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相关论文
童庆炳先生将《文心雕龙》研究当作比较文学来做,比较视野和方法的成功运用是他“龙学”研究的一大特色。比较法的呈现有不同历史文......
美国文学批评家J.希利斯·米勒于2000年提出的“文学终结论”在中国引发了长达数年的讨论,影响了新世纪的中国文学理论转型。重新......
置身于电子媒介主导的全球化的消费语境中,文学一方面有着边缘化的隐忧,一方面又不断地媒体化吸引着公众眼球。顾彬的“垃圾论”、......
《苏东坡民俗诗解》评介童庆炳近年来,随着各地苏东坡纪念馆的修复和兴建,研究苏武的学者越来越多,大有形成"苏学"之势。其中,苏词与苏文......
作家的人格力量及其对创作的影响童庆炳马克思曾说过:在其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作家同普通人一样,生活在社会关系中......
在国内外大量涌现的文化研究面前,世纪之交的文艺学究竟要向何处去?文学理论和批评究竟又该如何面对社会现实,捕捉自己的问题,并进行有......
新中国60年特别是新时期30年来,在文学研究诸领域中,文艺学一直以“先锋”姿态现身于理论前沿,而导乎先路与执旗领军。在中国当代......
程正民、童庆炳合作主编的“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国别研究”(后面简称《研究》)丛书的出版,一下就推出了7卷,详细地展现了中、俄......
很多年之后,童庆炳教授还记得老师黄药眠先生最后一课的情景。 那一天,黄先生坚持自己走到教二楼的一个教室里给研究生上课。平时......
时间无情。算起来,童庆炳老师离开我们已经有两个多月了。在这段日子里,精神稍有安宁或者即便在忙于俗务时,童老师离去所带来的震......
学术研究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童庆炳提出,论文写作的关键在于是否有“气”.为此,写作者首先必须博览群书、铢积寸累、秉心养术以激......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篇中称“比显而兴隐”,只是就其外部表征所做的区别.在《比兴》篇的论述中,存在着“比多而兴少”的轻重......
童庆炳先生既是著名文艺理论家,又是一位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教育家.尤其在指导博士生方面,他理念完善、方法得当、经验丰富、成效......
<正>在"童庆炳的意义"这个话题之下其实可以谈论出许多内容。我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题目,是因为这个话题所谈者不多,或者说,这个问......
童庆炳先生谈到自己长期理论研究的心得体会时曾说:“在许多人眼里,新旧两种理论,泾渭分明,势不两立,要前者就不要后者,要后者就不......
《旧梦与远山》也不妨看作是童庆炳用一生的重要时光和精彩的故事精心雕刻、精心编织、精心熬煮的人生美文.不过这种由“时光”熬......
所谓批评文体,是批评家在一定批评观念的影响下,对批评对象进行的批评活动所呈现的文本样式.童庆炳在《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中将文......
《百家讲坛》创办后的近三年间几乎是默默无闻,尽管主讲人都是精选出来的诸如杨振宁、丁肇中、李政道、罗伯特·蒙代尔、周光召、......
有人不相信奇迹,但奇迹却时有发生,钟敬文教授就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在世纪之交,在他98岁高龄的时候,他出版了册页不厚,却意味深长......
童庆炳不仅是当代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同时还是一位作家,其散文创作不仅继承了中国古典散文深于比兴取象之妙,更汲取了五四散文主抒......
《维纳斯的腰带:创作美学》(以下简称《创作美学》)是一本惊人之作。其精到之处,在于作者试图破译人类难以言说的写作密码的努力与......
文学理论是一门意识形态性很强的人文科学,其学科性质决定了它的难度与深度。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童庆炳的《文学理......
引言 对中国的文化研究学者而言,2008年堪称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即《热风学术》的创刊,抑或说中国的文化......
文学本质问题是文学理论研究的焦点,尤其在今天文学理论界过分追求新奇话语而忽略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的背景下,再次强调对文学本质问......
童庆炳在《文学与审美》一文中首次提出“审美溶解说”,以通俗易懂的形象化比喻,正确而客观地揭示了审美作为文学的本质属性与其他非......
童庆炳在中国新时期以来的美学研究领域自成一家。在美学本质论研究方面,他刷新了“美在关系”这个古老的美学命题,赋予新的内涵;在心......
童庆炳的文学审美特征论认为审美(情感的评价)是文学的根本特征,它质疑并纠正了以形象为文学本质特征的理论偏颇。审美特征论目的在......
2004年我到北京师范大学读博士,第一堂专业课就是童庆炳先生的文论课,讲的是《文心雕龙》。当时童先生已过古稀之龄,带着20多名文艺学......
童庆炳先生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是一部指导我们步入我国古代文论堂奥与我国古代文论家心灵相沟通的书,一部启示我们如何建......
审美视角贯穿童庆炳文学理论研究的始终。审美主视角的形成就是童庆炳“文学审美特征论”的形成及其演进过程,也是他丰富发展自己理......
文学本质研究中以童庆炳、钱中文为代表的审美派认为:"文学是一种语言所呈现的审美意识形态",并规定它为文艺学第一原理。此观点使文......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文艺理论研究》创刊主编徐中玉先生于二〇一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凌晨驾鹤西去,本刊同仁哀痛莫名!已故......
三、质朴、晓畅的诗性言说:童庆炳的理论文风(一)“境愈高时言愈浅”为了说明童庆炳的文风,我们先看以下的三个语段。这三个语段讲的都......
经朋友指点,读到了闰泉先生发表在《粤海风》2004年第4期的《精神的疾病还是精神的良药》一文,第一感觉便是莫名的惊诧,文章作者竟......
“文学审美特征论”对“文学形象特征论”的取代,可以看作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理论发展过程中一次小范围的“知识革命”。“文学审......
文体学(stylitics)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是与文艺哲学、文艺心理学、文艺社会学以及文艺批评学等并列的学科;现代文体学则是建立在......
<正>文化诗学经过二十余年的借用与建构,在中国文艺学界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引起了学界应有的注目与重视。许多学者进行了学理性的研......
童庆炳学术思想的发展依研究重心的相对转移,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审美特征研究阶段,心理美学研究阶段,文体诗学研究阶段与文......
传来王富仁先生去世的消息时我并不感到特别吃惊。去年8月下旬,我在京郊开会,集体合影的时候,习惯性地点燃一支香烟,刚抽几口,就被......
现实·历史·品味──当前文艺的娱乐消闲功能之我见童庆炳一、现实的需要文艺具有娱乐消闲的功能是文艺理论的一个定律,古罗马的理......
什么是经典?伊塔洛·卡尔维诺曾言"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带着先前解释的气息走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或多种文化(......
关于经典,当代学术界一直在做三方面的探讨,一为“什么是经典”,偏重于列举作品证明何为经典;二为“经典是什么”,即从经典内部的构造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