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下超离子导体AgX(X=Cl,Br)及YF3(Y=La,Lu)的电输运性质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udongyan900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离子导体又称为固体电解质,具有极高的离子电导率(≥0.01S/cm)。与液态电解质相比,超离子导体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能源和固体离子器件领域表现出巨大应用潜能。本文中,我们结合电化学交流阻抗谱测量和第一性原理计算,以超离子导体AgCl、AgBr、LaF3和Lu F3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这些超离子导体在高压下的电输运行为。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电化学交流阻抗谱测量方法,研究超离子导体AgCl高压高温下的离子输运性质。高压交流阻抗谱测量结果表明:高压下AgCl始终保持离子传导机制。但是在6.7-9.3GPa的压力范围内,电子传导和离子传导两种机制共存,我们认为导电机制的改变是由压力诱导NaCl→KOH-type→T1I的结构相变所导致的。高压下AgCl的电导率减小了3个量级,表明压力抑制了Ag+离子的迁移。我们把Ag+离子开始发生长程扩散的频率定义为fW。fW值越高,Ag+离子扩散越快。fW在高压下显示出同电导率相同的变化趋势,这表明Ag+离子的扩散在高压下变得缓慢。与AgI不同,Ag+离子在AgCl中的扩散属于间接间隙扩散机理。由于较强的离子键和较大的晶格形变,Ag+离子在Cl-晶格中的扩散要比I-晶格中的扩散困难。高压高温交流阻抗谱结果表明:AgCl的离子电导率在高温下升高2-4个量级,这表明即使在高压条件下,温度仍然能够诱导Ag+的迁移速度变快。2、利用高压高温交流阻抗谱测量方法和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超离子导体AgBr高压高温下的电输运性质。高压阻抗谱测量结果表明:实验中发现不寻常的压力诱导离子→极化子→离子的导电机制转变序列。5.0GPa处发生的离子→极化子转变没有伴随结构相变,8.6GPa处发生的极化子→离子的转变伴随压力诱导NaCl→KOH-type的结构相变。高压下AgBr的电导率减小了2个量级,这表明Ag+离子的扩散在高压下变得缓慢。高压高温阻抗谱测量结果表明:AgBr在0.4GPa、485K时,电导率达到了超离子态的值(0.01S/cm),远低于AgBr在常压时的超离子态温度(555K)。在7.3GPa、443K时,AgBr发生了极化子→离子导电机制转变,这表明即使压力改变了AgBr的导电机制,温度仍能够诱导Ag+离子迁移。高压下增大的扩散激活能表明Ag+离子在高压下的迁移需要克服更高的能量势垒,AgBr的导电性因此而降低。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我们提出一个局域电子羹模型来解释导电机制转变的物理起源。该模型中,5.0GPa处Br原子周围的局域电子被压缩到间隙位置中,同时Ag+离子和局域电子形成极化子。局域电子背景从平衡位置偏移,Ag+离子的扩散被有效屏蔽。这个现象如同一粒豆子被彻底捕获在一杯浓羹里。3、利用高压交流阻抗谱测量方法和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超离子导体LaF3高压下的电输运性质。高压交流阻抗谱结果表明:常压下LaF3表现为典型的离子传导行为。LaF3在15.5GPa发生了离子传导到离子电子混合传导的转变,我们认为这是由压力诱导P3c1→Cu3Ti-type的结构相变所导致的。高压下,LaF3的电导率减小一个量级,这表明F-离子的扩散在高压下变慢。此外,常压到5.0GPa的压力范围内,F-离子的扩散变快,而电导率降低,这是由载流子浓度降低所引起的。第一性原理计算表明:P3c1结构的LaF3始终保持离子导电行为,晶格间隙中未出现电荷分布现象。La+-La+、F--F-和La+-F-之间距离均随着压力的升高而降低,这表明晶格间距收缩使F-离子在La+晶格中的迁移变得困难。4、利用高压交流阻抗谱测量方法和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超离子导体LuF3高压下的电输运性质。高压交流阻抗谱结果表明:LuF3在整个压力测量范围内始终保持离子传导行为,没有发生导电机制的转变。从常压到13.0GPa,LuF3的离子电导率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减小。从13.0GP到28.5GPa,LuF3的离子电导率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大。我们推断电导率在13.0GPa的突变现象可能是由压力诱导结构相变所导致的。高压下LuF3的电导率有所升高,这验证了我们提出的假设:第一类型的超离子导体在压力作用下电导率提高,导电机制不发生改变。第一性原理计算表明:LuF3在0-13.0GPa的压力范围内终保持离子导电行为,晶格间隙中未出现电荷分布现象。各个离子之间的距离在压力下均有所减小,但Lu+-Lu+之间距离较大,可以满足F-离子在Lu+晶格中迁移。
其他文献
高压物理学是成为凝聚态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获得实验室条件下的高压,人们发明了各种产生高压的装置,如早期的活塞圆筒式压机到现在广泛使用的能产生几百GPa压强的金刚石对顶砧压机(DAC)。在DAC中,可以进行高压下原位的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布里渊散射,红外光谱以及穆斯堡谱的实验。关于DAC中的电学测量,较早的实验是直接将金属丝布入DAC中,用两点法或四点法测量样品的电阻随压力的变化。这种方
