角度来说,本文的研究可以使政府部门更严格的监管上市公司股权质押行为,为政府建立完备的监督体制提供相关的意见和建议,希望我国可以进一步完善股权质押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证券市场监管制度,还可以帮助外部投资者和金融机构警惕股权质押公司的各种投资行为,以便做出正确的决定。对于企业自身来说,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帮助企业更深入的了解作为控股股东的个人行为,股权质押是如何对企业造成影响的,希望可以帮助企业的中小股东,避免他们的利益被侵占。
其他文献
从1978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至2012年,我国享有一段长时间的经济繁荣时期,GDP长期处于两位数以上的高增速状态。伴随高增速经济发展同在的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的社会融资爆发式增长,作为我国金融体系重中之重,银行业长期作为社会间接融资的最为重要的渠道,享受了长达数十年的政策与社会红利。在资产规模与利润水平双双飞速增长的背后,是一系列诸如影子银行泛滥、贸易圈型违规互保、利润至上经营目标之类的金融乱象与
房地产项目投资具有投入资金大、开发周期长、不确定性因素多等特点。因此,金融机构在提供房地产项目贷款时,为最大程度的保证贷款资金安全,会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在具体实践中,金融机构采用的风险防控措施形式多样,并贯穿贷款项目的整个流程,包括前期风险的识别和风险防范措施的制定、中期风险防范措施的执行,以及后期风险防范措施的评价和优化。本文首先阐述了目前各金融机构在房地产贷款方面的风险防范现状,再从资产
近年来,国内汽车市场销量保持稳定增长。2018年汽车市场出现了28年来首次销量负增长,随着我国购置税优惠政策的全面退出,宏观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国外市场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等因素,我国汽车企业短期内承受压力加大。采购作为生产制造的开始,采购成本直接影响着企业生产成本的大小,从而影响企业利润。汽车企业采购工作繁重,采购物料品种多、环节长,在采购环节中有着许多潜在的风险点,这也成为对采购业务加强内部控制的
为深化供给侧改革,降低企业部门的高杠杆率,2016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并在后续发布了一系列相关文件以落实政策的实行,然而在推行过程中普遍存在“落地难”现象。即便是已经落地的项目,也伴随着诸多问题:“明股实债”、债权定价机制不透明、以及机构投资者战略性进入疲乏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目标企业在实施债转股后,依然无法达到政策文件中的预期目标——增强企业资本实力、完善
融资租赁作为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融资工具,在制造商、资本市场、需求方之间起到桥梁作用。中国融资租赁业相对较晚,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近40年发展进程中经历了快速发展、问题凸显、市场整顿,目前处于跨越式发展时期,融资租赁交易额已达到世界第二水平,但是融资租赁渗透率仍与发达国家存在显著差距,融资租赁发展程度还有待提高。“1+3+7+1+6”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中国相继成立,不仅在政府职能、市场运行等方面进
贷款损失准备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应计项目,和银行财务信息透明度和经营稳健性密切相关。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2008年-2018年间经济政策不确定对贷款损失准备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导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增加;相对非上市商业银行,经济政策不确定对上市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影响更大;经济政策不确定抑制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盈余管理行为,且该抑制作用仅在银行盈利较好时显著,相对盈利较低的银
中国互联网自1987年与国际计算机网络成功连接后,开始迅猛发展,直至2019年,中国网民规模已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约占全球网民规模的五分之一。伴随着用户规模的扩大,网络经济也不断发展,根据2019年我国上市公司500强的行业分布数据显示,信息技术公司数量最多,市值总额仅次于金融行业,互联网企业已成为提升我国GDP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互联网企业融资、上市、并购等资本运作日益频繁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河南省郑州市考察调研中指出:“中国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大的国家,“大”和“全”有了,但在“高精尖”方面还有不少短板。我们依然要继续攀登,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创新、转型升级,把我们国家的制造业搞上去,把实体经济搞上去。”习总书记的评价明确了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发展创新方面存在的短板。与之相对应的是金融行业的逐渐开放与发展,例如,中国证监会于2012年12月发布的《上市公司
股权激励有助于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激发员工积极性,避免人才流失,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股权激励的法规政策不断健全和成熟,股权激励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和实践。然而受金融危机、宏观经济下行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权益价格与股价倒挂的情况。于是,部分上市公司开始对股权激励计划进行修订。2016年证监会推出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在2008年《试行办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修改,给与了企业更多的自
可转换债券作为投资标的产品之一,对其风险与收益的把控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起步较晚,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一些公司借鉴国外的经验,研究可转债的融资方式。但是,从可转换债券形成的二十多年间,市场存量一直较小,上一次可转换债券增速较快的是在2011年的供给潮期间,随后市场规模又处于较低迷的状态。在2017年2月17日,证监会对《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的部分条文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