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而教”师生共成长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irdey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学期,县教育局向我们传达了“两个为主 四个深度”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我们都积极地参与到相关小课题的研究中来。结合上学期末初步的教学尝试,我静下心来仔细地想了想关于二年级语文学科,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式学习”,如何开展“以学为主 以练为主 深度自学 深度讨论 深度交流 深度展示”。
  结合教学实情、孩子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结合学校教学计划和前两天集体备课要求,我进行了以下思考:
  一、科学合理地分配小组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小组成员搭配合适,分工合理、科学。首先,我觉得要把全班同学根据每个人学习能力、组织能力的不同,进行强弱搭配,每个组都有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和弱一些的同学,强的帮助弱的,从而使弱者慢慢变强,提高整体成绩。其次,保证每个小组能有适合当组长的,或者具有组长潜力的同学,把他培养成组长。他的组织调控能力要强,学习能力要高,从而在小组学习活动中,发挥组织、协调、管理的作用。然后把其余组员进行编号。我个人认为4人一组比较方便,所以,给他们编上1、2、3、4号。
  二、选择适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
  我觉得,二年级学生因为年龄小,学习能力有限,可能不能把一篇课文所有的知识点在小组内消化吸收,所以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内容应该选择每堂语文课的一部分。并且在设计预习提纲和教学内容、教学流程的时候,有所选择,有所突出,有所突破。这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发挥最大价值。
  那么,小组合作学习些什么?以怎样的顺序进行小组汇报?这些问题必须课前设定好。接下来,便是最重要的事情,二年级的小学生,在预习时,他都能预习什么?他能完成哪些方面的预习?课上交流时,哪些方面是他们能力所能办到的?我们二年级老师们在集体备课时,进行了交流,尽管意见不一,我整理一下,大致如下:预习一篇课文时,学生能完成这几件事:(1)把课文读熟练,读出感情,标出自然段。(2)用有趣的办法认识生字条的会认字。观察田字格的会写字。(3)画一画值得积累的词语。
  有些安排是很有些难度的,比如:给每个生字口头组3个词,最好能有一个四字词,用词语造句,仿写句子等。这些就靠老师们慢慢引导,逐步渗透。当然对孩子学习上心的家长,或许可以根据我们的提纲尽量去完成,却也不能保证孩子学得高兴、家长教得高兴。我们就尽力去肯定、去表扬这些愿意跟随老师进行改革尝试的家长和孩子们。
  不管怎样,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是难易得当,既能保证学生接受得了,又能让他们打开兴趣的大门,尽情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在乐中学,在学中收获更多的快乐。
  三、科学地设计小组学习流程
  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要进行小组合作式学习,我简单总结了这样一条线:充分鼓励,表扬,激发课前预习兴趣,培养预习习惯→课上小组内逐项交流预习成果,有次序地汇报→针对重难点,教师给予点拨→争取更多时间背诵课文,仿写句子→简单的限时检测。
  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取得真正的成效,我觉得一定得紧跟学生的步伐,弯下腰静听花开的声音。
  有时候,当我们不知道该往何处驶舵时,学生反而能成为指引我们方向、帮助我们成长的小老师。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为学而教”就是对这一理念最好的演绎,是教學相长最好的方式。爱学生,就要真真正正地倾听学生的心声。给学生最想要的,他一定能回报你结出最丰硕的果实。
  四、适时跟进有效的评价机制,及时对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肯定和鼓励,必要时也要有奖罚措施
  看似清晰的教学流程,要想组织好,取得预想的效果,并非易事。各个学习小组之间一定得有个对比和区别,互相借鉴,互相学习,扬长避短,从而使小组学习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使小组合作学习永葆热情与活力。每个环节必须有及时有效的评价机制。老师给出的评价,一定要以呵护学生幼小的童心为出发点,关爱学生,鼓励学生,督促学生,尽量注意到每位学生的发展,促使他们越来越爱学习,越来越主动。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他只是一个学习路上的初探者,他不懂不会,不知道如何说、如何做,这都很正常,万万不可轻易地否定他,将他的好奇、向往扼杀在摇篮里。
  我还觉得评价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对小组的评价,另一个是对学生个人的评价。其中,对小组的评价很重要,因为团队具有凝聚能力,小组受到了较高的评价,直接影响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和热情。直接影响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顺利与否、有效与否。
  评价方式可以是语言鼓励,可以是行动奖励,比如优秀组奖励一面小红旗、一朵小红花,也可以采用加、减分的方式等。另外,评价一定要贯穿于预习展示、交流、合作学习的每个环节以及时时激发学生的斗志,確保学习质量。
  目前我就思考了这么多,有疑惑也有收获。这学期,就让我们大胆尝试“以学为主,为学而教”,尽心尽力,携手谱写教学新篇章!
