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导管芽出细胞的性质及功能学初步研究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k1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T1D)目前尚无根治性治疗方法。目前临床上主要以胰岛素(insulin,INS)替代治疗为主,但是这种治疗方法不能使机体根据自身血糖变化调控胰岛素的释放,患者常面临血糖波动及低血糖风险。糖尿病治疗的根本目标是保留和恢复功能性β细胞,目前许多研究认为最有效且具有长效性的方法是行β细胞替代治疗。胰管和β细胞关系密切,过去的基因谱系追踪实验显示胚胎胰腺的导管干中含有内分泌细胞的多功能祖细胞,在胚胎期,前内分泌细胞从上皮层脱离后,新生的胰岛内分泌细胞从胰腺导管出芽,随后分离出来迁移到胰岛生态位形成胰岛。目前一些研究发现在成体胰腺组织切片中可观察到胰腺导管中存在芽出细胞,行免疫组化染色显示INS+,其可能是β细胞。因此,进一步明确成体胰腺导管上芽出细胞的性质及功能,探究其与β细胞的关系,对寻找β细胞的替代治疗的可能来源,治疗T1D有重要的意义。方法:1.腺腺导管芽出细胞性质研究通过对8-12周雌性C57BL/6背景的未怀孕(NP)小鼠与妊娠晚期第16天(G16)小鼠行INS及DBA(二氨基联苯胺)胰腺导管免疫组化染色实验,观察并验证胰腺导管芽出细胞的性质。并采用流式细胞术从NP和G16小鼠胰腺中分离出DBA+细胞,然后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 PCR)技术定量对比分析G16小鼠和NP小鼠胰腺导管DBA+细胞的INS m RNA。2.腺腺导管芽出细胞功能研究。1)腺腺导管芽出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研究为谱系追踪胰腺导管芽出细胞的功能,使用INS1-Cre;Tomato小鼠,在INS1cre;Tomato雌性小鼠10周龄时,从胰腺导管内泵入CFDA-SE染剂标记胰腺导管细胞,3周切口愈合后,与雄性C57BL/6小鼠进行交配,怀孕小鼠为实验组,NP小鼠为对照组。取小鼠胰腺、分离小鼠胰岛制备单细胞悬液,通过流式细胞术筛选出4种细胞,分别为小鼠胚胎期16天(E16)胰腺中的tomato+细胞、NP小鼠胰岛中的tomato+细胞、G16小鼠胰岛中的tomato+细胞、G16小鼠CFDA-SE+的导管细胞中的的tomato+细胞。取其中G16小鼠胰岛的tomato+细胞和G16小鼠CFDA-SE+细胞中的tomato+细胞培养过夜后行葡萄糖刺激实验评估腺腺导管芽出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使用RT-q PCR技术检测并分析上述筛选出的4种细胞与β细胞相关基因INS、Glut2和Maf A的m RNA表达水平。2)腺腺导管芽出细胞迁移功能研究使用INS-Cre,Tomato小鼠模型,按上述方式在小鼠10周龄时,胰腺导管内泵入CFDA-SE染剂标记胰腺导管细胞,3周切口愈合后,与雄性C57BL/6小鼠进行交配,怀孕小鼠为实验组,未怀孕(NP)小鼠为对照组。取胰腺组织行胰腺切片免疫组化染色定量分析进入胰岛内CFDA-SE+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筛选4种细胞,分别为E16小鼠胰腺中的tomato+细胞、NP小鼠胰岛中的tomato+细胞、G16小鼠胰岛中的tomato+细胞、G16小鼠CFDA-SE+的导管细胞中的tomato+细胞,使用RT-q PCR测定并分析上述4类细胞与迁移相关的基因ZEB2、Snail2和MMP9的m RNA表达水平。通过GEO数据库挖掘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小鼠胚胎期和成年期、人胚胎期和成年期β细胞迁移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进一步验证不同时期迁移基因表达差异与β细胞迁移能力的关系。结果:1.腺腺导管芽出细胞性质研究:胰腺导管芽出细胞免疫组化INS+,RT-q PCR检测表达INS基因。2.腺腺导管芽出细胞功能研究:1)胰腺导管芽出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异常,葡萄糖刺激试验显示胰腺导管芽出细胞基础胰岛素及刺激后胰岛素分泌功能低下,RT-q PCR检测其表达与β细胞相关基因INS、Glut2和Maf A的m RNA水平相对低。2)胰腺导管芽出细胞免疫组化试验显示其不能迁徙进入原有的胰岛,表达迁移相关基因ZEB2、Snail2和MMP9的m RNA水平水平低,生物信息学分析也表明在正常糖代谢的小鼠和人群中,成年期β细胞比胚胎期β细胞迁移相关基因m RNA水平表达更低。结论:胰腺导管芽出细胞胰岛素染色阳性,表达胰岛素基因,但胰岛素分泌功能异常,且无迁徙能力,不能迁徙进入原有胰岛。在正常生理条件下,不是功能性β细胞的有效来源。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与目的:浅表性食管癌定义为食管癌细胞浸润深度局限于黏膜层或者黏膜下层、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包括局限于上皮层的原位癌(Tis)、浸润至黏膜肌层及黏膜固有层的T1a和浸润至黏膜下层的T1b期。食管根治术作为传统治疗浅表性食管癌的方式,具有能够清扫淋巴结、病变段完整切除等优点,同时也存在术后并发症多、食管解剖结构破坏影响生存质量等问题。随着内窥镜技术的发展,ESD、EMR等内镜治疗逐渐广泛地运用
