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实·活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yu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劳动课程是劳动教育的载体,是劳动教育的平台,是劳动教育的关键。我们一直在思考:根据劳动教育的精髓,开发什么样的课程,才能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劳动核心素养?近年,我校围绕劳动课程的趣味性、实践性、灵活性开发劳动教育课程,形成了一系列从校内到校外的劳动教育课程,搭建有效的教育平台,认真落实了劳动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关键词】小学;劳动课程;趣味性;实践性;灵活性
  目前,人们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生活方式、价值观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少年儿童在社会、家长、教师的呵护下越来越幸福,觉得一切都来得很自然甚至理所应当。他们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而且这样的情形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成为当前教育的热题。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一、开发劳动课程要有趣味性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劳动的认识,对劳动的情感,如果只是通过教师空洞的说教,学生是没有兴趣的,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的。但如果我们的劳动课程,学生是感兴趣的,教育就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
  1.从“吃”入手
  虽然现在物质丰富,但青少年对“吃”还是非常感兴趣的,特别是当自己的劳动成果被人家肯定时,产生的体验是积极的。可见,其教育效果是非常有效的。如,每学期的一次“大食会”。学校反对大吃大喝,铺张浪费,不主张开“大食会”。但每学期结束后,为了庆祝取得好成绩,部分学生与家长的兴趣还是蛮高的。于是,我们把以开展“大食会”为契机,要求每位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做一至两个家庭菜式,带回校比一比、评一评,不允许带零食回校。家庭菜式必须是学生自己做的。对此,家长与学生都很有兴趣。一次次烹饪比赛在家长的带领导下,开展得很好。学生参与了劳动实践,且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教育。又如,我校的社团活动,总有一些社团人数不足,但烹饪社团“一位难求”,有得玩、有得吃,还可以学到烹饪的知识,学生都乐于参与。因此,劳动教育就就很容易开展了。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都在无形中培养起来了。
  2.从“玩”入手
  玩是青少年儿童的天性。我们可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进行劳动实践活动。因此,我们开发的劳动社团课程时,特意开发了一个科技社团,就让学生去玩。科技的力量很神奇,吸引了很多学生参与。通过一次一次参与科技制作,以前不爱动手的学生,现在都能动手了,且爱动手了;学生也越来越聪明了,劳动的态度转变了,劳动的意志更强了。
  3.从“美”入手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件精致的葵艺作品,一幅美丽的手工制作,都会激发学生参与劳动学习、参与劳动实践的欲望。我校通过开发葵艺社团课程、手工社团课程,吸引了不少学生参与。
  一次巡堂,刚到葵艺社团,一个小女生捧着一只用葵叶做的蝴蝶给笔者看,这只蝴蝶活灵活现,很生动。笔者问她:“是你做的?”“当然是我做的。”辅导的教师点了点头,说:“她用了一节课来做,很专心!”为此,笔者立刻表扬了她,鼓励她做什么事情都要像做葵艺一样专注。像她那样在劳动课中,劳动品质得到提升的还有很多,我们的劳动课程是有效的,活动是有意义的。
  因美而产生兴趣,因兴趣而参加劳动,因参加劳动而受益,培养了良好的劳动品质。
  二、开发劳动课程要有实践性
  劳动教育的第一特性就是实践性强,劳动课程的实践性是劳动教育的灵魂,通过劳动实践体验,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我们设置的劳动课程必须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多一些流汗体验和体力参与,多一些“野蛮其体魂”式的内容设置,多一些“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式的意志锻炼。因此,我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学校的实际情况来设置课程,并形成序列化。我们设置了以下课程:班级劳动实践课程、校园劳动实践课程、家庭劳动实践课程、社团劳动实践课程,形成“四位一体”。
  1.班級劳动实践课程
  我校班级每天都进行“三小扫”,早午晚打扫,使环境保持干净、整洁。班主作通过轮值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劳动的实践体验。在这个过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促进劳动素养养成。
  2.校园劳动实践课程
  我校将校园划分若干个清洁区域,每班都有清洁区域,为我们进行劳动教育提供了一个实践的平台。在值日劳动的过程中,不仅能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劳动的意义,感受到校园“一草一木皆需爱护”的责任和担当,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此外,我校还计划在阳台、一些绿化地开辟了一些小农场,分到各班管理,通过开辟劳动实践的场地,提供了实践的平台,促进劳动教育得到落实,实践性彰显。
  3.家庭劳动实践课程
