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探究合作与交流中学习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xiang123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数学的核心是概念、思想方法结构体系及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在一次课题研讨会上,开设了两堂同课异构课“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从中可以看出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是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方法.下面就从这两个角度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教学进行反思.
  一、用数学思想方法引导解题思路
  初中在教学一个算法时,一般都是从具体问题入手,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得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然后在思路的引导下构建解决问题的算法,最后在此基础上归纳得到解决一类相似问题的算法.
  初中阶段不宜考查含有字母系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位教师的教学也都是以具体系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为考查对象,但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求解方程组的思路.
  一位教师直接切入主题,给出了上节课学生在篮球赛背景中建立的二元一次方程组x y=22,2x y=40,接着通过问题串,使学生回想起已学过的与解方程有关的知识.这样,学生通过回忆,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这里的旧知识指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程序化步骤,以及解方程的理论依据.此外,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学生应该接触了化归的思想方法.然而,教师并没有引导学生回忆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的化归过程,也没有指出应该通过化归,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问题转化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问题,而是直接让学生根据等式的性质尝试求解给定的方程组.尽管学生回答出了解方程组的两种方法(加减消元法和代入消元法),但他们如果不是在化归的思想指导下得到解法的,就缺乏对解法本质的认识,更难将解法进行迁移.同时,教师也丧失了一次向学生渗透化归思想方法的机会.
  另一位教师给出了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3个班共143人,男生人数的2倍比女生人数的3倍少14.学生通过设两个未知数(设女生为x人,男生为y人),列出了二元一次方程组x y=143,3x-2y=14,
  通过设一个未知数(设女生为x人),列出了一元一次方程3x-2(143-x)=14.比较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方程,不难看出,由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的第1个方程可以得到y=143-x,代入方程组中的第2个方程,即得一元一次方程3x-2(143-x)=14.这种方式比较有利于学生发现未知与已知之间的联系,同时为学生指明了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一种途径.遗憾的是,教师舍弃了这种比较,转而另外给出两个二元一次方程,让学生练习用含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借助这两道“表示”练习获得的启发,学生想到“用一个未知数代替另一个未知数,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显然这种另辟蹊径的引导,不如在解决同一问题的两种解法中寻求联系更自然,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两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形成解题思路上都有所欠缺.原因是共同的,都没有充分重视化归的思想方法.化归的基本思想是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化陌生为熟悉、化困难为容易.在初中阶段,解方程(组)使用的方法,如“消元”、“降次”、“有理化”、“整式化”等,都是为了将方程(组)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或许人们就是在化归思想的指引下创设这些方法的.因此,用化归的思想指导解方程(组)是方程(组)的解法教学中不能忽视的方面.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二元一次方程组作为化归对象,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化归目标,学生自然会想到“消元”.再通过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使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呼之即出.
  二、将解法程序化
  初中的学生学完算法的初步知识后,对于一般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会将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统一为用公式表达的算法.这样的算法具有通用性、明确性和机械性的特点,不需要执行者临时动脑筋就能解决问题.而初中的学生只能停留在研究具体系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不能将其抽象为具有算法特征的算法.但是,初中阶段仍然可以结合具体问题,在允许的范围(有唯一解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内考虑尽可能多的情形,讨论操作细节,将解法程序化,设计出适用范围比较广的解法步骤.
  在这方面,教师的做法值得借鉴.例如,对于代入消元法,教师在黑板上书写求解一个具体系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后,让学生结合这个解答过程给各步骤起名,这其实就是在明确算法步骤.随后,师生一起总结了代入消元法的一般步骤:变形—代入—求解—回代—结论.对于其中的“代入”和“回代”,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操作细节.另外,对于其中的“变形”,还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从方程组中选哪个方程进行变形更有利于简化运算.按照这样的解法步骤操作,可以求解允许范围内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对于初学者来说,有法可循,有效性强,有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并能初步体会算法的优越性.