微分方程在当今科学研究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很多源于物理学,工程学等科学领域,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微分方程边值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本文综合运用变分法,上下解方法,拓扑度理论,临界点理论等多种非线性分析方法研究了若干微分方程边值问题解的存在性与多重性.全文共五章,第一章是绪论,介绍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实际应用背景以及主要结果.第二章是预备知识,介绍本文用到的记号以及主要引理.从第三章到第五
实验一交联明胶微球的制备及其物理性质的检测和分析目的制备交联明胶微球并检测和分析其物理性质。方法以普通碱性明胶为原料,25%戊二醛水溶液为交联剂,采用改良的双相乳化冷凝交联法制备交联明胶微球。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微球微观形态,测定微球在37℃生理盐水中充分溶胀前后的平均直径和最大溶胀率。微电泳法测定微球的表面电荷。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交联明胶微球结合和体外缓释pcDNA3.1-Myc-His B(-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模拟、数字集成电路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核工业及粒子物理等领域。它们处在各种电磁、高能粒子的辐射环境中,受到总剂量辐射、单粒子辐射及瞬时效应等多种辐射效应的影响,其工作可靠性及寿命周期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其中,总剂量辐射效应更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电子系统辐射效应仿真为系统抗辐射设计、理论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既缩短了研发周期又减少了
目的:探讨DelbetⅡ、Ⅲ型儿童股骨颈骨折行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手术治疗的DelbetⅡ、Ⅲ型儿童股骨颈骨折48例(48髋),均借助骨科牵引床,施以轻柔的手法进行闭合复位和空心螺钉内固定。根据手术时机的不同分为两组:早期复位组为伤后24 h以内手术,有20髋;延迟复位组为伤后超过24 h手术,有28髋。术后复查时根据Song
含金属双原子分子离子广泛存在于地球和星际空间中,其光谱的研究在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等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可能还是激光冷却分子实验的候选分子。因此,对含金属双原子分子离子电子结构及光谱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本论文主要针对含金属双原子分子离子SrH+,SrCl+,AlCl+和AlBr+开展理论研究,采用内收缩多参考组态相互作用(internally contraction
聚合物纳米胶囊是由聚合物制成的纳米尺度的中空球体,在封装、控制释放、成像和催化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科学家们采用模板法策略、自组装策略、乳液聚合策略和树枝状分子策略等传统方法构建了空心的聚合物纳米胶囊。然而,这些方法大多需要模板或预先组织好的结构来形成一个核-壳结构,然后移除模板或核来产生一个空心球体,过程复杂且繁琐。因此,发展新的简单的聚合物纳米胶囊制备方法仍然是科学家们研究的重点。近些年来,科
临床上由于炎症、颌面部先天畸形、外伤与肿瘤等原因导致的骨缺损不仅影响咀嚼、发音、进食等功能,而且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如何对骨组织的缺损进行修复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前期研究工作中,我们发现一种模拟人线粒体DNA设计的寡脱氧核苷酸(oligodeoxynueleotide,ODN)即ODN MT01具有较为明确的促进成骨的作用,主要体现为:首先MT01可以通过上调人及大鼠成骨细胞内成骨标志
半群的Von Newmann正则性在半群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个半群S称为(von Neumann)正则的,如果对于任意a ∈ S均有a ∈ aSa.sekik1956年利年利左理想和右理想刻画了半群的正则性,证明了半群S是正则的当且仅当对于S的任意右理想A及左理想B均有AB = A ∩B.从此以后,许多作者利用其他种类的理想,如双边理想,双理想(bi-ideal),拟理想(quasi-ideal
自从2004年Novoselov和Geim等人成功的用机械剥离的方法制备出石墨烯后,人们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层状材料,包括氮化硼、过渡金属硫化物、黑磷、SnSe以及其它复杂层状化合物。它们当中有的以弱范德瓦尔斯力结合,有的还存在其它类型的化学成键。这些特殊的层间相互作用,对于材料的制备和物理性质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对几种不同层状材料的层间耦合、缺陷及热输运性质进行了探索,研究内容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