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数学活动 建立几何模型 积累活动经验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nny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的一个学习目标,即由传统、经典的“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改为“四基”(增加“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什么是数学活动经验,以“1000以内数的认识”——“数数”活动为例,阐述在“数数”活动中能为学生积累哪些有价值的经验。
  关键词:数学活动;几何模型;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就是学生在经历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的对于数学的体验和认知。为积累真正有教育价值的经验,必须重视具有连续性的数学活动;数学活动的本质是数“单位”的个数。“1000以内数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下面笔者就以“1000以内数的认识”的磨课为例,谈谈如何有效设计数学活动,建立几何模型,积累有价值的活动经验。
  第一次教学
  【教学片段】
  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第一关:“数小棒
  (一)估盒子里的小棒数,复习十个一是十
  师:估一估,小组的学具盒里有多少根小棒?
  生:一捆有一个10根,大约100根……
  师:盒子里有多少根呢?
  (二)数一数、摆一摆盒里的小棒
  师:这里有三个不同颜色的盘子,想一想把数出的小棒怎样摆在盘子里,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是多少根了呢?
  (三)交流,复习十个十是一百
  1.师:能一眼看出各小组的学具盒的小棒吗?用什么方法?
  生:十个十就要捆起来,成为一个百。也就是说,十个十是—— 一百。(出示:十个十是一百。)
  2.师:怎么摆?让我们一眼就看出它是几个百?
  生:一百根捆成一捆。
  (四)数全班的小棒总根数
  1.师:全班有多少根小棒,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生:一百一百地数,数到900,接着一个一个地数数到910,再十个十个地数数到990……
  2.感知1000
  师:我们数出了1000根小棒!比一比,多大一捆啊?
  生:动手体验。
  3.写数、读数
  师:你能写出1000这个数吗?你还能写出比1000少1的数吗?
  【教学思考】
  备课、听课、反思后,我们在第一稿教学实践后聚焦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一、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试教过程中,课堂气氛很沉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老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
  二、选用小棒作为建立计数单位“千”的主要学具,合适吗?有没有更合适的学具
  学具小棒在进行“个、十、百”的建立比较适合,但缺乏立体性,不利于建立计数单位“千”的几何模型。如果把小棒变成1立厘米的小方块,似乎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计数单位“千”。
  结合以上问题,经过老师的反复讨论、构思、修改,我们确定了第二次教学设计。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执教者,不同的教学设计,教学效果却迥然不同。
  第二次教学
  【教学片段】
  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第一关:“数小棒”改为“数小方块”
  (一)师:信封里的小方块有多少个呢?你来猜
  生:28
  生:大约20几个。
  ……
  师:请你数一数并摆一摆,让人一眼看出有多少个?
  生:我把十个一摆成一条,也就是一个十。
  生:2条就是2个十,还剩余5个,所以能一眼看出这是25。
  ……
  (二)四人小组一共有多少小方块呢
  师:每人都有25个小方块,四人一共有多少个呢?
  生:我们把小方块十个十个摆的,摆成一个百。
  小结1:十个十就是一个百。
  (三)10个小组有多少方块
  1.教师带着全班数一数:
  1个百……10个百,10个百是一千。
  师举起搭起的小立方體,说:同学们再来看看1000个小方块有多少?
  小结:这1000个小方块搭成了一个近似正方体啦!
  2.出示计数单位:一、十、百、千。
  体←面←线←点
  千←百←十←个
  第二关:估一估,数一数。
  师:数电影院座位。
  师:你是怎么估的。
  生:可以把大约100个座位圈一圈,大概能画10个圈,大约1000个座位。
  由“体(千)”→“片(百)”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建立几何模型。这个过程分为两个层次。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操作等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在“条(十)”的基础上创造“片(百)”,在“片”的基础上创造“体(千)”的过程,用几何图形“点、线、面、体”作为支撑,帮助学生建立一、十、百、千的几何模型,进一步感受计数单位的作用,为学习体积积累经验。电影院起到问题情境、应用模型、前后呼应的作用,让学生再次体会“体(千)”→“片(百)”估数过程,在活动中积累数学经验。】
  第三关:拨数。
  师:下面我们来玩“拨数游戏”,请同学们在计数器上拨出1000。
  师:(1)拨10个一、10个十、10个百;
  (2)拨909 1;
  (3)拨999;(问:这3个9的意思一样吗?)
