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英语母语者与中国英语学习者对比性话语标记语在口语中使用情况的对比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ring_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语标记语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对话和文本当中的词或表达。它们在句法上可以脱离主句而不影响其语法存在,在语义上能够传递程序意义却并不影响命题意义或语义,在语用上通过展现说话人的元语用意识而实现连贯。总而言之,话语标记语的作用在于指示言语间的逻辑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
  随着语用学的兴起,过去四十年话语标记语在西方语用学界备受关注。语言学家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话语标记语进行分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连贯法研究,语法—语用研究和关联理论研究。但是在国外相当活跃的话语标记语研究领域,在国内却相对沉寂,并且目前研究重点聚焦于对话语标记语的国外研究综述和对话语标记语使用情况的个案研究,对中国学习者使用话语标记语情况的研究有限,尤其是对中国学习者对比性话语标记语这一类词的使用情况的系统研究更是鲜少涉及。因此,本研究试图在语料库的辅助下,将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在口语中使用对比性话语标记语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目的在于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对比性话语标记语的使用频率,句法位置等方面的使用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
  本研究旨在探讨三个问题:第一,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关于对比性话语标记语的使用频率和类型有何异同?第二,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关于对比性话语标记语的使用在句法位置上有何异同?第三,与英语本族语者相比,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对比性话语标记语时是否存在使用不恰当的情况?如果有,造成的原因是什么?本研究基于关联理论,使用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得出了以下结论:①中国英语学习者对比性话语标记语使用总频率远高于本族语者,但他们倾向于过度依赖个别对比性话语标记语如:but,still,though等。且在使用类型上不如本族语者灵活和多样。②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句法位置使用方面倾向于将对比性话语标记语过度置于句中,也不如本族语者使用灵活和多样。③和本族语者相比,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口语中确实存在过多,过少或者误用对比性话语标记语的情况。这些现象主要归因于母语的负语用迁移、第二语言输入不足以及语用石化。
  本研究丰富了对比性话语标记语的相关研究,对对比性话语标记语的习得有一定启发,并对英语口语教学产生了启示。
其他文献
摘 要:"过程→生成"教学理念认为:教学要向学生展现"有价值有思想有活力的、顺应学生思维与教育规律的、具有整体性连续性生成性的知识生成过程",基于"过程→生成"教学理念,给出了行列式概念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过程→生成"教学理念;行列式;教学设计  教学改革最根本的问题是观念问题,如果传统的注入式观念不能根除,那么改革就只能是娓娓动听的空谈阔论,所以我国的教育改革的根本点是教学观念上的破旧立新
期刊
摘 要:因特网飞速发展,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成为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网络教学(E-learning)正迅速普及,可以说,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教师教育到专业培训,涉及各领域各层次的成千上万门课程都能通过因特网获取。网络教育亦将成为未来主要教育方式之一。网络课程为广泛的各层次的人群带来了多方面的效益。然而,蕴藏在在线课程中的版权问题亦可能引发复杂的利益冲突。可以肯定的说,目前网络课程里
期刊
摘 要:课堂小结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被忽视,而课堂小结是完整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是一种最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留足时间,采用回顾总结法、探索解惑法、拓展延伸法进行有效的课堂小结。  关键词:课堂小结 回顾总结法 探索解惑法 拓展延伸法  明朝的布衣诗人谢榛对文章的开头、结尾用了两个比喻:"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尾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课堂教学也应如此,重视课堂导入和课堂小结,而在现
期刊
摘 要: E R P沙盘模拟对抗教学是集知识性、 实践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对沙盘模拟的优势分析,结合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对目前职业学校沙盘模拟教学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职业学校 沙盘模拟教学 建议  目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大都流于形式 一方面理论教学占据主导地位, 对会计技能教学部分不够重视,另一方面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到企业实习,在实习的
期刊
近年来,金庸小说的外译及其研究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现有的金庸小说英译研究主要集中在金庸小说中文化元素及武侠术语的翻译,鲜有学者关注武打动词的翻译。金庸小说中对于打斗场面的描写占据了大量篇幅,武打动词作为打斗场面描写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读者对武打动作的认知提供了根本依据。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来自于基于身体经验而形成的抽象思维,人的语言理解也植根于人们的感知和动作系统,语言描述能够激活人的脑海中对所描述的事件身临其境的经历。本研究根据具身认知理论提出武打动词的翻译原则,并在此原则基础上对金庸小说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新的文化环境中学习前沿知识并拓宽他们的视野,高等教育跨文化的特征愈发明显。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研究人员逐渐认识到跨文化适应的重要性并展开相应的研究,从而加深对这些学生跨文化经历的认识。先前的研究聚焦于探索诸如社会支持、文化距离、海外学习经历等社会因素以及其他人口统计学因素在跨文化适应中的作用,但是对于这些因素的预测性作用,相应的研究结果并不统一。有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或许其他的某些因素能够更好的解释跨文化适应的过程,并开始对性格这一因素展开研究。为顺应目前研究趋势,弥补研究缺陷,本文对在台湾大
本文主要研究在英汉语境下,具有相同“给予”义的英汉“给予”类动词在语义特征和句法表现上的异同,并试图探寻英汉“给予”类动词的语义—句法联接模式。本文旨在填补国内外对于“给予”类动词在语义—句法联接模式上的研究空白,为英汉动词对比提供新思路。
  本研究在回顾英汉“给予”类动词研究的基础上,以COCA语料库和CCL语料库为依托,借鉴Levin(1993)对于give-verbs的分类,并参考《汉语动词用法词典》,选取“pass--递(di)、sell--卖(mai)、rent--租(zu)”三组词为英
大学英语四、六级(以下简称“四、六级”)是我国大规模高风险的英语考试,对其进行效度研究一直是我国外语测试界关注的重要议题。然而在众多关于四、六级效度的研究中,对考试阅读理解文本本身进行分析的研究较少,而阅读理解文本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考生的考试表现;此外,四、六级考试是同一系列但等级不同的考试,那么二者之间的差异究竟如何,学界对此的关注较少;而且,现有的四、六级考试阅读理解文本分析所涉及的文本数量有限,因而得出的结论可能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因此,本文将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对比分析历年来四、六级真题中阅读理解文
副文本(paratext)概念由法国著名文论家Gérard Genette于1987年提出,指的是所有围绕文本主体的边缘性材料。根据副文本相对文本的位置可以分为内文本(如封面、出版商信息、序跋、注释等)和外文本(如采访、日记、信件等)。副文本研究是近年来翻译研究的一个新的热门话题,拓展了翻译文本研究的角度和思路。
  《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极具浪漫主义情怀的诗歌总集,也是继《诗经》之后,对我国文学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作品,对中国古典诗歌和中国文化的意义非凡。《楚辞》英译也一直是我国典籍英译研究的热点话题。
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二语动机一直以来都备受学者关注。随着全球化的发展,Yashima(2002)提出的国际姿态也逐渐走进二语动机研究者的视野。近年来,对国际姿态与二语动机自我系统(D?rnyei,2005)两者关系的研究成为一种趋势。然而,目前对二者关系的研究仅限于国际姿态与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中理想二语自我之间的关系,忽略了探索国际姿态与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其它两个维度(应该二语自我和二语学习体验)之间的关系。此外,前人研究大多证实了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与动机行为之间的显著关系,忽略了验证国际姿态、二语动机自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