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生命之泉”浇灌“品德之园”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wk1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生命教育在品德教学中涵盖了多重主题,有着明确的价值追求。如远离意外伤害,熟悉安全防护,意外伤害救护,热爱和平等。从教材内容中,我们不难看出,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中出现了大量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教学内容。特别是在六年级,以“珍爱生命,崇尚科学”和“直面灾害”为单元主题向我们展示了生命教育的主题。因此,《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实施生命教育的理想的品德教育阵地。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要把生命教育融入学生的生活,引领学生多层次地认识生命,建构生命之信仰,实现生命之和谐,让生命教育绽放出绚丽之花。
  一、 感悟生活,拨动生命的琴弦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只有当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才能从生活中领悟到生命的意义,获得真切的体验,才会珍爱生命。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教材中的生命资料当成教学的“活性因子”,并以此为根据,从学生生活的家庭、学校和社区挖掘鲜活的生命教学资源,让学生关注生命。通过对身边事例的关心,学会珍惜生命,从而丰富思想情感。如在教学《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时,谈到吸烟这一不良的生活习惯,教师让学生课前进行调查活动:你身边哪些人在吸烟?他们每天大概的吸烟量是多少?你熟悉的哪些地方禁止吸烟?人们是否按规定做到不吸烟?课堂上,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我爸爸吸烟,一天大概要一盒。有的说我叔叔也吸烟,在家时在厨房里吸烟。有的说我们学校到处有禁烟标志,但我还是看见有人在吸烟……诸如此类的事例都来自学生身边。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深入研究吸烟的危害,课堂教学取得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二、 开放空间,搭建生命的舞台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教师要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生活、感悟生活。
  1.拓宽学习渠道。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课前的准备活动,让学生在调查、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引导学生有效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如教学《向白色恶魔说“不”》一课,让学生事先进行网络搜索、图片收集、资料查找,对缉毒部门进行采访:全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有多少?近年来全国禁毒机关侦破的毒品违法犯罪有多少?因吸毒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少年有多少?这一连串触目惊心的数字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深化了学生对毒品的认识,真正懂得了吸毒的危害性,使他们从小就能够清楚而明确地对毒品大声说“不”。课后,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宣传吸毒的危害性。以学生的直接参与学习实践代替了教师单调乏味的空洞说教,在生动的社会活动中形成道德观念,从而学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
  2.注重课后延伸。课堂上、教材上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必须要拓宽到社会中,让学生去接触社会,学生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进行自我教育。如在教学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后,让学生调查家人、亲戚、邻居是否具有这些不良的习惯,并做一名小小的宣传员。特别是吸烟,如果家中有人在吸烟,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促使他们尽快戒烟,并设计“禁止吸烟”的宣传卡片挂在家中。又如在学完《向白色恶魔说“不”》这一课后,学生间相互合作,通过采访或网上查询等办法了解当地“禁毒严打”的有关情况,并设计一份“禁毒严打硕果”小报,还可以举办相关的主题队会等,这些都是课程的延伸。
  三、 活动体验,扣动生命的心弦
