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墨的古代文献研究

来源 :安徽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jtx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药用墨不仅具有书画的功能,更具有珍贵的药用价值,其入药的历史悠久,是独具东方特色的一味中药材。药用墨止血的作用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它还有许多其他的功效被人们忽略。基于此,本课题选择研究药用墨的古代文献,系统整理历代本草、方书以及其他相关文献中有关药用墨的论述,进行分析讨论,从墨的形成探讨其药用的发展历程,明确药用墨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为临床应用药用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中医文献学与现代统计学方法,以“墨”为关键词,以《中华医典》和《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文献主要来源,检索历代本草文献中有关药用墨的名称、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相关内容,历代方书文献中含墨药方的相关记载,并参考制墨学文献的有关论述,其中天然墨或非制墨工艺制成的墨类不纳入检索范围,建立含墨药方的数据库,并总结药用墨的发展史,分析墨的药性及临床应用特点。结果(1)药用墨的名称及种类:历代文献中有289条关于药用墨的墨名的记载,其中京墨(123条)、香墨(108条)、松烟墨(25条)、金墨(12条)、松墨(5条)、川墨(4条)、徽墨(4条)、光墨(3条)、油烟墨(2条)、易墨(1条)、歙墨(1条)、松烟细墨(1条),共计11种药用墨的名称,而药用墨的种类可分为松烟墨和油烟墨2类。(2)药用墨的性味归经:历代有22条“墨性”的相关记载,其中认为药用墨“性温”者19条(86.4%),药用墨“性凉”者2条(9.1%),药用墨“性平”者1条(4.5%)。历代29条“墨味”的记载,均以“辛”味为主。清代黄宫绣《本草求真》最早提出药用墨的归经,清代共有3条关于药用墨归经的记载,归肝经3条、心经1条、肾经1条、肺经1条。(3)药用墨的功效和应用:现存最早记载药用墨功效的本草类文献是宋刘翰、马志等编著的《开宝本草》。从宋到清代共有32部本草类文献记载了药用墨的功效,按出现的频次以止诸血(31)、点物芒入目(23)、敛疮生肌(19)、行瘀(16)、解毒消肿(14)、镇惊定心(10)、利小便(3)等最为常见。最早应用药用墨在临床治疗的是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从魏晋至清代129部方书类文献中共收录450首含墨药方,包括27首用墨单方和423首含墨复方,这些含墨药方的主治病证范围涉及54种,最常见于血证(66首,14.6%)、风疾(56首,12.4%)、积聚(48首,10.6%)、产后病(45首,10.0%)、小儿惊风(40首,8.9%)、疮疡(33首7.3%)等。结论(1)我国人工制墨出现在西周至先秦时期,东晋才有关于以墨治病的记载,直到宋代,药用墨方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再经历金元的发展低谷后,明清时期药用墨又逐渐兴起。历代临床药用墨的种类有松烟墨、油烟墨两种,以松烟墨为主,所用药用墨以京墨和香墨居多。(2)药用墨“性温”是历代医家的普遍认识,本草类文献中还有关于药用墨“性凉”“性平”的记载,其立论可能与应用的疾病、所用的制墨原料和炮制方法有关。古代文献中关于药用墨的归经记载为心、肝、肺、肾经,药用墨在治疗心、肝、肺、肾的相关疾病中有一定作用。(3)药用墨的功效主要缘于制墨中所用的烟料、胶和添加的配料,其作用原理主要与墨中炭素和胶类的促凝血作用以及配料本身的功效有关。药用墨应用于临床主要缘于其“止血”的作用。除此之外,药用墨还具有行瘀、敛疮生肌、解毒消肿、清热镇惊的功效。古代临床中药用墨常用于血证、风疾、积聚、产后病、小儿惊风、疮疡等疾的治疗,根据药方中墨的用量情况来看,药用墨在治疗血证和疮疡类疾病中有突出作用。(4)以年远烟细的松烟墨入药是多数古代医家对药用墨的认识,但也有少量文献记载表明古人在临床治疗中使用过油烟墨,而现代有些中药材标准、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中规定有用油烟制墨的情况,临床药用墨中也不乏桐油烟的使用。仅从油烟墨的结构来看,其已经达到入药的标准,但还需要更多药理研究加以佐证。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针刺患侧“反映点”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基础药物治疗+针刺患侧“反映点”治疗组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评价针刺患侧“反映点”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作用,为临床提供一种治疗本病的优化方案,增强患者面肌功能,改善面部对称性,提升临床疗效和治疗满意度。方法: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每组20人,共40名患者。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给予泼尼松、甲钴胺分散片治疗。研究
1目的本临床研究是在祖国传统医学理论的指导下,针对确诊为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属气阴两虚夹瘀型患者,应用芪归糖痛宁联合西药羟苯磺酸钙胶囊治疗,观察该方治疗NPDR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用药安全性,分析芪归糖通宁对患者血清VEGF和Cys-C含量的影响,及对患者视力、眼底、血糖(FPG、2h PG、H b A1c)、CMT、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善程度,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同时有利于探索和充分发挥中医药
