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碳青霉烯类和多粘菌素B的肺炎克雷伯菌同源性与耐药机制研究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和多粘菌素B的肺炎克雷伯菌(KP)菌株的毒力和耐药基因特征,并分析耐药菌株的分子同源特性;探究菌株对多粘菌素B的耐药机制以及携带mcr-1基因的转移和传播机制;探究多粘菌素B联合白藜芦醇是否对耐药菌株体外抗菌活性具有协同作用。方法:1.收集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临床分离的107株非重复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采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及药敏分析系统对细菌进行鉴定及检测常见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多粘菌素B对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用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m CIM)和金属酶初筛试验初步筛查碳青霉烯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测序检测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blaKPC、blaNDM、blaIMP、blaVIM、blaSME、bla GES、blaSPM-1、blaSIM-1、blaGIM-1、blaOXA-48、blaOXA-23);ESBLs基因(blaTEM、bla CTX-M、blaSHV);Amp C酶基因(blaAAC、blaCIT、blaDHA、blaEBC、blaFOX、blaMOX);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药物耐药基因(acc(6’)-Ib-cr)和多粘菌素B耐药基因(mcr-1-8)。检测耐药菌株高毒力荚膜血清型基因(k1、k2、k5、k54、k57)和常见毒力基因(rmp A、mag A、alls、wcag、aerobactin、iro N、iut A、fim H-1)。利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分析菌株的分子分型和同源性。2.采用PCR及测序检测PmrA/Pmr B调控系统介导的多粘菌素B耐药基因的突变,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多粘菌素B耐药和敏感菌株外排泵acr A基因表达差异。以临床分离的一株携带mcr-1基因的肺炎克雷伯菌为研究对象,通过接合、转化试验阐明耐药基因转移播散机制。提取质粒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质粒测序、基因环境和比对分析。3.以多粘菌素B耐药的CRKP为研究对象,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白藜芦醇对菌株的MIC值,棋盘稀释法实验测定多粘菌素B联合白藜芦醇对菌株的MIC值,探讨多粘菌素B联合白藜芦醇的抑菌效果。结果:1.收集的107株CRKP中,共有15株CRKP对多粘菌素B耐药,耐药率为14.0%。15株多粘菌素B耐药的CRKP对亚胺培南、氨曲南、头孢唑啉、头孢吡肟、头孢西丁、头孢曲松、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均为100%,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和替加环素等药物耐药率分别为46.7%、60.0%、53.3%、13.3%。15株实验菌株中有11株菌携带基因KPC-2,两株菌分别携带NDM-1和NDM-5;仅一株菌携带mcr-1;8株菌携带CTX-M-65,3株菌携带TEM-1,全部菌株携带SHV基因。常见的高毒力荚膜血清型基因结果均为阴性,常见的毒力基因rmp A、fim H-1、iut A阳性率分别为53.3%、80.0%、53.3%。ST分型当中,11株为ST11型,其余为ST34、334、485各一株;PFGE结果中,分别为A型4株、B型1株、C型3株、D型2株、E-I型各1株。2.15株多粘菌素B耐药菌株PmrA基因未发生突变,有6株菌pmrB基因发生了突变,检测到在pmrB基因766位点发生由C到G的碱基突变,而敏感组6株菌中,有4株发生该突变。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耐药和敏感菌株外排泵acr A基因表达差异时,发现耐药组菌株acr A基因表达的量高于敏感组;一株mcr-1和NDM-5基因共存的肺炎克雷伯菌(N816)可将mcr-1基因接合至受体菌,而NDM-5基因只能转化至受体菌,其接合及转化子均对相应抗生素耐药;质粒测序分析显示含有两个质粒,分别包含mcr-1和NDM-5基因,大小分别约为33kb和46kb,分别与质粒MH715959.1和MK308632.1相似度为98.77%和98.4%。3.多粘菌素B联合白藜芦醇对肺炎克雷伯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有协同作用,两种药物联合使用时比单独使用时MIC值降低。结论:1.多粘菌素B和碳青霉烯类同时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及多重耐药性严重;携带KPC-2是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主要原因,同时携带SHV和CTX-M-65基因是导致菌株多重耐药的原因;实验菌株携带的毒力基因较少,表明其致病性弱;MLST分型以ST11型为主,发现一株尚未报道的ST型;PFGE结果显示菌株遗传具有多样性。2.pmrB基因突变参与了菌株对多粘菌素B耐药的调控;外排泵acr A基因的高表达与菌株对多粘菌素B耐药相关;研究结果表明,mcr-1基因为质粒介导,该菌株同时携带mcr-1和NDM-5基因尚属首次报道,质粒测序比对显示与质粒MH715959.1和MK308632.1具有一致性。3.白藜芦醇与多粘菌素B联用对菌株体外抗菌活性具有协同作用。
