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朴论相关论文
探讨 《荀子·礼论》 是研究 《荀子》 专篇思想的重要尝试.《礼论》 一篇可划分为三小节,分别讨论“礼养”“礼文”“丧礼”三个......
从西汉开始,"性恶论"与荀子的名字紧密相连。此论是宋明儒者排斥荀子的主要依据之一。至清中叶,儒者开始同情地理解性恶论,并为其作......
性朴论是被长期忽视的儒家人性论,它事实上是儒家教育哲学的核心理论之一。这种理论对人性之或善或恶持较中立的态度,但同时也肯定人......
汉代刘向编《荀子》一书,把著名的《性恶》排为第26篇(全书共32篇),夹在《子道》《法行》之间。论者公认:这两篇及排在后面的《宥坐》......
荀子人性论是性恶论,这是传统的看法。周炽成等先生论证荀子人性论是"性朴论",并据此否定性恶论。沈顺福先生则否定"性朴论"之说。其实......
董仲舒事实上与荀子一样都是性朴论的代表。以性恶论说荀子的历史惯性,已受到多种质疑。以性有善有恶论或性善情恶论或综合孟荀论......
《庄子》不全部出自庄子之手,《荀子》也同样不全部由荀子所写。《荀子》中的《性恶》应该是荀子后学的作品。在《荀子》最早的版本......
荀子为性朴论者,他的人性论是其理论的基石,与其天人观、义利观、社会观有着密切的关联,最终落实到"礼以养欲"上,并构成了一套完整......
《荀子》一书中的《性恶》篇太引人注目,任何关注中国古典人性论的人都会注意到它,而该书其他篇对人性的看法则一直被忽视。本书的......
性是儒家哲学的核心概念。它的基本内涵包括生存之初和气。早期儒家之性,或是“浩然之气”(孟子),或是不正之“材”(荀子),或是正邪兼备之......
<正>周炽成博士"荀子:性朴论者,非性恶论者"一文(载《光明日报》2007年3月20日第11版。以下简称周文),提出两个相互联系的新见:第......
<正>荀子的性朴论早已被后人遗忘,但是,在汉代仍然有人坚持它,大名鼎鼎的董仲舒就是如此。董仲舒继承了荀子的性朴论,并凸显了性中......
唐君毅的荀学研究承接清儒,有比较强的包容性与客观性。他以荀学为儒学重要的一支,没有把它作为异端,并且注意到荀子与孔孟的一致......
在儒家中持性朴论的典型代表是荀子和董仲舒,孔子也倾向于此论。《荀子》一书中的《礼论》、《劝学》、《荣辱》、《儒效》等都表......
古典儒家所倡导的教化有深深的政治意义。教化活动与其说属于教育活动,不如说属于政治活动。教化者和教化对象的二分不同于通行的......
以荀子为性恶论之代表具有太长久的历史,要扭转此看法确实需要过硬的证据。汉代的刘向把《性恶》夹在被公认为非荀子所写的《子道......
《荀子》一书既有性恶的说法,也有性朴的说法。很多论者不注意后一种说法,而在注意到它的人之中,甚少有人认为它与性恶的说法是冲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