目的:观察颞三针联合化瘀通络灸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以及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的疗效。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0年12月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科及脑病科住院及门诊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升高的血管性痴呆患者60例。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针灸组、西药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对症及防治并发症等基础治疗,针灸组予以颞三针联合化瘀通络灸治疗(针刺每
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周大勇调理“疲劳型”亚健康的用药规律进行挖掘与分析,总结周大勇主任遣方用药规律及临床经验。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1月份至2021年1月份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医堂周大勇主任门诊处确诊为疲劳型亚健康患者110例,纳入治疗处方110张,将从门诊收集的确诊病历信息录入Mrosoft Excel 2010中,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药物组成等要素,建立《患者
目的:通过研究和观察针刺肌筋膜触发点在中风后下肢痉挛性足下垂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期探索及评价针刺肌筋膜触发点在中风后下肢痉挛性足下垂患者的下肢痉挛状态及其运动能力改善情况,为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实践运用和全面推广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本文选取60例痉挛性足下垂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这些患者随机均等的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个小组各30例)。两组中的患者都接受中风康复期的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针刺治疗,
1.目的:观察参地颗粒对慢性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CGN)脾肾亏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进一步讨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esangial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s PGN)患者肾组织中m TORC1-S6/4EBP1信号通路对自噬的干预作用。2.方法:选取99例脾肾亏虚证CGN患者(其中预设计90例,加入<
目的通过口服身痛逐瘀汤加味联合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观察患者术后肩周的肿胀率、疼痛评分(VSA)、肩关节功能评分(UCLA)来评价该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0.01-2021.02于我院骨伤二科住院部气滞血瘀型肩袖损伤患者4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行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实验组:在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第一天口服身痛逐瘀汤加味,连续服用2周,其余处理与对照组相同。分
目的:观察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湿热证患者血NLRP3炎症小体相关分子(NLRP3、ASC、Caspase-1、IL-1β、IL-18)的水平表达及清肾颗粒的干预作用。方法:将68例CRF湿热证患者纳入临床试验,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并设正常组20例。研究最终完成63例(治疗组31例,对照组32例),因在研究期间治疗组停服清肾颗粒2例,加服
目的:通过观察肩凝汤加减口服联合氟比洛芬巴布膏外用配合功能锻炼与氟比洛芬巴布膏外用配合功能锻炼治疗风寒湿痹型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初步研究肩凝汤的临床价值,为临床运用肩凝汤治疗肩袖损伤提供依据,并为临床上运用中药治疗肩袖损伤提供新的方案。方法:按标准严格选取2020年1—10月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门诊收治的64例风寒湿痹型肩袖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2
计算机技术与医学领域相融合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而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传承,中医古籍中蕴含着大量的中医文化知识。利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中医古籍的研究,对于促进中医发展以及中医的深入探讨均有重要意义。目前,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中医医案、病历等中医相关文字材料进行研究已经取得了众多成果,但是专门针对中医古籍的研究相对较少。文章选取《伤寒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自然语言处理的方法对其进行信息抽取、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