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翻转课堂”是近年提出的新教学模式之一,也是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本文从“翻转课堂”的本质出发,结合课例,提出借助“移动微学教”,通过实例探究“移动微学教”模式下怎样进行翻转课堂,实现“翻转课堂”的实效性。我们要允许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存在自身优点及弊端,只有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大胆地探索,不断地改进,才能真正实现教学高效。
【关键词】移动微学教;翻转课堂;实效性
教育改革中,“翻转课堂”是个热点。但怎样“翻转”,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翻转”,却没有定论。考虑到“翻转课堂”出现的各种问题,应从“翻转课堂”的本质入手,创建移动微学教模式作为具体的解决方案。移动微学教主张以课外学习引领课堂需求,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彻底实现课堂的“翻转”。利用“移动微学教”,把学生对新知的第一次和第二次认知建构过程在时空上进行再分配,使得课堂教学结构随之而变,目的是为了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质的飞跃,真正实现“翻转课堂”。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被动式”接受知识,学生的“新知内化”无法实现。而“移动微学教”模式提供了强大的移动“教”“学”功能,随时随地学习新知、讨论交流,教师掌握最新学情,调整课堂教学内容。“移动微学教”为“翻转课堂”提供了多样化的实现途径,肯定其改革趋势,赋予其更加广阔的利用空间。
一、“移动微学教”模式下“翻转课堂”的构成
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的新知从简单建构到内化运用,都只能在课堂上完成,教学时把新知从无到有的探究过程作为重点进行。随着“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逐渐流行,“翻转课堂”,翻转的是学习的过程,包括了时间、地点、形式。“翻转课堂”旨在先学再后教,把课前、课中、课后串联起来。所以,“翻转课堂”应该系统地分为三部分,课前是学生对新知的第一次建构,是对新知的初步认识、了解,发生思维的第一次碰撞;而课堂上是新知的第二次建构,也就是对新知进行运用、体验、巩固、创新,即是大多数人所看到的翻转课堂;第三部分应该是进行课堂“翻转”学习后学生对新知的内化、提升。
二、“移动微学教”促使新知的第一次建构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需要借助信息技术进行“翻转课堂”,是实现“翻转课堂”的重要手段。
(一)整合各种软件
借助一个平台,把微课学习、在线检测、在线学习、课后评价、交流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高度信息化集成的“移动微学教”平台。
(二)双微课运用
“移动微学教”提倡双微课结合,运用双微课相互配合、前呼后应。可反复观看的大微课借助动画具体讲述新知,让学生能直截了当认识、了解新知识。而小微课是把大微课的知识点拆解变成,方便学生对单个知识点的理解。
(三)巧运用交流软件
借助交流软件,让学生通过语音交流,图片展示、视频分享实现线上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实现生生互动,生生互助。更让教师、能及时了解校外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给予帮助与支持,便于教师、学生分析交流,从而实现课前新知的第一次建构。
三、“移动微学教”实现高效的“课堂翻转”
课堂上,尽管重点内容不变,但重点的学习方式与深度就要改变,改为如何运用这个重点解决问题,真正實现“知识为基础,学生为中心”,这是“翻转课堂”的一个质的飞跃。
(一)在线小组合作学习,“翻转课堂”新突破
1.线上合作学习,回顾新知
课堂伊始,学生浏览自己及组员完成前测题目的情况,提出自己的疑问及帮助成员释疑,再根据自己的不足选择合适自己的小微课巩固新知。通过线上小组学习,学生互相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倾听不同的想法,从而丰富自己的智慧。在线上展示,还可以让学生课后慢慢了解各小组学生的学习动态,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对本节课的深化。
2.线上小组展示,打破时空局限
课堂中通过线上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让每一位学生能分享到其他同学的成果,从而得到更多的新的灵感。这样不浪费每一位学生学习成果,也可以浏览其他组的学习想法,达到全班交流的目的。
(二)重难点的再定位,真正实现“翻转课堂”
新的“翻转课堂”理念认为,重点应以本班学生为中心而设定,难点则完全根据学生学情而定。通过课前数据支撑,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对重、难点重新定位,做到实事求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翻转课堂”。
(三)分层练习,借助“翻转课堂”体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是建立和形成一套能够发挥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因此,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创设有趣、有用、可操作、可探索的数学梯度练习,有意识地将教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知识掌握情况联系起来,让每位学生在练习中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四、“移动微学教”引领知识的内化提升
课后的学习延伸也就是学生的第三次知识建构,为学生提供了对新知的继续内化提升。学生通过完成学习评价和课后练习,回味、梳理、总结、提炼知识,逐步形成完整的适合自我的知识,从而获得感性经验背后的理性、抽象的数学经验。再充分利用已有的数学经验对新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理解与运用,并不断地充实、调整、更新和重建新的数学活动经验。课后可以通过回顾线上小组学习时的信息、微课,深化学生对已学新知的理解,帮助学生不断积累新的活动经验,并在经验的生长过程中,自主构建数学经验的认知结构。
五、总结
笔者认为,本文从解构传统教学的结构性问题开始,以“翻转课堂”为导向,辩证统一地处理课外学习与课堂学习之间的关系,把新知的建构及内化提升分解为三个部分,增加了知识内化的次数,促成课堂教学的结构性转型,从而让课堂效率与价值得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王竹立,李小玉,林津. 智能手机与“互联网 ”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新思维、新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15(4).
[2]宁毅,查静,陈维凤等.基于移动平台的翻转课堂外语教学模式的建构和实施[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6).
[3]刘桂辉.论“以学定教”的教学意蕴及实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1).
