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友工相关论文
在"中国抒情传统"奠基者高友工的美学论域中,以"抒情"命名的中国古典诗,绝不可以简单理解为"以抒发感情为内容的诗歌"。高友......
在有关“中国抒情传统”论题的论争中,研究者常常混淆两个关键概念——“抒情传统”与“抒情传统”论述.前者是对中国文学史事实的......
海外学者高友工立足于中国古典美学语境,在借鉴、改造结构主义语言学基础上,吸收康德美学、胡塞尔现象学、弗莱人类学、荣格集体无......
高友工中国文学“抒情传统”建构思路之一是以律诗为中心,考察其“前史”与“后传”,为中国抒情诗的文体演变秩序勾勒一个史之简纲。......
摘要:海外华人学者高友工的“中国抒情美学”论述是“中国美学现代阐释”议题下的一个典范个案。高友工对西方学术传统的深入思考和......
张江的“强制阐释论”是对西方理论过度侵入当下本体文论建构的一种反驳,是对西方文论体系根本缺陷及其逻辑支点的有效指斥。而“强......
莱辛在《拉奥孔》中的核心观点可以提炼成"媒介决定论"和"诗画异质论"。高友工从艺术媒介考察美典类型,认为每种艺术媒介都有"代表现实"......
中国文学究竟有何特质?经历数千年发展变化的中国文学,是否构成一个自成体系的传统?自从中国文学成为一个现代学术概念,这个问题就......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本文以高友工、梅祖麟合著的《唐诗三论:诗歌的结构主义批评》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在梳理与评述其主要观点的基础之上,展......
自王国维以后,南宋词的评价在20世纪跌入了低谷,这一现象的改观始自北美华人学者叶嘉莹和高友工,他们运用西方现代批评理论对南宋......
徐复观、叶维廉、高友工、方东美等中国学者在研究中不约而同地将西学作了有意无意的误读式援引、转换或整合,并指向发明中国问题,......
近年来,随着陈世骧、高友工的论著相继出版,中国文学“抒情传统”问题引起了国内学界的广泛兴趣。而陈国球、王德威所编选的《抒情......
作为20世纪后半期华语学界最为重要的古典文学阐释架构之一,海外及港台"中国抒情传统"研究,不仅致力于比较诗学论域中"抒情美学"的......
对于中国抒情诗的源头,海外华人学界主要有"起于《诗》《骚》"和"起于《古诗十九首》"两种认识,前者以陈世骧为代表,后者以高友工......
高友工跨艺术门类建构"中国抒情美学理论史"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借鉴余英时的中国文化史的"四次转型"论,历时性梳理中国抒情美......
"抒情传统"是高友工中国美学史、中国文学史叙述的重要命题,它不仅是一种形式美学传统,也是文化精神传统,本质上又是一个创作论传......
在《论时:屈赋发微》中,陈世骧提出抒情传统论观点。高友工提出抒情传统“美典”理论体系。以高友工“美典”理论为依托,分析经验......
本文拟从他者的视角,对美国学者高友工(及梅祖麟)的唐诗研究,作典型个案的深入解析,以从中汲取可供中国学者借鉴的解析中国古诗的......
高友工建构出的中国抒情传统理论在整个汉学界都影响深远,他认为,中国文化中最有影响的主脉就是"抒情传统",而"内化"恰恰是这一"传......
<正>抒情传统这个术语及其相关论述,在台湾广泛运用了将近四十年。由于流行时大陆尚是竹幕深垂,与外界学术交流甚少,故此一术语虽......
高友工是陈世骧之后最重要的抒情传统论者,但我认为高先生所构造的抒情传统论,虽体系俨然,自足自适,但用在中国文学的解释上,却是......
“中国抒情传统”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在国际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影响下,缘起于海外华人学者,后延伸到港台的一个从整体文学......
在王德威的叙事中,有好几代学者对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理论建设作出过贡献。在他看来,重提这种"抒情传统"论的"传统",有助于我们......
一、不一样的抒情传统2006年秋天,王德威先生应陈平原教授的邀请到北大中文系作短期讲课。讲课共八次,六次为演讲性质,另外两次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