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算教学中的“四化”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初等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ller06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口算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 一年级是打好口算基础的重要时期,它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的计算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口算教学更有效,首先应分析口算错误的原因,其次,针对具体原因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 一年级;口算;能力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数与代数”部分明确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 口算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又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年级是打好口算基础的重要时期,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从一年级开始抓起.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口算教学看似简单,实则难以把握,甚至出现效率低下的状况. 那么,如何追求有效口算教学,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呢?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一点看法.
  小学生口算错误的原因
  分析学生口算差错的原因,很多教师将其归结为“粗心大意”. 其实,学生在口算中出现的错误或效率不高的原因,有些是学生造成的,有些则是我们教师自身的原因.
  1. 学生方面的原因
  (1)心理方面的原因. 有些学生在做口算时,由于存在急于求成的心理,当数目小、算式简单时,易生“轻敌”思想,往往眼高手低,容易出错;而当数目大、计算复杂时,又表现出不耐心,产生厌烦情绪. 口算时,一些学生常常不能全面、精细地看题,更不能正确合理地选择口算方法,进而养成题目未看清就匆匆动笔、做完不检查等不良习惯. 学生口算时,往往只感知数据和符号,而较少考虑其本身的意义,因而容易对相似、相近的数据或符号产生感知失真,从而造成差错. 如一些学生常把“-”看作“ ”,把“6”当成“9”,把“24”当成“42”等.
  (2)生理方面的原因. 在农村,原来是7周岁入学,后来改为了6岁半入学,现在的入学年龄则是6周岁,这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有些早了,一年级的学生太小,还不能正确认识口算的重要性. 由于学生本身对口算缺乏兴趣,加上机械重复的训练更嫌烦,便不假思索地信口乱说. 并且,此时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完全养成,计算时边做边玩,不能集中思想进行口算;书写时不规范、字写得很马虎,算后又不安心检查,这都是造成错误的原因. 由于上课注意力很难集中,一节课下来只保证20分钟就不错了,这就导致练习时学生不积极,效果不佳.
  2. 教师教学方面的原因
  当前,由于受“算法多样化”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五重五轻”的现象:一是重算法,轻算理,忽视方法渗透;二是重结果,轻过程,忽视过程指导;三是重引导,轻体验,忽视体验生成;四是重多样,轻优化,忽视正确定位;五是重数量,轻质量,忽视习惯培养. 再次,在口算练习和比赛时,由于有时间规定,有的学生便不管答案正确与否,只图快,此时,假如教师再不加以及时引导,学生的口算能力势必得不到提高. 另外,练习的形式单调,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且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缺乏教师的个别指导,这也是口算错误的原因之一.
  提高学生口算能力的策略
  1. 操作演示直观化,弄清口算算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双手多做精细灵巧的动作时,就能把脑中一些区域的智力激发出来.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要形式,而数学知识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而需要借助直观操作,让手脑并用起来. 如教学“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在计算25 3时,可安排学生用小棒摆一摆. 当学生得出28时,问“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感知5 3=8,也就是将5根小棒和3根小棒合起来,即5个一加3个一等于8个一,再加20就是28,从而总结得出:两位数加一位数就是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加十位上的数,同理,减法也是如此. 而在后面的“25 30”时,可通过拨计数器让学生明白,3应拨在十位,进而得出计算方法,几个十加几个十,再加个位上的数. 教师可通过以上操作及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明白算理. 只有弄清了算理,才能有效地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
  2. 思维训练过程化,加强算理教学
  要突出口算的算理教学,关键要让学生真正经历口算算理探究的过程. 只有经常运用算理来进行口算,学生的思维才会得到有效锻炼,心智活动才会得到良好发展. 如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30 20=50说起来很简单,学生也发现了计算的“窍门”:只要想3 2=5,然后再在5后面加一个0就行了,但有些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加上这个0. 我们可作如下处理:当学生说出这个“窍门”后再追问:“这样的算法到底可以吗?谁能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如果一时回答不上来,可组织讨论,再让学生反馈:因为30是3个十,20是2个十,加起来就是5个十,即50. 同时,教师再用教具演示,并与3 2=5进行比较. 师生共同探究,学生逐渐深入理解算理.
