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德之美相关论文
弱德之美是叶嘉莹在研讨词体美感特质过程中提炼的重要概念,涵盖作者创作、文本空间和读者接受三个层面。叶嘉莹以温庭筠、韦庄为代......
摘要:弱德的概念是叶嘉莹先生在解析朱彝尊诗词的时候提到的,指的是一种坚守之美。本文一方面尝试分析产生弱德的几点背景,另一方面也......
叶嘉莹是现当代著名词学理论家.在其词学思想理论体系中,《花间集》是其研究重点,也是词的“弱德之美”的美感特质的重要来源.在研......
前不久,《掬水月在手》热映大江南北。观看这部最终获得金鸡奖最佳科教片奖的文学纪录片,仿佛时空发生了移转,自己又坐在主楼101阶......
本文从哲学的视角对叶嘉莹词学思想中"弱德之美"、"词学困惑"与"双性特征"、"苏词之幽咽怨断"三个论题作出分析,试图指出这些论题......
波拉尼奥把图书馆和集中营作为人类两种极限的隐喻,“一座图书馆,就是人类的隐喻,或是人类最好面向的隐喻;同理,一座集中营,正是人......
2020年9月11日,“远天凝伫弱德之美”叶嘉莹文学纪录电影《掬水月在手》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迦陵学舍举行。会议由南开大学文学院......
弱德之美是词人精神内涵和文化人格在词体上的具体呈现。通过仔细分析秦观词的内容、风格和内在精神风貌,可以发现秦观词以其传统"......
延续了三千年的封建礼教在塑造“卑弱、敬慎、专心、曲从”妇德的传统女性方面发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即使到了封建社会的末期,在......
叶嘉莹以自己的诗词道路在教学、创作等多方面向我们揭示了“弱德之美”不仅是中国古典词学理论的创造性结论, 更是中国传统文化赋......
朱彝尊之爱情词的美学特质(续)叶嘉莹朱氏在最早的一册词集中就已经表现出了此种多方面的尝试,固已可见出其才思之敏慧与识见之过人。......
朱彝尊之爱情词的美学特质(续完)叶嘉莹朱氏与苏、辛二家实在又有着极大的差别。苏词之意蕴的深曲,乃是由放其儒家的用世之心受到挫折......
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以诗人叶嘉莹先生为主角,讲述这位年逾九旬老人的诗教人生,呈现先生与古典诗词生命相融的意象,唤醒人们......
"弱德之美"就像中国武术中太极的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用平静迎接巨浪,正如影片中无处不在地彰显出一种默默的承受与坚强。文学纪录......
在当代中国古典诗词研究者中,叶嘉莹无疑是最具魅力的中国古典文学专家之一。她的身上凝聚了中国古典诗词的诗意与西方批评理论的......
本文着重从文学体式的形式、节奏及其所产生的语境,以及性别文化论析了词体的弱德之美。词体的弱德之美,是感情上的承受与压抑中的......
"弱德之美"是我国词学界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针对中国古典诗词美感特质提出的一个概念,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一角度重新审视纳兰词,品味......
儒家的心性之学直接关系到《白雨斋词话》的理论品质及其立论的内在肌理。“沉郁”作为一种深怀儒家道义信仰的贤人君子在道不可行......
辛稼轩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文韬武略能建事功有经国之品格的英雄豪杰,也是两宋词人当中唯一能与诗中之屈杜陶相并提的伟大作家,......
唐宋词以隐约幽微为美.贵在有一种“低回要眇”的“言外之意”。《史记·伯夷列传》在叙写的章法和口吻上与一般传记的写法大不相同......
<正>叶嘉莹,1924年生于北京,1945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早年在中国台湾地区各大学执教,1966年起至美国哈佛大学、密西根大学......
叶嘉莹的生命美学思想与她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阐述是融为一体的。她以深厚的学养和跨中西文化的视野,在词学研究中渗透着生命美学思想......
本文从潘向黎小说《白水青菜》入手,分析现代社会下已为人妻为人母的女主人公"她"由传统的弱德之美向现代的自我意识觉醒所彰显出......
纳兰性德是清初词坛三大家之一,他创作的词具有独特之处,这既与他的个人身世情感经历有关,也与他独特的审美取向密不可分,同时也受......
作为从事中国古典诗词理论研究的世界著名学者,叶嘉莹在中国诗词理论研究方面建树颇丰,其研究成果在广大诗词爱好者中产生了广泛而......
不少当代旧体词作者带着强烈的责任感关注“热点”,忽略了词文学的艺术性,批量产生趋时应景、贴标签的“口号词”,误以为是“以词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