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日公使相关论文
杨守敬(1839~1915),字惺吾,号邻苏,湖北宜都人,出生于商贾世家。幼时白天在肆持筹握算,夜间则潜心诵读。十九岁补诸生。同治壬戌(1......
王治本(1835-1908),字维能,号桼园,亦作漆园,别号梦蝶道人,室名栖栖行馆,浙江慈溪人。贡生,候选库大使。光绪三年(明治十年,1877)......
起义失败,改装赴美 1895年(光绪十一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被迫逃亡国外,清政府悬赏通缉,并致电各驻外使节,缉拿孙中山。当时,为了躲......
张澜这个名字首次被人们知道,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他英勇地领导了四川人民的保路运动,从此开始了他的革命的一生。1911年,腐败......
为了大清最后一点尊严,遏止外线入侵,1879年李鸿章修建大沽到天津以及从天津兵工厂到李鸿章衙门的电报线路。这是中国大陆自主修建......
秋瑾与丈夫同赴北京居住大约是在1903年6月,一年后的1904年6月她东渡日本留学,那时中国人留学日本尚未形成时代风潮。秋瑾留学日本......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清政府派兵赴朝协助镇压,日本内阁也打着“平乱”的幌子趁机派兵入朝。内乱平息后,日本失去了出......
●民国外交人系列● 本系列主持 石源华 胡惟德曾多次担任驻外使节,后任民国外交总长兼代国务总理,参与并见证许多重大......
被《清史稿》誉为“鄂学灵光”的杨守敬(1839-1915),系湖北宜都人,生平著述涉及83个学科,集历史地理学家、书法家、藏书家、金石学家、......
近年来,史学界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开展了讨论。有的同志认为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在客观上起过抑制或延缓帝国主义对我国......
20世纪初,出于共同对抗俄罗斯的需要,英、日两国先后两次缔结同盟条约。英日同盟的签订促使东亚国际局势迅速朝着有利于日本的方向......
今年5月4日是“五四运动”90周年。 1919年5月4日,北京13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还我青岛”......
十、战争结束前后1.从太原回到北京1945年春,我从山西太原回到北京,前往华北政务委员会访问王荫泰委员长的秘书或先锦(留日好友,后任国......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以下简称《汇编》)第三辑“外交”,正如编者所言,“其中不少史料是未公开发表的,是研究北洋政府外交活动的......
1870年代以后,清鲜关系面临着从传统封贡体系向近代条约体系的转变,而驻日公使由于其自身的特殊地位,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发挥了相当......
一、家世与求学蒋硕杰,湖北应城人,1918年8月3日生于上海市。父亲蒋作宾,是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元老,曾任陆军部次长,国民政府委员,驻德公使......
留日教育乃甲午战后清末留学教育的核心。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对日本刮目相看,主张派遣学生赴日游学。留日热潮出现于1903年,1905......
黎庶昌,字莼斋,贵州遵义人,出身廪贡生,初从学于莫子侣、郑子尹,后为曾国藩幕僚.历任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的参赞、出使日本大臣,为......
自19世纪后半叶起,中日两国开始互派驻外使节,使团人员在促进中日关系与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黎庶昌曾两度出任驻日公使,......
清朝末年是我国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外国侵略者用坚船利炮强制打开了我国的国门,清政府在这种情况下被迫做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向......
中日两国签署的《中日修好条规》中规定了双方可互派使节,从1877年开始到甲午战争之前清政府共派出了六任五位公使,分别为何如璋、......
【正】 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在党的“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指引下,随着我院教......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正>郑孝胥的东瀛外交生涯,前后凡三年: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年)三十二岁,由驻日公使李经方奏调东渡,以同知身份充任随员,因使馆位......
<正>日本明治维新以降,伴随着大量中国人东渡,中日文化交流迎来了新的黄金发展时期,诗文往来、撰写序跋、品评作品,交流形式呈现出......
<正>猝然遇见语言不通的人们,谁都难免一时尴尬,感到耳口形同虚设。然而,聪明的人类总有办法跨越语言障碍,肢体语言、书写文字,均......
<正>黎庶昌(1837-1898),字莼斋,遵义禹门沙滩人,幼年师从伯父黎恂、表兄郑珍,21岁为府学廪生。其学术成就与郑珍、莫友芝齐名,合称......
黎庶昌曾两度担任驻日公使,其外交任务主要是围绕琉球问题和朝鲜问题而展开的,而琉球问题贯穿始终。其所提的琉球策略又随着当时国......
1979年,中国社科院组织的“五四”六十周年座谈会上,当年的“五四青年”杨东莼说,“社会科学院写一本历史书,给青年人看看,但不要......
<正> 1 《黎氏家集》为黎庶昌任驻日公使期间刊刻于日本使署。全书共收录著述三十一集一百二十四卷,附录四集六卷,其中注明“未刊......
<正> 一八九六年六月十五日,日本东京的清朝公使馆里,出现了十三位长袍马褂、脑后垂瓣的中国青年的身影。这件事后来被看成是中日......
<正> 1871年,《中日修好条规》的签订,揭开了近代中日关系史的序幕。这个条规是中日两国仿照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外交原则......
在晚清中国外交由传统向近代转型时期,中日关系逐渐成为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呈现出复杂而特殊的特点。驻日公使从何如璋到汪大燮,除......
<正>在海外庋藏的汉学资料中,古籍一直是学人关注的重点。近年,传统文献学著作鲜有记载的资料——笔谈记录也开始受人瞩目。在日本......
王治本(1836-1908),字维能,号奈园,清慈溪黄山村(今属江北慈城镇)人,精通诗文,尤擅骈文,善书工画。旅日30年间,其足迹遍及本州、四国、九州、......
19世纪70年代是变动而多事的时代。进入70年代后,日本开始了吞并琉球、朝鲜和台湾的步伐,中国则陷入了深深的边疆危机。1874年春,......
孔祥吉先生在2004年3月23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两封不该发出的信——叹何如璋之不慎失足》一文,文中依据“日本外务省档案馆所......
清政府自庚子事变后,力图振作,开始大规模派遣学生赴日学习,在日本遂形成了一个文化层次高、思想先进的留日学生群体。朝廷在东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