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受世界范围内科学研究“人类中心论”(антропоцентризм)思潮的影响和推动,语言学的研究范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进入了以研究语言主体即“说话的人”或“交际的人”为主要对象的“人类中心范式”(антропоцентрическая парадигма)。对这一变化最直接的反映,便是语言学术语出现新一轮更迭,一系列与“人的因素”有关的新概念层出不穷,其中在学界备受瞩目的就是“语言世界图景”(языковая картина мира)。语言世界图景,简单地说,是历史形成的、反映在语言中的、操某一语言的群体对外部世界认识的总和。它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在语言中的结晶,具有深刻的民族性,是该语言民族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在语言中的集中体现。成语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它闪烁着人民智慧和语言艺术的光彩。作为语言的精华,它记录着民族文化的发展,体现民族性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成语包含着人类文明的文化遗产,概括了人民认识世界过程中的语言、心理、民族文化认知,表征着长期以来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研究某种语言的成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该语言成语中所体现的语言世界图景,重建该民族几百年以来的语言世界图景,从而找到形成该语言世界图景文化方面的原因,理解现代民族的文化深层结构。在俄汉语成语中,与人体有关的成语所占比例较高,使用频率较高,是成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约定俗成的习惯用法。身体部位成语是每一种语言中都有的,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产生较早,且比较常用。其中含有“眼、耳、口、鼻、舌”成分的身体部位成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掌管人的最基本需求--呼吸、吃饭、说话等,是不可替代的。这些成语的结构比较固定,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是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结晶,亦是语言研究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试图以已有研究成果为基础,对俄汉带“眼耳口鼻舌”的成语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他们所反映的语言世界图景片段,及其所反映的民族文化特点,有助于我们认识俄汉两国的民族性格及其文化理念,对于语言学习者具有一定的参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