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元相关论文
阮元具有著名学者和朝廷重臣的双重身份。目前学界对其研究主要聚焦于思想学术,对其政治生涯、对外交往的研究尚显不足。阮元在担任......
[目的 /意义]“书藏”是儒家集藏典籍的重要理念和尝试之一。阮元创设的杭州“灵隐书藏”和镇江“焦山书藏”,不仅继承了古代藏书楼......
马曰琯、马曰璐兄弟在文献学史上声名不显,但仍可联系清代学术背景与其相关事迹考见其目录学思想。他们编修《丛书楼书目》清点古籍......
从清朝初期开始,陈维崧、吴绮等人就极力为骈文正名,得到众多骈文家的响应,推动着骈文创作的发展。到了乾隆、嘉庆时期,骈文作家辈......
清乾嘉时期考据学发展迅猛,金石作为考证经史的重要文献资料,众多学者投身于金石搜访和研究中,阮元(1764—1849)即是其中之一。乾......
清代阮元(一七六四—— 一八四九)历仕乾、嘉、道三朝,在为政和治学两个方面皆名声显赫。他殁后谥文达,世称文达先生或文达公。道光十......
金山石刻为潮州石刻重要组成部分,清人翁方纲著《粤东金石略》,阮元编《广东通志·金石略》,今人欧广勇、伍庆禄补注《粤东金石略......
中国文化史上受人景仰的阮元,是乾嘉时期一颗闪耀的明星.作为扬州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志向之远大,学问之精深,不仅表现在他具有渊博......
摘要:学海堂作为近代广东教育界中首屈一指的学堂和书院,对近代岭南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遍及学风、人才、教育等各方面......
本文写作的目的,第一是想试图纠正一个长期以来由权威的工具书(以《中国大百科全书》为首)和权威的教科书(以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
清中叶著名文人伊秉绶,书法学颜真卿,更仰慕颜真卿的气节.论文从伊秉绶致同年阮元二札切入,梳理出前札淡泊固穷之节,到后札成仁取......
阮元是清代重要学者和教育改革者,他改革考试制度,创办诂经精舍和学海堂等新式书院,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对晚清教育风气的转变有着积极......
本论文包含两方面的内容,首先,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对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的《校勘记序》及《凡例》进行详细的注释。其次,对于《......
学位
阮元是清代著名的学者和书法理论家,他所提出的南北书派理论,引发了碑学的兴起,改变了清代书法审美和实践的格局。对阮元书法理论形成......
阮元是清中叶的重要人物,历乾、嘉、道三朝,兼官员、学者、文人于一身,有“一代儒宗,三朝元老,九省疆臣”之称。阮元一生贡献颇多,作为达......
阮刻《春秋左传正义》是由清代阮元校勘整理而成的通行经典,後又经同治至民国十五次翻刻。将中华书局影印的阮刻《春秋左传正义》与......
学位
本文以《尚书·盘庚》注疏为研究对象,汇校《盘庚》各版本,吸收前人校勘成果,对阮元《尚书注疏校勘记》卷九《盘庚》进行补正,补充版本......
“格物”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之一,历朝历代的学者对此的论述不胜枚举。传统儒家对格物的解释,在宋以前,基本以郑玄“格即来......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先后任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侍郎,山东、浙江学政,浙......
本文以明末清初以来,科学与儒学发生交汇作为背景,研究阮元是如何将科学精神融入到儒学传统中的。学界对于阮元的科技思想——主要以......
一、稿件寓作者魂灵记得小时候就听父亲讲安徽同乡的作家包世臣。父亲在皖南教书,听到过不少徽州人谈起乡贤包世臣。嘉庆七年(1802......
1993年,中华书局点校排印出版了清代著名学人阮元的《经室集》。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扬州仪征人......
随着2010年安徽省高考语文作文试题的公布,清代诗人阮元和他的一夜之间在安徽乃至全国家喻户晓.rn阮元(1764-1849年),清代政治家、......
“仁”是春秋时代的新名词,甲骨金文中都未发现过.所载“仁者人也”,其“人”字郑玄注:“读如相人偶之人”.清儒阮元解为:“春秋时......
阮元,作为历仕清代乾、嘉道三朝的一位达官,终其一生,无论是处事、为政或是治学,都是严格恪守儒家之道的.他识见通达,志存远大,一......
以《清人文集别录》中的一些内容,补充《清代扬州学记》,可以增加对扬州学派诸儒的了解。今以汪中、阮元二人为例,撰成此文。
Wit......
异文是研究語言文字學的重要材料。阮元《毛詩注疏校勘記》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的《詩經》异文,爲我們研究《詩經》字詞關係等問題提供......
清代大學者阮元主持編寫的《十三經注疏校勘記》與日本江户時代學者山井鼎撰、物觀補遺的《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均爲校勘學和經學......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是清代阮元的中的诗句,也是2010年安徽省高考语文的作文题.它表面的意思是要遵循事物的客观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