  家庭是每个学生的重要劳动教育基地,但很多父母都未认识到位,一切为子女代劳,造成子女娇生惯养,不会劳动、不爱劳动。要开发家庭劳动实践课程,必须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同时,通过布置节假日劳动、微信群交流、微信朋友圈分享等的推动,得到了越来越多家长的认同,家庭真正成为每个学生的重要劳动教育基地。
  家庭劳动实践内容以学生能完成个人自理的劳动(如,洗澡、洗鞋、整理床上用品、叠衣服等)、分担家里的家务等为主。家庭劳动实践深化了学校劳动教育,培养了学生劳动的情感,提升学生的劳动素质。
  4.社团劳动实践课程
  劳动课程的实践性是劳动教育的灵魂。要实践就要有实践的时间,就要有实践的平台。因此,我校利用每周社团活动时间,开设了8个以劳动实践教育为主的社团。如,利用当地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其中,柑普茶社团、葵艺社团课程的活动最有特色,已具备较好的教育效果,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好评。到我校参加、指导的领导、教师也对此充分肯定。   让学生学习葵艺、中柑普茶、陈皮制作,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通过劳动学习、传承传统文化,让学生充分认识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接近古人的“本心”,聆听先人的教诲。学生在掌握葵艺、陈皮、柑普茶的技藝的同时,也体会到老一辈新会人刻苦钻研的精神,从中得到感悟、启迪。
  三、开发劳动课程注重灵活性
  劳动课程的开发要“活”,要因地制宜,要有灵活性,也要有针对性。我们结合时间、节日、地方、学校实际、人员特长等,开发劳动教育课程,随手拈来,方便容易,行之有效。
  1.结合本土文化,针对性设置课程
  家乡新会,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勤劳智慧的新会人孕育独特的葵乡文化。新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繁多,有新会葵艺(国家级)、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国家级)、蔡李佛拳(国家级)、新会陈皮 (省级)、新会古典家具制作技艺(省级),等等,耳熟能详、随处可见,资源丰富。葵乡文化,不但当地人引以为荣,而且外来务工人员也啧啧称赞。作为新会人,有责任、有义务将葵乡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因此,我们在劳动课程的设置上就更有针对性了。
  2008年,我校先后成立了柑普茶社团、葵艺社团,让学生学习葵艺、陈皮制作、柑普制作、葵树柑树的种植,等等。学生们十分喜欢,家长也很支持。社团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劳动创造美,劳动创造价值,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这两个项目,已成为我校特色劳动教育的品牌。
  2.结合各种节日,灵活地设置课程
  每逢节日,热热闹闹,开开心心,节日怎样过得更有意义?传统节日是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精髓。我们以此为契机,以此为载体,有针对性地设置劳动课程,通过劳动活动,学生快乐地参与其中,进一步享受节日的快乐,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以下是我校根据节日开发设置的劳动课程:
  通过多种节日劳动竞赛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3.结合校园文化,针对性展示推动
  2018年,我校开展了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炫丽的舞台。现在,每周五下午最后两节课为社团活动时间。社团活动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个学期,我们都进行社团活动展示,同时也针对性地为劳动教育提供展示平台,推动劳动教育的开展。柑普茶社团、葵艺社团、科技社团、手工社团在展示活动中大放光彩,得到与会领导、家长的赞扬。他们一致认为我校的劳动教育有特色,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锻炼,培养了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习惯。
  此外,每年的毕业典礼,我校设计一个在柑普茶上签名、存放、留念的环节。今后,学生在品茶时,就会想到母校,想到自己在母校柑普茶制作劳动的情境,回忆劳动的艰辛,感受劳动的精神;典礼上,还要求学生若干年后回到母校,寻找自己的柑普茶,寻找劳动的精神。这样的劳动教育再次激发学生爱劳动、爱校的感情。
  我们因地制宜,从校内到校外开发与设置了劳动课程,并对开展劳动教育有整体实施方案,积极推进劳动课程教学实践化、校内劳动常态化、家庭劳动经常化、社会劳动实践多样化,劳动教育管理机制健全、劳动课程相对完善、劳动实践资源相对丰富。劳动教育活动在校园里遍地开花,师生参与率达100%。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摘要】清远工贸职业技术学校通信运营服务专业在实施现代学徒制过程中,初步形成“联合招生、共同培养、精准就业、中高贯通”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中高职衔接贯通、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等创新育人方式,有效解决中职学生在“招生招工一体”的学徒年龄问题、学生实习实训和企业岗位轮训难对接和难管理的问题、学生从学校到企业岗位工作难适应的问题。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
【摘要】在现代化教育提出发展学生个人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立德树人、价值观念的重要教学原则后,在当下教育工作当中,对学生个人德育意识的培养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教学工作当中,提出应该将德育融合在学生学习的整体活动中。尤其是以体育课为代表的科目,是新时期开展素质教育工作的全新阵营。因此,本文将对体育课堂中德育渗透的教学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开展体育课堂德育的具体策略,从而实现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学目标。  【关
