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让课堂更加多姿多彩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huang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的课程视角下,小学数学应该在情境设置中聚焦学生,在自主合作中锻造学生,在探究延伸中拓展学生,打造以生为本的高效数学课堂。教师应该尽最大可能让儿童站在课堂的中央,让孩子们的学习力、自主力、扩展力等思维因子一一登场,以此让课堂多姿多彩,让数学教学更富朝气,更加生机勃勃。
  关键词:情境设置;自主合作;拓展延伸
  好的数学课堂离不开这样一些要素:孩子们沉浸在新颖活泼的情境中学得有滋有味,在自主合作中亲历知识真正发生的过程,在探究延伸的涓涓细流中发现数学的更多神奇和奥秘。这样的课堂必定是以生为本的课堂,高效多元的课堂,创新实践的课堂。打造这样的课堂,应该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经常性工作和基础性工程。
  一、在情境设置中聚焦学生
  泰戈尔曾经说过:“不是槌的打擊,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所谓“载歌载舞”就是创设浓浓的情景化课堂生态,以此最大限度地聚焦学生,以此让学生尽情翱翔在数学的天空中。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综合应用《合理存款》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情境设置尽快聚焦学生的注意力:
  1.师生共同展示自己搜集、调查的有关存款的内容,比如通过网络、电话以及银行咨询等多种渠道收集人民币储蓄、教育储蓄以及国债的利率和相关规定。
  2.多媒体出示最新的银行利率表和有关一些教育储蓄、国债等有关存款情况。
  3.引入新课:同学们,当家中有一笔小钱时,我们该如何存款,如何让存款收益最大化,如何运用储蓄知识帮助父母亲解决一个关系到我们切实利益和未来利益的实际问题呢?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合理存款。
  可以预见,孩子们争相汇报自己收集的存款资料,能够充分地吸引和聚焦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出示的有关最新的存款情况,彰显着课堂向着更加有趣的方向挺进,也彰显着孩子们在适宜的情境中能够学得更加有趣有效,学得有情有义。生活情境也罢,现实模拟也罢,只要有利于锻造孩子们的思维,有利于和谐课堂的构建,教师都可以大胆一试。
  二、在自主合作中锻造学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放权给学生,让他们真正的自主合作有多么的重要。“教师不能成为话语霸权,也不能完全放弃话语权。”说到底,数学课不仅仅是教师理论上的单项灌输,也是孩子们自作合作方面的生生互动;不仅仅是单项交流,也是多项互动。
  仍然以《合理存款》为例,可以设计以下环节:
  1.明确活动题目:如何让一万元人民币六年后实现存款收益最大化?
  2.小组合作,设计方案,如可以设计定期存款方案(整存整取),首先明确定期有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二年、三年、五年几种,分组让学生根据当前的银行利率表,自主单独设计定期存款方案,并且选出最优方案,最后全班交流汇报,确定最优方案。
  3.让孩子们设计其他存款方案,比如教育储蓄存款、购买国债、阶梯存储法、分拆存储法、月月存储法和组合存储法等方法,那到期收益又是怎样的呢?对比计算结果,找出收益最大的方案。
  特别强调的是以上环节都应该更加注重孩子们的自主自悟、个体感悟和多元合作。只要孩子们能设计出有创意的存款方案,都应得到肯定和鼓励。相信在这样的自主合作中,孩子们思维的碰撞、交锋、欣赏和认同会呈现出令人难以忘怀的创新之光,这才是数学学习中更为理想的境界。而这不正是新课改所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吗?
  三、在探究延伸中拓展学生
  有关合理存款的话题真的很多,不仅仅是课堂上有诸多的“延伸点”和“拓展点”,就是在课外也有诸多可以“一展身手”的时机。作为数学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基于教材而超越教材,基于课堂而走出课堂,引领孩子们多一些有意义、有价值、有分量的探究延伸,让孩子们在数学的密林中走得更远,收获得更多。
  比如,《合理存款》进行到最后,可以进行以下拓展:
  1.“争做小小理财师”:张老师有现金12万元,估计在这三年内不使用,请你当小小理财师,帮樊老师设计一下,怎样可以使他的收益最大?
