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注》相关论文
汉魏之际是中国学术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而王弼《周易注》作为汉魏易学、玄学保存下的最完整的文本之一,历来被视为表现汉魏学术由......
敦煌卷子有魏王弼《周易注》残卷,为唐写本。残卷作为迄今所见王弼《周易注》最早的写本,对《周易》研究具有重要的文献学和校勘学......
王弼《周易注》突破了汉儒阴阳五行宇宙观下“占验灾异”与“推象通辞”的“象数”,主张“随义取象”,注重卦时与爻变,以自身玄理......
王弼注释经典文本《周易》,借助《周易》的丰富内容,利用自己相当渊博的知识,注释时进行发挥。王弼在时中、法制、改革、军事、婚姻家......
宋忠以名物训诂和辨章学术为重点,竭力剔除卦象说中阴阳灾异神说成分,在突出象数的基础上,也兼及义理,恢复了以易解易的传统。宋忠解易......
7、《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孔颖达《周易正义》曰:“坎既为险,又为雨,今不言险雨者,此象不取险难之义也,故不云‘险......
22.九二,巽在床下。用史巫纷若,吉,无咎巽:伏。床:先秦时席地而坐,床是一种用于倚凭的家具,不是后代用于睡觉的床。史巫:祝史和巫觋(《楚......
《周易·贲卦》:“上九,白资,兀咎。”其《象》日:“白贲无咎,上得志也。”王弼《周易注》云:“处饰之终,饰终反素、故任其质素,不劳文......
《周易》作为我国古代一部特殊的经典著作。在先秦时期就得到学界的重视。两汉时期。《周易》研究蔚然成风,名家辈出,流派繁多,著作纷......
马融为东汉关中大儒,遍注群经,但惜其注本散佚。清人始为辑佚,然所得文本不多,几家辑本大同小异,总体分一卷本和三卷本。诸家辑本皆据《......
本文反对王弼以老庄思想解释《周易》这一传统观点,因为他除了用老庄道家思想解释《周易》之外,王弼也运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周易》,而......
《周易注》,清代栖霞县古镇都村牟庭撰。此书来自于山东省图书馆藏民国山东省立图书馆钞本,载于《山东文献集成》(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王弼<周易注>在玄学上的贡献主要有两点:一是把人的"情"、"性"问题与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密切相联系,使"崇本息末"而后"举末"这......
易学是<周易>诞生之后对<周易>经传进行阐释的研究学科,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解易观,即解释<周易>的指导思想;二是解易体例,即历代......
王弼<周易注>在玄学上的贡献主要有两点:一是把人的"情"、"性"问题与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密切相联系,使"崇本息末"而后"举末"这......
正始玄学人生哲学思想沈顺福在王弼、何晏时代,社会思潮中出现了著名的"正始之音"。正始玄学不仅开辟了中国古典哲学史的新纪元,而且在......
王弼《周易注》是魏晋时期诠释《周易》的重要力作。王弼屡称第五爻为"尊位""盛位",在九五爻辞注中,王弼以儒解《易》,体现其儒家......
王肃易学和王弼易学都可溯源至荆州学派,通过对比双方的<周易注>,可推断出两者都继承了荆州学派恢复费氏古文<易>以传解经的传统,......
“一爻为主”说是王弼解《易》的重要体例。本文围绕“一爻为主”说,通过对《周易略例》与《周易注》的比照性研究,重新探讨了王弼......
王弼《周易注》一方面打破了汉代象数易学思维范式,为主义理的新易学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从诠释现象世界的变化出发,为......
王弼《周易注》于东晋太兴二年(319年)六月始立官学,标志着魏晋玄学义理易学成为官方政治哲学。尽管太兴四年(321年)增补郑玄《周......
自汉代始,《周易》就位列儒经之首,一直为历代经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所关注,由此产生了以《周易》为研究对象的专门之学——易学......
本论文由正文和附录两大部分组成。 正文部分由引言和主体的五章内容构成。 引言部分,简要回顾研究对象的历史状况,并介绍论......
王弼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老子注》和《周易注》两部著作中,尽管从内容看后者的成书明显晚于前者,但它们在思想上并不是简单的重复。......
就《周易郑康成注》《新本郑氏周易》《周易注》《周易正义》在书名、卷数、作者、版本以及提要文字等方面有不实、差异之处。通过......
中《陆氏易解》《周易注》《周易注疏》《周易集解》《周易口诀义》在书名、卷数、作者以及提要文字等方面有不实、差异之处。本文......
王弼《周易注》的诗学(美学)意义,不仅表现在《周易略例》有关言象意关系的论述上,而且在具体解经过程中所建构的柔顺文明的人格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