其他文献
背景与目的:肺癌(Lung Cancer)是当今世界各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尚没有寻找到理想的用于肺癌早期诊断的肿瘤标志物,因而尝试用各种新方法来探索新的生物学标志物已成为肺癌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希望通过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平台从正常人群、肺癌患者的血液标本中寻找代谢产物差异,发现潜在的肿瘤诊断标志物,为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方法:选取2019年02月到2019年08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
目的:下丘脑-垂体-性腺(hypothalamus-pituitary-gonadal,HPG)轴是调控机体生殖功能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下丘脑视前区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神经元分泌GnRH,调节垂体分泌黄体生成素(LH)和卵泡刺激素(FSH),进而维持正常的生殖功能。HPG轴功能启动的时间决定青春期的开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肥胖引起的中枢性性早熟(CPP)的发病率逐年递增。但目前肥胖
本课题拟选取消费量较大的发酵酱油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主成分分析检验酱油不同发酵阶段的营养成分与美拉德反应伴生危害物之间的相关性。此外,通过单反应动力学和皮尔逊相关系数进一步研究发酵过程中呋喃、CML和5-HMF的形成,同时探究了不同的外源添加物对这三种危害物的抑制作用,为后续精准调控酱油中其他危害性美拉德反应产物提供理论支持。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应用主成分分析探讨发酵酱油不同阶段营养成分(
研究背景与目的: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常见的肿瘤之一,是癌症死亡的第三个主要因素。胃癌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比较低,目前治疗胃癌的方法主要有手术(外科手术或内镜下手术)、放疗及化疗,但其治疗效果有限。斑点型POZ蛋白(Speckletype POZ protein,SPOP)是一种E3泛素连接蛋白,SPOP突变位点主要位于MATH(Meprin and TRAF-C Homol
背景及目的:DNA复制应激(DNA replication stress)是引起基因组不稳定性的源头,也是肿瘤的基本特征之一。肿瘤中约2/3的突变是由复制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导致,所以减少复制应激,保证DNA复制的准确性是抑制肿瘤发生的关键。p53是重要的抑癌基因,可以防止DNA复制应激的产生从而维护基因组稳定性,然而其具体机制仍有待澄清。本研究以p53敲除细胞系为模型,对p53缺失导致DNA复制应激
目的:阐明TP53INP1的表达情况对膀胱癌细胞的影响,选取特定细胞系(T24和5637)对其进行TP53INP1的过表达及敲降,用以明确TP53INP1对膀胱癌细胞系相关表型及PD-L1的调控作用,探究TP53INP1对膀胱癌细胞系中相关信号通路及可能的分子机制,并进行体外实验验证TP53INP1的表达对裸鼠移植瘤生长情况的影响。方法:1、通过网上数据库分析TP53INP1在411例膀胱癌组织及
学位
概念隐喻与政治语篇密切相关,文章以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为小型语料库,归纳总结出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本体隐喻,方位隐喻,结构隐喻三类隐喻表达,旨在分析政治语篇中的隐喻表达及其作用,使读者能够正确解读政治语篇,提高分析判断能力。
目的:针对临床中发现的一例罕见且对维甲酸和砷剂治疗不敏感的STAT5B-RARα易位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通过一系列体外实验探讨STAT5B-RARα易位在APL中的可能致病机理,为总结APL的特点、探索其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提供思路。方法:运用T-A克隆技术和基因测序确定STAT5B-RARα融合基因的融合位点,PCR拼接方法克隆STAT5B-RARα融合基因全长序列并构建STAT
目的: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T1D)目前尚无根治性治疗方法。目前临床上主要以胰岛素(insulin,INS)替代治疗为主,但是这种治疗方法不能使机体根据自身血糖变化调控胰岛素的释放,患者常面临血糖波动及低血糖风险。糖尿病治疗的根本目标是保留和恢复功能性β细胞,目前许多研究认为最有效且具有长效性的方法是行β细胞替代治疗。胰管和β细胞关系密切,过去的基因谱系追踪实验显示胚胎胰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