[4]黄建锋.碎片化学习:基于“互联网 ”的学习新样式[J].教育探索,2016(12).
[5]詹霞,常汉杰,陈勤.开放教育微移动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海宁电大为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
【关键词】移动微学教;翻转课堂;实效性
教育改革中,“翻转课堂”是个热点。但怎样“翻转”,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翻转”,却没有定论。考虑到“翻转课堂”出现的各种问题,应从“翻转课堂”的本质入手,创建移动微学教模式作为具体的解决方案。移动微学教主张以课外学习引领课堂需求,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彻底实现课堂的“翻转”。利用“移动微学教”,把学生对新知的第一次和第二次认知建构过程在时空上进行再分配,使得课堂教学结构随之而变,目的是为了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质的飞跃,真正实现“翻转课堂”。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被动式”接受知识,学生的“新知内化”无法实现。而“移动微学教”模式提供了强大的移动“教”“学”功能,随时随地学习新知、讨论交流,教师掌握最新学情,调整课堂教学内容。“移动微学教”为“翻转课堂”提供了多样化的实现途径,肯定其改革趋势,赋予其更加广阔的利用空间。
一、“移动微学教”模式下“翻转课堂”的构成
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的新知从简单建构到内化运用,都只能在课堂上完成,教学时把新知从无到有的探究过程作为重点进行。随着“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逐渐流行,“翻转课堂”,翻转的是学习的过程,包括了时间、地点、形式。“翻转课堂”旨在先学再后教,把课前、课中、课后串联起来。所以,“翻转课堂”应该系统地分为三部分,课前是学生对新知的第一次建构,是对新知的初步认识、了解,发生思维的第一次碰撞;而课堂上是新知的第二次建构,也就是对新知进行运用、体验、巩固、创新,即是大多数人所看到的翻转课堂;第三部分应该是进行课堂“翻转”学习后学生对新知的内化、提升。
二、“移动微学教”促使新知的第一次建构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需要借助信息技术进行“翻转课堂”,是实现“翻转课堂”的重要手段。
(一)整合各种软件
借助一个平台,把微课学习、在线检测、在线学习、课后评价、交流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高度信息化集成的“移动微学教”平台。
(二)双微课运用
“移动微学教”提倡双微课结合,运用双微课相互配合、前呼后应。可反复观看的大微课借助动画具体讲述新知,让学生能直截了当认识、了解新知识。而小微课是把大微课的知识点拆解变成,方便学生对单个知识点的理解。
(三)巧运用交流软件
借助交流软件,让学生通过语音交流,图片展示、视频分享实现线上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实现生生互动,生生互助。更让教师、能及时了解校外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给予帮助与支持,便于教师、学生分析交流,从而实现课前新知的第一次建构。
三、“移动微学教”实现高效的“课堂翻转”
课堂上,尽管重点内容不变,但重点的学习方式与深度就要改变,改为如何运用这个重点解决问题,真正實现“知识为基础,学生为中心”,这是“翻转课堂”的一个质的飞跃。
(一)在线小组合作学习,“翻转课堂”新突破
1.线上合作学习,回顾新知
课堂伊始,学生浏览自己及组员完成前测题目的情况,提出自己的疑问及帮助成员释疑,再根据自己的不足选择合适自己的小微课巩固新知。通过线上小组学习,学生互相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倾听不同的想法,从而丰富自己的智慧。在线上展示,还可以让学生课后慢慢了解各小组学生的学习动态,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对本节课的深化。
2.线上小组展示,打破时空局限
课堂中通过线上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让每一位学生能分享到其他同学的成果,从而得到更多的新的灵感。这样不浪费每一位学生学习成果,也可以浏览其他组的学习想法,达到全班交流的目的。
(二)重难点的再定位,真正实现“翻转课堂”
新的“翻转课堂”理念认为,重点应以本班学生为中心而设定,难点则完全根据学生学情而定。通过课前数据支撑,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对重、难点重新定位,做到实事求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翻转课堂”。
(三)分层练习,借助“翻转课堂”体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是建立和形成一套能够发挥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因此,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创设有趣、有用、可操作、可探索的数学梯度练习,有意识地将教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知识掌握情况联系起来,让每位学生在练习中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四、“移动微学教”引领知识的内化提升
课后的学习延伸也就是学生的第三次知识建构,为学生提供了对新知的继续内化提升。学生通过完成学习评价和课后练习,回味、梳理、总结、提炼知识,逐步形成完整的适合自我的知识,从而获得感性经验背后的理性、抽象的数学经验。再充分利用已有的数学经验对新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理解与运用,并不断地充实、调整、更新和重建新的数学活动经验。课后可以通过回顾线上小组学习时的信息、微课,深化学生对已学新知的理解,帮助学生不断积累新的活动经验,并在经验的生长过程中,自主构建数学经验的认知结构。
五、总结
笔者认为,本文从解构传统教学的结构性问题开始,以“翻转课堂”为导向,辩证统一地处理课外学习与课堂学习之间的关系,把新知的建构及内化提升分解为三个部分,增加了知识内化的次数,促成课堂教学的结构性转型,从而让课堂效率与价值得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王竹立,李小玉,林津. 智能手机与“互联网 ”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新思维、新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15(4).
[2]宁毅,查静,陈维凤等.基于移动平台的翻转课堂外语教学模式的建构和实施[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6).
[3]刘桂辉.论“以学定教”的教学意蕴及实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1).
[4]黄建锋.碎片化学习:基于“互联网 ”的学习新样式[J].教育探索,2016(12).
[5]詹霞,常汉杰,陈勤.开放教育微移动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海宁电大为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