【摘要】Phonics自然拼读法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使用历史,实践证明,由于它不需要借助音标就能读出大部分的基础性单词,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拼读拼写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让小学生学习英语变得容易。  【关键词】Phonics;自然拼读法;小学英语;拼读拼写能力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總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
【摘要】物理学是一门与实验密切相关的学科,实施实验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做中学,体会科学探究的内涵,发展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初中物理的实验除了课堂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外,还有一种重要的实验形式——课外实验。本文侧重介绍课外实验的四种实施形式,以及在實践中总结出来的教学策略,这些将有利于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初中物理;课外实验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学科领域中
【摘要】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中国当代教育中的地位不可忽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育者应注重从每一篇课文、每一个片段、每一个知识点中挖掘思维养成的着力点,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奠基。而在阅读课上开展探究式学习,就是一种能够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好方法。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入探究式课堂。笔者就三年级语文下册中《
【摘要】本文主要是结合笔者的教学教育实践,基于以人为本原则开展教育工作。坚持正面管教,用爱去帮助他们、感动他们,用爱为他们创造各种机会,挖掘学生最大的“善”,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观。  【关键词】正面管教;闪光点;爱心;挖掘  《教师的幸福资本》的第一章中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我的三次美丽转身”。故事的梗概是:边慧英老师在近十九年的从教生涯中,辛勤耕耘,在一个个拐点面前,凭着自
【摘要】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新课标的重要要求之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其它学科的学习和提升,初中生应当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这样才能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领悟文章的情感,并将其运用于写作与生活中,可以说语文阅读能力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然而,当前农村初中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和阅读水平却不容乐观、令人担忧,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东莞市信息技術学校坐落于石碣镇四甲信技南路,2011年9月落成启用,是东莞市直属公办学校、广东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曾荣获东莞市教育质量一等奖、东莞市普教系统文明单位、东莞电商最佳人才培育机构等殊荣。学校现开设电子与信息技术、电子商务、计算机平面设计、机器人应用与维护等10个专业,其中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为广东省“双精准”示范建设专业。  学校以“打造一双懂得钻研的手”为办学理念,
【摘要】现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现代的教学方式也屡见不鲜,比如,微课、慕课、创客、“一对一”等,又如,高效课堂、翻转课堂、智慧课堂等。越来越多的新名词、新的教学手段、教学环境,都是为了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与新时代接轨。面对这么多的教学资源、教学手段,针对我校进行的小学中高年级口头评改作文的课题研究成果来看,笔者认为,“一对一数字化”在口头评改作文中,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
【摘要】“翻转课堂”是近年提出的新教学模式之一,也是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本文从“翻转课堂”的本质出发,结合课例,提出借助“移动微学教”,通过实例探究“移动微学教”模式下怎样进行翻转课堂,实现“翻转课堂”的实效性。我们要允许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存在自身优点及弊端,只有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大胆地探索,不断地改进,才能真正实现教学高效。  【关键词】移动微学教;翻转课堂;实效性  教育改革中,“翻转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