背景与目的:肺癌(Lung Cancer)是当今世界各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尚没有寻找到理想的用于肺癌早期诊断的肿瘤标志物,因而尝试用各种新方法来探索新的生物学标志物已成为肺癌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希望通过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平台从正常人群、肺癌患者的血液标本中寻找代谢产物差异,发现潜在的肿瘤诊断标志物,为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方法:选取2019年02月到2019年08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
目的:下丘脑-垂体-性腺(hypothalamus-pituitary-gonadal,HPG)轴是调控机体生殖功能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下丘脑视前区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神经元分泌GnRH,调节垂体分泌黄体生成素(LH)和卵泡刺激素(FSH),进而维持正常的生殖功能。HPG轴功能启动的时间决定青春期的开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肥胖引起的中枢性性早熟(CPP)的发病率逐年递增。但目前肥胖
本课题拟选取消费量较大的发酵酱油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主成分分析检验酱油不同发酵阶段的营养成分与美拉德反应伴生危害物之间的相关性。此外,通过单反应动力学和皮尔逊相关系数进一步研究发酵过程中呋喃、CML和5-HMF的形成,同时探究了不同的外源添加物对这三种危害物的抑制作用,为后续精准调控酱油中其他危害性美拉德反应产物提供理论支持。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应用主成分分析探讨发酵酱油不同阶段营养成分(
研究背景与目的: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常见的肿瘤之一,是癌症死亡的第三个主要因素。胃癌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比较低,目前治疗胃癌的方法主要有手术(外科手术或内镜下手术)、放疗及化疗,但其治疗效果有限。斑点型POZ蛋白(Speckletype POZ protein,SPOP)是一种E3泛素连接蛋白,SPOP突变位点主要位于MATH(Meprin and TRAF-C Homol
背景及目的:DNA复制应激(DNA replication stress)是引起基因组不稳定性的源头,也是肿瘤的基本特征之一。肿瘤中约2/3的突变是由复制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导致,所以减少复制应激,保证DNA复制的准确性是抑制肿瘤发生的关键。p53是重要的抑癌基因,可以防止DNA复制应激的产生从而维护基因组稳定性,然而其具体机制仍有待澄清。本研究以p53敲除细胞系为模型,对p53缺失导致DNA复制应激
目的:阐明TP53INP1的表达情况对膀胱癌细胞的影响,选取特定细胞系(T24和5637)对其进行TP53INP1的过表达及敲降,用以明确TP53INP1对膀胱癌细胞系相关表型及PD-L1的调控作用,探究TP53INP1对膀胱癌细胞系中相关信号通路及可能的分子机制,并进行体外实验验证TP53INP1的表达对裸鼠移植瘤生长情况的影响。方法:1、通过网上数据库分析TP53INP1在411例膀胱癌组织及
学位
概念隐喻与政治语篇密切相关,文章以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为小型语料库,归纳总结出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本体隐喻,方位隐喻,结构隐喻三类隐喻表达,旨在分析政治语篇中的隐喻表达及其作用,使读者能够正确解读政治语篇,提高分析判断能力。
目的:针对临床中发现的一例罕见且对维甲酸和砷剂治疗不敏感的STAT5B-RARα易位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通过一系列体外实验探讨STAT5B-RARα易位在APL中的可能致病机理,为总结APL的特点、探索其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提供思路。方法:运用T-A克隆技术和基因测序确定STAT5B-RARα融合基因的融合位点,PCR拼接方法克隆STAT5B-RARα融合基因全长序列并构建ST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