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文将通过运动生物力学的方法研究不同水平散打运动员左右中鞭腿打击效果的差异;左右中鞭腿运动学、动力学特征的差异;左右中鞭腿不同动作特征与打击效果的关系;左右中鞭腿不同动作特征与战术意图的关系;左右中鞭腿动作特征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方法:实验对象:上海体育学院本科及竞技附属学校一级与二级各15名运动员。实验仪器:VICON动作分析系统、Kistler三维测力台、多功能测力靶。实验方案:本实验对男子运动员左右中鞭腿进行VICON、三维测力台、测力靶的同步测试,实验时要求受试者左脚在前、右脚在后且左右脚各站一块测力台,将左右中鞭腿各进行3次有效击打,选取打击效果最好的一条进行数据采集与计算,最终将采集与计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集数据:通过测力靶采集打击力量、通过测力台采集地反作用力数据计算:根据VICON系统采集的数据进行动作时间、支撑脚位移距离、支撑脚转动角度及角速度、支撑腿膝关节屈曲角度、击打腿膝关节屈曲角度及角速度、击打腿髋关节屈曲及旋转角度、躯干旋转角度的计算。研究结果:1、优秀组的击打力量(bw)右中鞭腿大于左中鞭腿,且存在显著差异(P<0.05);优秀组的动作时间(s)左中鞭腿短于右中鞭腿,且存在显著差异(P<0.05)。普通组左右中鞭腿的打击力量、动作时间趋势接近,不存在显著性差异。2、打击力量(bw)优秀组右中鞭腿大于普通组,且存在显著差异(P<0.01);动作时间(s)普通组右中鞭腿短于优秀组,且存在显著差异(P<0.05)。左中鞭腿的打击力量、动作时间优秀组与普通组趋势接近,无显著性差异。3、普通组右中鞭腿的躯干旋转角度(°)大于优秀组,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优秀组左右中鞭腿地反作用力均小于普通组,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优秀组左右中鞭腿支撑脚位移距离均大于普通组,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优秀组左右中鞭腿的击打腿膝关节最大伸展角度均大于普通组,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4、优秀组启动阶段支撑脚转动角度、鞭打阶段支撑脚转动角度、鞭打阶段支撑脚转动角速度方面左鞭腿均大于右鞭腿且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其他指标趋势接近;普通组左中鞭腿启动阶段支撑脚转动角度大于右中鞭腿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5、右中鞭腿击打时,打击力量与动作时间具有显著相关性,(P=0.034<0.05且r=-0.589);启动阶段时间与动作时间具有显著相关性(P=0.000<0.05且r=0.946);地反作用力与动作时间具有显著相关性,(P=0.004<0.05且r=0.732)。6、左中鞭腿击打时,打击力量与启动阶段支撑脚转动角度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7<0.05且r=0.624);启动阶段支撑脚转动角速度与动作时间具有显著相关性,(P=0.047<0.05且r=-0.539);支撑脚转动角度及髋关节屈曲角度均与动作时间具有显著相关性,P值依次为:(0.042、0.019)。结论:1、打击效果方面,优秀组左中鞭腿较右中鞭腿动作时间短,右中鞭腿较左中鞭腿打击力量大;普通组左右中鞭腿打击力量与动作时间差异不大;右中鞭腿动作时间普通组较优秀组短。2、运动学、动力学特征方面,左右中鞭腿击打时支撑脚转动角速度可以缩短动作时间;优秀组支撑腿鞭打阶段转动角度右中鞭腿较左中鞭腿小有利于击打腿回落;普通组右中鞭腿躯干旋转过度而影响打击力量。3、左右中鞭腿打击效果与运动学、动力学特征相关性分析中,右中鞭腿启动阶段动作时间短、地反作用力小可以有效提高打击力量并缩短动作时间;左中鞭腿支撑腿启动阶段时间(垫步落地时间)短、启动阶段支撑脚转动角度(垫步落地时的角度)大、鞭打阶段支撑脚转动角度小、击打腿髋关节屈曲角度小均可以提高打击力量、缩短动作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