其他文献
鉴于数学活动的探索性,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推理的逻辑性和数学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正处于思维发展阶段的中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全面地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要经过多次而反复的思考、深入的研究和不断的自我调整,即坚持反思性数学学习,才可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教师要切实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探讨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学生进行反思性数学学习。    一、反思的概念    “反思”一词,意指不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为此,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营造氛围,设置情境  一堂好课,教者在课前应精心设计导语,要投学生所“好”,营造氛围,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可以引导及推动一个人去探索,去钻研;有了兴趣,就会将注意力放在感兴趣的问题上,从而获得解题成功的乐趣.一般来说,学得容易,学得好,成绩好,就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
教会学生自学是当前数学教学中的头等大事,对于高中生来说,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良好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备了自学能力学生就会“自学、自补、自强”,不仅学会知识,更能会学知识,为高中阶段的数学顺利学习提供了保障,还能有效防止在成绩一旦下滑时失去信心,从而大大提升了学习的能力,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促进作用.  一、分组协作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高中学生的思维具有两个特征:具有更高
化学实验是一种最生动的实践教学方法.化学家庭小实验作为课堂实验的补充,使学生由教师演示实验的“旁观者”变为亲自实践的“当局者”,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描述和解释实验现象能力、处理实验数据能力、以及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等化学实验基本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巩固补充课堂知识、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一、化学家庭小实验在普通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分布    人民教育出
摘要 对2018年大连市旅顺口区气候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8年旅顺口区气温偏高,降水接近常年,日照时数偏少。全区平均气温11.6 ℃,较常年高0.6 ℃,夏季气温偏高显著。全区降水量700.5 mm,较常年(561.6 mm)多138.9 mm;其中春季降水基本持平,夏季降水偏多,秋季降水偏少,6月下旬至8月上旬出现阶段性干旱。全区日照时数2 460.1 h,较常年偏少。年内主要天气气候
摘要 丛枝菌根真菌是土壤中重要的生物成员之一。在菌根根际,各种菌群不断产生相互作用,AMF在其中的作用是抑制病原菌、促进有益菌的生长。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是关于应用菌根真菌诱导植物的抗病性。本文总结了AMF提高玉米抗逆性的作用机制,并讨论了当前该领域研究存在的难题以及今后的展望,旨在为探讨提高玉米的抗逆性策略与途径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玉米;抗逆性;增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 S513
摘要 田禾1号是由佛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而成的水稻新品种。本文介绍了其选育过程及特征特性,并从播种育秧、栽植、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其高产栽培技术,以供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 田禾1号;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08-0017-01
摘要 小绿叶蝉是元阳县夏秋季为害桑树的主要害虫之一,严重影响桑树的产叶量和夏秋蚕的产茧量。为了更好地防治小绿叶蝉,调查了元阳县逢春岭乡4个村委会小绿叶蝉的发生时间、叶位分布、桑园周围不同植被小绿叶蝉的密度、桑园危害状况、对产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桑园周围森林覆盖面积大、周围水冬瓜树多、海拔高度在1 300 m以下、位于山的当阳面、昼夜温差小、通风差的地方小绿叶蝉数量多,对桑园的危害重;反之,小绿
一、引言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和探索客观世界中随机现象的学科,是现代数学的重要分支,它已渗透到管理科学、经济学、金融学、工程技术、工农业生产和军事技术等各研究领域.  学习必要的概率统计知识是生活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加强概率统计知识的教学是目前世界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之一.    二、教学研究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两大类现象:一类是确定性现象,其特点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必
摘要 高压雾化设备在现代农业中主要应用在设施农业降温、加湿、植保以及景观等方面。其中,设施温室降温时依据地域的气候条件、系统投资、后期维护费用、运行费用、降温效果以及对温室湿度的影响等各种因素,来综合考虑高压雾化与其他降温方式联合使用降温,以期达到最佳效果。根据工程项目使用高压雾化设备的经验总结了相关建议,以期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压雾化设备;设施农业;降温;加湿;植保;景观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