  (4)再拨一颗珠是多少?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核心是让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在计数器上拨珠子表示一、十、百,引導学生推导出一千在计数器上的表示方法,不仅使学生对计数单位“千”有了一个更完整的认识,而且使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其他文献
语文学习的本质是人本与文本的碰撞,若能透视文本生命图系和作者构思的契合,并与读者心灵感应,就能触发审美的共鸣,让语文学习在课堂中呈现勃勃生机,彻底改革语文读本在学生眼里的“冷硬面孔”,而变得娇美可爱、活力四射。我认为生态语文应该是充满生机的语文,也应该是彰显生命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运用“留白”,让学生学好语文?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呢?今天我将从导入时留白、重难点处留白、故事结尾时留白三个
选自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的第31课《给予树》,本组课文的主题是:爱的奉献。课文从妈妈“我”的角度来讲述故事的经过,课文主要写了在圣诞节前夕金吉娅把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陌生的小女孩,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善良的品质。  在进行教学时,我抓住“给予”这一中心词,把教材当作例子来教,让学生在“聽说读写”的语文活动中,充分感受这棵“给予树”带来的魅力。  一、解题入课知“给
上个学期,县教育局向我们传达了“两个为主 四个深度”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我们都积极地参与到相关小课题的研究中来。结合上学期末初步的教学尝试,我静下心来仔细地想了想关于二年级语文学科,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式学习”,如何开展“以学为主 以练为主 深度自学 深度讨论 深度交流 深度展示”。  结合教学实情、孩子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结合学校教学计划和前两天集体备课要求,我进行了以下思考:  一、科学合理地分
摘 要:量感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能力,尤其是在生活中的运用,常常比数学上的精准计算更重要,应用也更广泛。而量感的建立也成为计量单位教学中的难点。要让学生攻克这个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思量如何提升学生对计量单位实际意义的感知,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建立量感?应从每一个活动、每一个细节做起。  关键词:量感;面积单位;教学实践  下面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单位”一课为例,说一说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量
摘 要: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一个提升学生学习力很好的策略。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一课教学为例,论述了在课堂教学的导入、探究、应用、反思各环节中适时、适度地渗透化归思想,应用拼组、割补、生活问题数学化、直观化、极限化等各种化归方法化生为熟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将化归思想方法应用于后续的学习与生活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关键词:化归思想;
摘 要:学校文化建设绝不能是凭空而起的海市蜃楼,需要长期的实践、思考与沉淀,是在长年累月的办学历程中悄然融入学校骨髓里的精神元素。我校从教育的本位出发,进行学校文化的特色思考、散点梳理、体系构筑与领域支撑,以期达成“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为人的生命奠基”的教育理想。  关键词:生命教育;学校文化建设;思考  学校文化是指校园物理环境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意蕴和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来并
摘 要:新课改的基本思路就在于转变认识,对于技能与知识的传递给予更多重视。面对新的形势,师生应当紧密结合情感态度、教学方法与课堂过程、价值观等多项目标,在此前提下构建双向性的互动模式。在具体进行教学目标确定时,一要遵照以学定教,要关注学生怎样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二要做到为学设教,关注“全体”,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  关键词:小学语文;以学定教;高效课堂  《搭石》这篇课文具有优美的意境,语
摘 要: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学生受益一生的行为。在阅读中,学生不仅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还可以从中感悟出人生的哲理。当然,仅仅局限于课内的阅读,其作用是微不足道的。要想发挥阅读的巨大作用,必须要由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简略论述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一些指导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
所谓“细读”,即仔细地读,以独特的视角探寻文本中那些关键词语,那些令人怦然心动的细节,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仔细体会言语内在的精细微妙之处,细细品味作品的语言,揣摩细节,抓住结构,感悟文中的情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细读文本有多深,学生就能在课堂上走多远。全面有效地细读文本,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只有高屋建瓴地审视文本,深入浅出地
现代生活社交频繁,准确、流利、精彩的口语表达会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俗话说:“巧舌胜似强兵。”反之,木讷、拖泥带水的口语使人顿生厌烦之感。因此,努力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一份不可忽视的重要职责。那么,如何让学生大胆说话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应该从哪里入手呢?有什么方式方法呢?  一、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  语文课堂教学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特定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