  编辑 温雪莲
其他文献
我班幼儿普遍年龄偏小,跟平行班孩子相比,艺术表现的能力比较弱,部分幼儿在入园前很少甚至不会用蜡笔;很少独立完成作品等;个体差异较大等。如何通过玩色游戏培养幼儿初步感受、表现、创造美,班级老师也进行了思考并尝试以兴趣为抓手,开展丰富新颖的玩色游戲。  一、小专题目标与内容的设定  一线教师可谓真正的“草根型”研究人员。在“玩色课题”开展之初,班级两位教师也是零经验,但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教师根据班情
摘 要:小学生刚刚进入小学对语文学习充满这渴望和憧憬,语文有识字课程,在识字的过程中,当今教师更加关注图文并茂的讲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阶梯式教学,一步步对学生进行引导,从字到词,从词到短语,从短语到句子,让学生的表达更加顺畅,将学生引入语言学习的海洋中。  关键词:说话训练;一年级;识字;课文;教材  一年级的学生在记忆当中已经有了关于字词的概念,但不是十分明确,基本是自己想什么就说什么,
摘 要:群文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新型组织模式之一,主张以单元为核心,将单元内多篇文章进行整合,在一个总目标的指引下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群文阅读突出了语文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对于学生阅读视野的拓宽具有重要意义。以五年级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为例,简要探析了群文阅读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希望能为广大语文教师应用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五年级;语文;群文阅读;苏教版  一、依据课文主题,挖掘群文教
宋朝文学家苏辙曾提出“文者气之所形”的文学主张,认为文章和个人气质、生活阅历密切相关,正所谓“文如其人”,每一個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特有的气质与个性。现代学生应该培养自己独特的个性,学生习作应该是极具个性色彩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习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就要求作文教学要以人为本,让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用笔去书写真情实感,写出属于
摘 要:泥塑课社团以纸粘土为载体,通过实体三维造型的训练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概括的表现力,为今后动漫三维造型设计及场景设计奠定坚实的造型基础,为我校动漫技术的发展提供直观认识与物质基础。泥塑活动是深受儿童喜欢的,它是儿童艺术活动中具有色彩鲜艳、形象逼真、容易操作的特点的体验课程。废旧物的利用是永恒的话题,同时泥塑又是学生比较喜欢的课之一。新型材料纸粘土色彩鲜艳、可塑性强。它和多种废旧物材料能有效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发展中的第一个关键时期,正处于启蒙时期的他们开始思考社会问题,探究人生意义。品德与社会课程对于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课堂开展有效教学呢?将以人教版下册《科技带给我们什么》一课为例展開具体分析。  关键词: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人教版;有效教学  《科技带给我们什么》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中的第一个主题,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同福中路第一小学)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普遍怕写作,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通过真实的情境体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小组间成员的思维碰撞,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树立写作信心,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写作;情境;观察  四年级下学期第一篇习作就是写“景”。每当学生遇到写景的文章就紧锁双眉,主要因为很多时候他们所参观的“景点”都是走马观花,即使是每天都经过的
摘 要:小学阶段基础很重要,如何用方程思想解决问题,使得学生在高年级解题中应用方程的思维,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提出自己的思考,希望抛砖引玉。  关键词:小学数学;方程思想;渗透  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它对于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学习方程的价值在于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代数的方法思考问题,也就是培养
语文学习的本质是人本与文本的碰撞,若能透视文本生命图系和作者构思的契合,并与读者心灵感应,就能触发审美的共鸣,让语文学习在课堂中呈现勃勃生机,彻底改革语文读本在学生眼里的“冷硬面孔”,而变得娇美可爱、活力四射。我认为生态语文应该是充满生机的语文,也应该是彰显生命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运用“留白”,让学生学好语文?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呢?今天我将从导入时留白、重难点处留白、故事结尾时留白三个
选自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的第31课《给予树》,本组课文的主题是:爱的奉献。课文从妈妈“我”的角度来讲述故事的经过,课文主要写了在圣诞节前夕金吉娅把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陌生的小女孩,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善良的品质。  在进行教学时,我抓住“给予”这一中心词,把教材当作例子来教,让学生在“聽说读写”的语文活动中,充分感受这棵“给予树”带来的魅力。  一、解题入课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