  我们的品德教学就应该以活动为主渠道,让孩子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中,展现自我,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对于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教学,我们的教师要努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开展教学。如六年级《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主要是通过对吸烟、酗酒、迷恋游戏机等不良习惯的分析,教育学生远离恶习。课堂上可先后开展三个活动:第一个是“小小辩论会”,学生分正反两方争辩“上网到底好不好”。由于学生对这个话题感兴趣,也有各自的看法,所以唇枪舌剑,你来我往,都用了大量的事例来阐述观点。第二个是“小法庭”,一个学生戴着香烟的面具,站在讲台上,大家对香烟进行审判。第三个是“警示栏”,借助课本上画的一组地雷,学生在上面标记酗酒的危害。最后教师又让学生自己根据学习的情况,设计一张宣传卡。这几项活动源自教材,而又不是教材的简单复制,切合学生的实际。
  生命教育实践性很强,我们还需要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命知识,从而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生命意识。品德课堂上,把生命教育与主题教育活动、社团活动、节庆活动相整合,开展灵活、有效、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生命的重要。如以“寻找生活中的‘救生路’”为主题,在星期天让学生和爸爸妈妈一起到超市、宾馆等公共场所,共同寻找安全出口和安全标志,画出安全逃生路线图,让学生实地进行安全教育和学习。结合每学期的安全教育周等活动,开展“遵守交通规则,远离危险,珍爱生命”系列活动,形式有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编童谣唱童谣、论坛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生命知识。
  四、 培养情感,激起生命的心潮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力求使学习过程成为完整生命投入的过程,成为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不仅要经受认知的挑战,从中获得理智上的满足,同样在情感、心灵的充盈中获得精神的体验。学习的结果不仅是知识的获得、认知水平的提高,就本课程的性质而言,尤其要关注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使他们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
  1.渲染课堂气氛。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情境,渲染一种与教材情感基调相一致的氛围,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学生很快就会进入课文的“角色”中。在教学《向邪教宣战》时,一位教师通过图片对比引入课题。他先出示陈某自焚前的照片:你们认识图上的这位大姐姐吗?她叫陈某,一个大眼睛,眉清目秀的漂亮女孩,一个极具音乐天赋的艺术之星。她弹得一手好琵琶,文化课也很优秀,12岁时就去新加坡参加过演出,而且在国内也多次获奖。1999年,她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这是一所全国著名的艺术院校。在学生对陈某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接着又问:你们想知道她后面的情况吗?随后教师出示陈某自焚后的照片:这位躺在病床上的重度残疾病人就是陈某。现在,她的生活不能自理,也永远不可能再弹奏她那心爱的琵琶了。讲到这里,教师马上追问:同学们,看了这两张照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这时,学生们情感涌动,纷纷举手发言,一致谴责邪教的危害。
  2.深入文本形象。第一根琴弦被拨响之后,指尖抚琴如行云流水,情感则如风吹海面,波澜起伏,无法平静。悦耳的音乐需要演奏,情感的激活也需要感受。只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形象,感受形象,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那么,如何让学生“看见”形象,“触摸”到形象呢?像《向邪教宣战》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区分宗教与邪教,教师通过录像先播放了自焚事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清邪教,明白一些组织利用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信念,残害生命,扰乱治安,对抗政府,危害社会,这就是邪教。这些邪教往往有着美丽的名称,隐藏了其罪恶的目的。
  3.诱发情感升华。学生的情感过程是一个心理流程。当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已经动情时,我们就应该将他们的情感推向高潮。在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情”这个无形而巨大的力量,通过情感体验,促进情感升华。课堂上,教师可开通“亲情热线”,邀请部分学生家长,向学生讲述成长中的点点滴滴,让学生了解成长中的故事,感受到父母亲浓浓的爱。然后,在一曲《母亲》中“真情回放”,孩子们哭了……
