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港拖轮船员流失问题研究

来源 :上海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liyantt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各种新兴行业企业对人力的需求加大,同时,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区域性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传统行业企业员工流失问题日趋严重,对于有配员要求的企业,该问题表现更为突出。员工流失造成的“用工荒”大大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增加了企业的成本,甚至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将员工的流失率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是确保企业行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通过梳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可以看出,关于如何控制员工流失的问题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改进就业工作环境、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改进薪酬结构、增强企业文化以及提升员工满意度、信任感,做好员工职业发展规划等,但是这些研究多限于陆域行业及人员,就船员群体,尤其是工作和生活在港口周围的港作船船员,由于这类人员的职业和工作性质具有其特殊性,因此,对于他们的稳定性和流失控制领域方面的研究比较少也不够深入。
  我国是一个航运大国,关注船员就是关注航运的根基,船员队伍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是航运企业的共同企盼。在航运界,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管理机关,这些年都很真切地感受到一个现象,那就是船员的择业越来越灵活,船员的流失非常明显,尽管各方仍在花各种力气去补充船员队伍,但是船员的规模并没得到明显扩充,准船员们开始有意识地去丰富人生的选择,尝试不同的企业和工作,他们已经不再仅仅关注薪酬的提升,还会对自身职业的发展空间、晋升机会的大小、工作环境与条件、工作氛围等有了更多的想法和要求。
  当一个传统稳定的行业显现出吸引力不断下降,人员流入流出出现逆差,现有人员已经不能满足企业乃至行业的用人用工需求的时候,即使是人员的正常流动,对于流出企业来说,也是流失,而今天的中国港口拖轮企业,这个特点越来越明显。
  上海港作为中国最早开埠通商的港口,航运发展历史长,船员文化比较悠久,而进入21世纪以来,航运中心更是上海努力建设的四大中心之一,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随着洋山深水港的投产以及不断壮大,上海港的龙头地位进一步凸显,集装箱箱量连续多年位列世界第一。上海聚集着中国各大航运公司总部以及外轮公司的办事处,是很多航运政策的研究地和实验田,南北各地的港VI,都在不断学习上海港的做法,:ILN大连、南到三沙,每年都有不同的拖轮公司到上海来学习交流经验,因此研究上海港拖轮船员的现状与流失,对于中国各大港口拖轮公司都具有一定的实践和指导意义。本研究中,船员的流失是因变量,船员的个人因素(如家庭、婚姻、教育、户籍等),企业因素(薪酬、工作场所、地域、班组文化等)和外部环境因素(国家政策、航运发展等)是本研究的自变量。
  本文首先就员工流失和船员职业特点、现状等进行了概述,并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员工流失和对船员流失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总结。接着,在文献研究学习基础上,针对船员的流失,建立自己的研究框架。通过对上海港H船务公司的船员流失现状分析,得出上海港拖轮船员流失的特征并形成推论,然后从船员来源、船员的年龄、船员的教育、船员的职位、船员的收入等方面设计调查问卷并完成调查,进一步分析出上海港拖轮船员流失的影响因素,同时,对上海港拖轮流失船员做深入访谈,收集船员从择业到就业到流失过程中关注和提出的一系列问题。然后结合国内外关于员工就业、忠诚度、流失的研究,利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社会比较等理论,比较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找出拖轮船员流失的原因并进行分别归类分析。最后对不同类别、等级的船员的流失可能造成的不同影响做出分析,提出对策建议。
  最终得到研究结论总结如下:
  首先,港口拖轮船员的就业市场中,存在着“二元分割”,主要表现在正式职工船员与劳务船员两方面。劳务船员,尤其是劳务普通船员的流失,相对正式职工船员流失率要高,这与他们身份后面的薪酬、福利等待遇不无关系。
  其次,港口拖轮船员流失中,整体呈现出典型的特点:学历越高,越容易流失,而且更有可能放弃船员职业;随着职位等级的上升,流失率在不断下降;随着年龄的上升,船员的流失率也呈现下降趋势,35岁是一个分界点;从地域上来说,本地籍的船员流失率相对较低,而外地籍船员的流失率更高。
  第三,拖轮船员的流失原因中,公司因素与自我原因是互相作用的,但是公司因素是关键。要想稳定船员队伍和避免船员流失,公司应从工作环境、人才队伍构建、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下功夫,构建船员流失预警机制,保护船员的合法权益,为船员建立合理的上升通道。
  第四,船员职业教育也是影响拖轮船员流失的关键因素,培训机构应该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对接,精准输出人才。
其他文献
巫术在大小乡村角落里逐渐复魅,是一个不争的社会事实。以往对乡村巫术复魅的理论解释包括两点:一是权力场域论,它关注的是外部权力环境的变化对宗教发展的影响。二是生态失衡论,其关注中国传统宗教与巫术崇拜之间此消彼长的结构性关系。上述两种理论都关注“结构”、“权力”等宏观因素,而巫术崇拜复魅是一个个信客参与的结果,这种微观解释上的乏力,使得我们不得不把视野聚焦于宗教市场理论。
  宗教市场理论中的皈信理论,由三个相互联系的命题构成,其内在逻辑是:首先个体从理性角度出发,为了积累社会资本而加入宗教,其次是注重
