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基相关论文
本文主要依据汉语佛教文献(汉译与汉地所撰)中涉及“法”之定义及其释义的记载,梳理从“法”之定义的诞生直至较为广泛地使用“轨持......
(导语) 一位旅店老板长达15年窥视客人的私生活,发现许多惊人的社会事实。而他的偷窥行为也呈现出复杂的含义,难以界定。 盖伊·塔......
本文以俄藏Дx00684号残卷为考察对象,对前期取得的定名成果略予补正.此文书AB两部分皆为9-11世纪写本,为大慈恩寺沙门窥基(632-68......
本文回顾了汉传因明代表作《因明大疏》研究的百年历程,总结了该研究从普及到专题研究再到全面研究这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和各自的......
期刊
Φ223学界名之为《文殊十德赞》或《十吉祥》,本文发现其是以唐代窥基撰《阿弥陀经疏》《阿弥陀经通赞疏》为基础敷演而成,而P. 29......
按照佛教史的常识理解,玄奘是一位开宗立派的唯识宗祖师,他以《成唯识论》为中心,进行护法一系唯识学的弘传。然而这种常识理解其......
从中古以来《维摩经》注疏的思想史来看,该经在中国中古佛教义学中具有相当广泛与深入的影响力,对其讲疏之风也一度发展到巅峰。关......
"唯识比量"论辩的主题是色境(对象)是否脱离眼识而存在;它针对的立敌双方是唯识论者与实在论者。它的因支满足因三相,特点是使用了简别......
本文集中讨论了初唐佛性诤辩中窥基、慧沼与法宝之间的论争,通过对三人思想的分析,意在究明唯识新译今学与如来藏学思想的分歧所在......
本文在前贤既有的基础之上对"五重唯识观"加以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它与唯识宗修行五位理论之间是何种关系,认为窥基的"五重唯识观"与......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说,多被误解为来源于佛教。虽然其看上去与唯识学思想有某些相似之处,但王阳明所说的"心"与佛教所讲的"识"或"......
"沙门致敬王者"的争论是王权与佛法的矛盾表征,更是佛教僧俗伦理的表现。在隋末唐初,"沙门致敬王者"争端再现,主张沙门拜俗者援引《维......
本文以中国中古时期有关《维摩经·问疾品》疏为案例,阐述了不同法流的《维摩经》学者对于身体、疾病及治疗等议题的思想。具体而......
《说无垢称经》是大乘佛教重要经典《维摩诘所说经》的异译本,而《说无垢称经疏》则是唐代窥基为该经所做的经疏,但学界一直对该疏......
唐代玄奘法师的弟子窥基的<因明入正理论疏>是集唐疏大成之作,被后世尊称为<因明大疏>、<大疏>.本文论述了该书之所以能成为汉传佛......
唐代慈恩宗的窥基大师在《大乘法苑义林章》、《成唯识论述记》中提出的四重二谛理论,不仅利于契会唯识中道,突显真俗二谛不一不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