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社相关论文
解放以后,曾与鲁迅有过密切交往的两位著名作家—郑振铎、许钦文,都当上了政府文化部门的领导。郑在中央(历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文化......
鲁迅的杂文集《坟》是一九二七年未名社初版的,收录了一九零七年至一九二五年所作的二十三篇论文与杂文,除早年在日本写的文言四篇,其......
现存鲁迅藏书中,有关中国现代文学部分的书,总计302种(不包括鲁迅自己的著作),其中理论类17种,诗55种,戏剧9种,小说159种,散文62......
银鱼 当代出版家范用(叶雨)注重并擅长书籍装帧,常为人称道。提及三联版《银鱼集》(1985年2月初版)的封面设计,他认为是一个......
李霁野,安徽省霍丘县叶集人,1904年4月6日出生,1997年5月4日在天津谢世,享年93岁。 一位著名作家 霁野先生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是位......
1926年(民国十五年) 46岁1月1日,夜往北大第三院观于是剧社演出的话剧《不忠实的爱情》。1月24日,作杂文《学界的三魂》,淋漓尽致......
我和李霁野先生通信,缘自一本旧书《外套》。 五十多年前,我的家乡河南南阳东门外沿着护城河一带是旧市场,集中了说评书、拉洋......
新文化的遗种,未名社的大将 台静农是一个喝着新文化乳汁长大的安徽农家孩子。1918年9月,16岁的臺静农来到了新文化运动的中......
北京未名社出版社是鲁迅创办的第一个出版社,既是鲁迅对中国现代出版事业发展贡献的重要元素,也是构建鲁迅文学活动的坚实柱石.未......
鲁迅领导的未名社,以翻译外国(特别是苏俄)进步文学为核心,以《莽原》《未名》为“催促新生、排击旧物”的战斗阵地,以发现、培育......
李霁野,安徽省霍丘县叶集人,1904年4月6日出生,1997年5月4日在天津谢世,享年93岁。 一位著名作家 霁野先生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是位......
鲁迅先生的《忆韦素园君》一文有三则史料:一是林素园武力接收女师大,二是未名社被查封,三是鲁迅“因为避祸,烧去了他的信札”。对......
未名社是在鲁迅领导下的一个以苏俄文化接受为主的小社团.从本原上说,未名社具有文学群体聚合的自然生态和生存的社会接受生态两个......
作为未名社成员之一,李霁野的文学成就突出表现在外国文学翻译领域,但在创作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实绩。就小说创作来看,主要表现了生的......
未名社,是由鲁迅带领六名怀揣理想主义的文学青年创立的一块自由追逐文学的固地.20世纪初的中国处于一片波澜和动荡中,未名社在流变中......
本文根据现有的历史档案及研究对皖北作家韦丛芜的滥支社款导致“未名社”倒闭的问题及其“神驰宦海”担任霍邱县长进行“合作同盟......
翻译并不是纯粹的语言符号的转换, 而是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翻译文化学派的学者认为译者在进行翻译创作的时候, 肯定会受......
故乡,是一个充满温暖的字眼。故乡的土地、亲人、山山水水、鸟声虫鸣,都牵动着人们无限的眷恋之思,尤其当一个人远离故乡的时候。......
有人曾说:鲁迅最喜爱的两个青年作家,一个是柔石,一个便是韦素园。这个韦素园即我的堂伯父,韦丛芜是我的堂叔父。 1924年,因为长兄病......
鲁迅帮助青年绝无自利目的,只为放他们为了民族、为了国家能飞得更高,走得更远。一鲁迅接触过多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最欣赏最亲......
李何林-以贯之的革命追求,练就了他作为一个“革命人”的不凡“器识”,使他具备了观察中国现代文艺思潮的慧眼;未名社这一信息交流......
鲁迅与韦素园的交往是短暂而又真挚的,而这段交往由于种种原因却被遮蔽于现代文学史料中。二人的交往始于未名社的成立和对进步翻译......
鲁迅先生热心培养并寄予厚望的未名社主要成员韦丛芜,1933年辞去大学教授之职,回到家乡安徽省霍邱县任县长,推行乡村建设运动。由于脱......
韦素园一生极其短暂,却为20世纪早期的文学翻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韦素园和他主持的“未名社”在鲁迅的支持和指导下,译介了大量苏......
<正>鲁迅留日归国后即进人教育界,到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此后又相继在绍兴、北京、厦门、广州的高校、师范学堂任教。本文......
未名社是“五四”运动后期出现的一个小文学团体。但是,其在文学史和翻译史上的地位却不小。翻译史上,它已有了“专业翻译队伍”这......
语丝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社团。从1924年底自1930年初,历时约五年多时间,以《语丝》周刊为依托,围绕着鲁迅和周作人,在......
伏牛山的儿子巍巍然然、莽莽苍苍的伏牛山,盘亘在祖国中州的河南省的西部和南部。它西接秦岭,东连霍山,是我国著名的北岭山脉的主......
在思考鲁迅接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过程时 ,不能忽视托洛茨基《文学与革命》①一书的影响。 192 4年以后 ,鲁迅日渐关心文艺理论......
<正> 在我国人民纪念鲁迅诞生一百周年前夕,《中国青年报》专栏连载了陈漱渝同志撰写的鲁迅一生《民族魂》。它是自粉碎林彪、四人......
<正>清末民初,传统出版业完成了向现代出版业的转型。鲁迅的现代出版思想和实践,对于巩固和发展现代出版业的成就和阵地,奠基和扩......
1925年秋,鲁迅先生在北京创办了进步文学社团“未名社”。这个进步文学团体的问世,犹如一颗耀眼的流星,划过旧中国文学界的沉沉夜......
<正>去年底,黄乔生先生主编出版了《台静农全集》,共11卷13册,近200万字,是国内首次以全集形式出版台静农作品,涵盖台静农的文学创......
<正>台静农(1902-1990)是未名社中以小说创作成名的作家,但是他的文学成就不限于小说,他还是一个诗人,而且是从诗歌创作走上文学舞......
"未名四杰"是五四后期重要文学社团未名社的主力军,他们对未名社的创立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文学翻译与创作促进了新文学......
<正> 小引台静农,原名台传严,字伯简,1902年11月23日(农历10月24日)出生于安徽霍邱叶集镇。1990年11月9日,因患食道癌久治不愈,逝......
<正> 陈独秀借助于上海报刊出版业创办的《新青年》产生的影响,为“出版文化”之于“五四”的作用提供了范例。《新青年》所依托的......
关于1926年鲁迅在“三·一八”惨案后的避难史实,当时照料鲁迅的是一男一女的青年:荆有麟、许羡苏。读荆的《鲁迅回忆》(最早出版时即1943年的......
【正】 在二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韦丛芜曾以大量的翻译和一定数量的创作,引起了人们的注目.从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二八年,他陆续写了......
1925年8月30日晚,鲁迅在北京阜成门西三条寓所接待了五位安徽籍青年,他们是李霁野、韦素园、韦丛芜、台静农、赵赤坪。李霁野当年2......
可以击败的时光老人——悼霁野恩师●陈漱渝去年冬天,当我获悉霁野师荣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时,十分为他高兴,并默默祝福老人家健......
<正>一九一八年,鲁迅重新执笔为文投人新文化运动之后,他的书籍出版情况大有改观。全国最大的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单是一九二二年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