  2.如果你有钱,你想怎样投资,理由是什么?帮家人设计一种存款方式,让家人手中的余钱得到最大的收益。
  对于成长中的小学生而言,培养一定的理财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想想,如果孩子们真的替自己的爸爸妈妈设计了一种合理的高收益的理财计划,全家人该是多么的惊喜,这样的探究活动不仅仅是对“合理存款”这一话题的延伸,同时也是对运用多种策略解决数学问题理念的跨越式提升。这样的探究活动值得一试,并且在试过以后,学生一定会有所不同。
  新的课改理念下,教师应引领孩子们在情景化课堂生态中习得技能,在自主自悟中打开更多有效学习的路径,在探究延伸中扩大学习的边界和版图,以此发现数学的更多真相和奥妙。这样的课堂其实就是以生为本的课堂,正所谓,让儿童站在课堂的中央,让孩子们的学习力、自主力、扩展力等思维因子一一登场,以此让课堂多姿多彩,让数学教学更富朝气,更加生机勃勃。
  参考文献:
  [1]王荣.做水还是做槌[J].教师月刊,2016(8):14.
  [2]梅国良,徐建芳.从话题分析的角度探讨课堂对话的实效性[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6(4):39.
  編辑 赵飞飞
其他文献
选自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的第31课《给予树》,本组课文的主题是:爱的奉献。课文从妈妈“我”的角度来讲述故事的经过,课文主要写了在圣诞节前夕金吉娅把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陌生的小女孩,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善良的品质。  在进行教学时,我抓住“给予”这一中心词,把教材当作例子来教,让学生在“聽说读写”的语文活动中,充分感受这棵“给予树”带来的魅力。  一、解题入课知“给
上个学期,县教育局向我们传达了“两个为主 四个深度”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我们都积极地参与到相关小课题的研究中来。结合上学期末初步的教学尝试,我静下心来仔细地想了想关于二年级语文学科,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式学习”,如何开展“以学为主 以练为主 深度自学 深度讨论 深度交流 深度展示”。  结合教学实情、孩子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结合学校教学计划和前两天集体备课要求,我进行了以下思考:  一、科学合理地分
摘 要:量感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能力,尤其是在生活中的运用,常常比数学上的精准计算更重要,应用也更广泛。而量感的建立也成为计量单位教学中的难点。要让学生攻克这个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思量如何提升学生对计量单位实际意义的感知,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建立量感?应从每一个活动、每一个细节做起。  关键词:量感;面积单位;教学实践  下面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单位”一课为例,说一说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量
摘 要: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一个提升学生学习力很好的策略。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一课教学为例,论述了在课堂教学的导入、探究、应用、反思各环节中适时、适度地渗透化归思想,应用拼组、割补、生活问题数学化、直观化、极限化等各种化归方法化生为熟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将化归思想方法应用于后续的学习与生活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关键词:化归思想;
摘 要:学校文化建设绝不能是凭空而起的海市蜃楼,需要长期的实践、思考与沉淀,是在长年累月的办学历程中悄然融入学校骨髓里的精神元素。我校从教育的本位出发,进行学校文化的特色思考、散点梳理、体系构筑与领域支撑,以期达成“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为人的生命奠基”的教育理想。  关键词:生命教育;学校文化建设;思考  学校文化是指校园物理环境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意蕴和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来并
摘 要:新课改的基本思路就在于转变认识,对于技能与知识的传递给予更多重视。面对新的形势,师生应当紧密结合情感态度、教学方法与课堂过程、价值观等多项目标,在此前提下构建双向性的互动模式。在具体进行教学目标确定时,一要遵照以学定教,要关注学生怎样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二要做到为学设教,关注“全体”,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  关键词:小学语文;以学定教;高效课堂  《搭石》这篇课文具有优美的意境,语
摘 要: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学生受益一生的行为。在阅读中,学生不仅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还可以从中感悟出人生的哲理。当然,仅仅局限于课内的阅读,其作用是微不足道的。要想发挥阅读的巨大作用,必须要由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简略论述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一些指导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
所谓“细读”,即仔细地读,以独特的视角探寻文本中那些关键词语,那些令人怦然心动的细节,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仔细体会言语内在的精细微妙之处,细细品味作品的语言,揣摩细节,抓住结构,感悟文中的情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细读文本有多深,学生就能在课堂上走多远。全面有效地细读文本,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只有高屋建瓴地审视文本,深入浅出地
现代生活社交频繁,准确、流利、精彩的口语表达会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俗话说:“巧舌胜似强兵。”反之,木讷、拖泥带水的口语使人顿生厌烦之感。因此,努力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一份不可忽视的重要职责。那么,如何让学生大胆说话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应该从哪里入手呢?有什么方式方法呢?  一、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  语文课堂教学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特定形式,
摘 要: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的一个学习目标,即由传统、经典的“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改为“四基”(增加“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什么是数学活动经验,以“1000以内数的认识”——“数数”活动为例,阐述在“数数”活动中能为学生积累哪些有价值的经验。  关键词:数学活动;几何模型;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就是学生在经历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