  泰戈尔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因此,作为教师,特别是品德教师更应根据本学科的特殊性,让生命教育为我们年轻的生命注入激情,让我们的品德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生命之花绽放得更加精彩!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数学课堂变得精彩纷呈,但有的课堂过于追求“时尚”与新颖,花样多了、环节多了,同时无价值的活动也多了;有的课堂刻意制造“看点”,热闹非凡,实则只顾追求表面的繁华;有的课堂师生对答如流,但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并没有真正被激活,教师不是循着学生的学习需要组织教学,而是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学习,学生主体意识缺失;有的课堂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故意少讲,甚至“撒手不管”,缺少了课堂教
踢毛键,跳花绳,编花篮,跳皮筋,翻绞绞,手工编织……这些游戏都是谁在玩?你一定会说:当然是小女生啦。很遗憾,你错了!  课间十分钟,几个女生在走廊上比赛踢键子,其间不断有男生申请加入。别小瞧,他们的技术一点也不含糊:单脚踢、双脚踢、侧踢、后踢……花样百出。一个比我还要高出一截的男生小杰更是把键子踢得上下翻飞,让我这个老师也自叹弗如。再往校园里放眼一瞧:左边一群男生在跳皮筋,右边一群男生围成一圈边拍
《读者》2012年第17期的“言论”中,刊载了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段话,他说:“《乡愁》表达的原本是淡淡的哀愁,但看到内地演员朗诵《乡愁》,总是激动,甚至凄厉,有样板戏的味道,令我很难为情。”  诗人讲的这种情形在当前的语文课上可谓司空见惯。前不久,笔者在一次教研活动中看到这样一段教学场景:当时学习的是作家许地山的名作《落花生》,文中最后写道“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武汉两岁女童菲菲的父亲不会料到,因为一次失败的模仿,女儿的上半身将会失去行动能力。不久前,这位父亲学着抖音上的热门视频,双手握着女儿的手,尝试让她完成一个翻转180度的
班级管理是一项繁杂的工作,从课内到课外、从学习到活动、从生活到思想……难免会遇到一些非常棘手的小插曲,如果教师能够审时度势,恰当进行“冷处理”,常常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冷处理”原指钢铁冶炼过程中的最后一道工序——淬火,引申到教育中就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理性冷静面对敏感的教育问题,推后教育时机,以恰当的教育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处理。“冷处理”,这种以静制动、以冷促热的教育智慧,其实充满
在我们的课堂上常有这样的情景:老师刚提出一个问题,讲台下便小手如林,嘴里还不停地叫着“我、我、我……”;有的学生甚至一边举手一边说出自己的答案;更有甚者大声地抢着说自己的想法……当老师叫起一位学生回答时,一部分学生会长叹一声,然后耷拉着脑袋放下手,以示抱怨老师没有让自己回答;有的则不等发言的同学说完就直接喊着 “错,错,错”;有的见自己没有机会发言,干脆忙自己的事情去了,也不管别人说什么。  因此
一天中午,一个学生匆匆跑进办公室找我,焦急地说:“黄老师,A带着玩具象棋。”“哦,有这事?好,我马上去教室。”在开学第一天我就告诉学生不要带零钱、玩具、零食到校,班里的学生都很听话,从来没有人违反此项纪律,这个A是怎么回事?我一边不解地思索着,一边收拾东西,准备去教室。  “老师,A在学校门口买玩具,他还带了好多钱。”又有人来报告了。“什么?!大概有多少?”“一大把呢!”一年级的学生对钱是没有概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要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和习惯”,可见执笔姿势的重要性。笔者最近到一所学校调研,正赶上一个班级进行单元测验,同学们正在答卷,也就是在自然状态下书写,结果发现学生们的执笔姿势错误率在80%以上。这个发现让我非常震惊,接着又看了几个班级,情况也不容乐观。  一、 小学生执笔现状不容乐观  笔者分执笔的指位、高低、角度、松紧、掌心等五项指标,执笔姿势与用眼
案例描述:  “叮铃铃”,清脆的午餐铃声响了,校园里顿时沸腾起来。整个年级的二百多位同学争先恐后地撒开腿奔向那一个楼层唯一的水龙头,伸出的双手还没沾到水花就扭身往回跑,“嘭”,和匆匆跑来洗手的同学撞了个满怀。这就是每天午餐的前奏。  教室外的走廊上,洗手的同学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七八米左右的走廊里真可谓“摩肩接踵”。班与班之间的长队相互交错,把教室的门也遮挡得密不透风。“请让一让!”盛好饭的同学喊破
小组合作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小学阶段主题活动中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几乎在每个主题活动中,指导教师都需要组织学生根据对子课题的兴趣进行分组。近几年来,出现了两种分组形式,这两种形式的分组各有利弊,笔者通过对这两种分组形式进行比较,以期找到最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做法。  案例1:课前分组,指定小组选择课题  上课前,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了六个小组,指定了组长。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针对主题提出感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