当前我国注册护士数量已经超过了445万,护士是个规模庞大的职业群体,更是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中坚力量。尽管国内已经研究了制造业工人、国企工人、建筑工人、酒店服务员、家政工、外卖骑手甚至是网约司机等各种职业群体的劳动过程,但是对护士群体劳动过程研究甚少。因此本文对G市三甲公立医院G医院X科室的进行了实地调查,采用参与式观察法和访谈法,聚焦于该公立医院护士的工作现场,运用劳动过程中的控制与抗争的理论视角,以国家干预与护士具体劳动过程的互动为切入点,试图揭示护士群体的劳动过程。尤其是近几年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随着政府绩效评估研究的推进,第三方评估逐渐进入学者们的视野,但是既有的经验研究要么主要是聚焦于政府绩效评估背景下政府内部的各种权力的分配:要么是关注评估过程中上下级政府间互动和博弈过程或央地关系,鲜有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分析绩效评估过程中各方行动主体的关系及互动过程。而本研究则试图将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置于基层贫困治理的场域中,分析第三方力量的介入对于精准扶贫考核评估中各行动主体关系和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的影响。
  本文在基层贫困治理的情境下构建了“技术霸权-双重压力-行政动员”这一分析框架,希望通过结合精
非正规经济占据着整个国民经济的较大比重,在社会运行中扮演着降低失业率,保持社会稳定的功能。非正规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地方政府的介入和管制息息相关,地方政府对非正规经济的治理状况反映了整个时代的发展特征和现代化过程中政府的治理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转型,非正规经济呈现出与城市发展秩序不兼容的特征,地方政府逐步介入非正规经济并对其进行管制。本文以河南省A市的无证载客三轮车为个案,探究城市现代化过程中地方政府对其的治理策略和无证载客三轮车市场的兴衰。
  本文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地方政府对无证载客三轮车治理的实践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各类社会组织的结构及社会交往的模式,进而引发了整个社会结构及其组织方式的重塑与重组,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虚拟社会”。伴随着粉丝影响力的扩大及粉丝产业渗透力的增强,粉丝已依托虚拟社群形塑出一种新的互动模式。在以往有关互动的研究中,互动理论涉及的大多是面对面的互动过程,极少涉及非面对面或以某种技术媒体为中介的互动。然而,互联网的兴起使得身体不在场的互动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因此,如何认识及解释这一新的互动类型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本研究将以“Jay2u歌迷会”社群为例,探究社群中粉丝参
中国的朝鲜族是由朝鲜半岛地区迁移而来的一支跨境民族,在新中国成立后被识别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随着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加速,朝鲜族群体的文化传承、社会交往、族群认同等层面都表现出新的时代特征。本研究以全国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地——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简称延边)为目标区域,并以美国社会学家戈登提出的同化/融入模型为分析框架,对延边90后朝鲜族青年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与深度观察,尝试对这一代朝鲜族进城青年社会融入的进程进行分析。同时,也对朝鲜族青年社会融入的基本表现、整体性特征、影响因素等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并对
本文以一个农民工家庭为个案,考察乡-城流动背景下的家庭变迁。以往相关研究,大部分只关注家庭流动的结果,而忽视过程;关注结构性原则,忽视行动与情感,这就导致在家庭变迁研究中,看不到流动给家庭成员互动及协商过程带来的具体影响,忽视了个人在家庭变迁过程中的能动性。因此,本文综合利用家庭变迁理论和生命历程历程理论,结合个人打工史与家庭结构变迁,找到家庭、个人在社会宏观政策变迁下的结合点,清晰地展现个人与家庭在社会变迁下的行动,通过家庭关系适应性调整,适应家庭结构和家庭功能的变迁,并最终在流动的背景下保持和谐的家庭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教育对个体的教育获得、学业成就和社会地位都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家庭教育尤其是亲子关系对个体人格发展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伴随着巨大的变化,也相应出现明显的社会分层,与此同时,不同阶层均表现出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孩子的全面发展越发重视。在此背景下,本文借助中国教育追踪调CEPS2014-2015学年的数据来考察当前我国家庭主要选择的教养方式,教养方式是否存在
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命题下,城市综合体因为推动城市生活向多元、高效、融合的方向发展,从而成为当代城市中一种典型的空间范式,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迅猛发展起来。
  目前,城市综合体己经受到建筑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关注和深入研究,但是社会学对城市综合体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本研究采用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中国城市综合体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其发展和社会评价两方面的内容。研究成果能够推动城市综合体的社会学理论研究,与姊妹学科共同拓展对城市的认识;理论指导实践,推动中国城市综合体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其最大
“奢侈品”对于当今的中国人而言并不陌生,伴随着国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长,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家。
  本文在已有的非炫耀性消费文献基础上,围绕我国奢侈品行业内的非炫耀性消费现象展开研究,目的在于探索“中国非炫耀性奢侈品消费现象”的状况和成因。具体研究工作在我国奢侈品商场的国际珠宝区中实地展开,通过300份调查问卷、32例个案深入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的方式,对研究对象进行了信息收集。通过分析发现,奢侈品行业中确实存在着“非炫耀性消费现象”,即消费者在了解一定产品知识的基础上,有意或无意地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