  教学时,教师要对学生刨根问底,给学生出难解之题,让学生通过“茫然—沉思—尝试解释—豁然开朗”的探究过程,理解算理. 经历这个思维过程且体验了口算方法的生成过程的学生,必定能够熟练地做这类口算题. 尤为重要的是,经历了这个过程,学生的思维会被全面激活,数学严密的逻辑性能得以体验,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能得到培养,他们会得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全面收获.
  3. 口算方法要优化,把握算法多样化的“度”
  因为快速、正确是口算的要求,所以合理、简捷的口算方法是达到目的的唯一途径. 对于任何一道口算题来讲,必定存在优劣之分的多种方法. 口算时,如果采用“劣”的方法,会耗时多、正确率低,而采用“优”的方法,则简捷、省时,还能保证正确率. 如教学“9加几”时,教师可注重用“凑十法”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并用“大数吃小数,大数吃够10个就饱了的方法”,效果特别好!如此一来,在后面的8加几和7加几的教学中,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用此方法来口算,且效果特别好!   或许有人会说,口算不就是要学生经历复杂的心智活动才能显现出它的意义吗?事实并非如此,凡事都要有一定的“度”. 方法太过复杂,不仅不能保证较快的速度,不利于得出正确的结果,而且会违背口算的本意,那还如何谈意义?所以,在口算教学中,过分地追求方法的多样化,往往会得出一些只适合于个别优秀学生的、不带有普遍性的方法,错失了优化基本算法与熟练掌握运算技能的时机,口算教学的目的就不能达成. 因此,我觉得,在口算教学中,一些常见的、基本的算法出来以后,教师所做的工作不应是盲目地追求算法多样化,而应及时地引导学生去理解算理、对比分析、优化算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算法,形成基本的运算技能.
  4. 训练形式多样化,提高口算的兴趣
  口算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它不同于解决问题,没有生动的情节,比较枯燥单一,因而很难吸引一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 如果单做一些重复、机械的训练,会使学生产生乏味感,激发不起训练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口算练习时,形式多样的练习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中,我注意采用多种形式来进行口算练习. 当前口算教学中大量采用视算的形式,很容易造成学生采用“笔算化”的口算方法. 这样一来,实际上就已经背离了“口算即心算”的本意. 所以,如果长期以视算方式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可能有些不妥,我们可以尝试以听算为主、视算为辅的训练形式. 题目的呈现可采用教师说算式的方式,学生答题可采用口答和笔答的形式,使得学生做口算时的学习环境尽量贴近口算的本真面貌. 例如,组织视算听算开火车(开火车可以随时向各个方向开),师生对口令、分组接力夺红旗,一分钟口算大王,最佳搭档(如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两步口算,同桌两人一人算一步结果),抢答案,小组接力口算等口算竞赛,以增强练习的趣味性. 但是练习一定要坚持,让练习成为一种习惯. 教学中,我在每节课开始就来个“口算热身”,师说10道口算题,生直接将结果写在本子上,做完后让学生来对出“密码”即得数,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全面参与,而且积极性很高.
  总之,一直以来被人所忽视的口算教学,实际上却有着很多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的地方,我们教师要对此引起充分重视,追求有效的口算教学,让新课程下的口算教学走出低谷,真正提高学生的口算水平,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摘 要] 摸索建构主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到底可以发挥多大的用途,我们应该允许以这一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至少我们应该允许对这一理论感兴趣的老师,以此指导自身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  [关键词] 小学数学;建构主义;思考  课程改革现已经进入第十三个年头,十多年来关于课程改革的评价,出现了人们熟知的课程改革领衔者钟启泉教授,与凯洛夫学的倡导者王策三教授之争,教育内部人士一般称为“南钟北王”之争
ICON?数字雷达将高级驾驶辅助技术提升到新的高度,它增强了车辆“观察”周围环境、探测潜在危險的能力,有助于提高驾驶安全性。无论是从黑暗隧道中失速停下的车辆,还是150米以外的行人,这款雷达都能清晰探测。与目前的模拟雷达相比,ICON数字雷达极大地提升了性能,它能够持续对周围的环境进行4D扫描,从而获得比模拟雷达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好的对比度。无论物体尺寸大小、静态或动态,ICON雷达都可以在短距离和
全球最轻(40克)的熊猫宝宝▽  2008年9月1日晚21时50分,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晶晶”的创作原型“康康”顺利产下了一仔,体重为153克。次日凌晨零点40分,“康康”又产下一仔,体重仅40克,这也是目前全球圈养大熊猫人工繁殖史上初生体重最轻的大熊猫幼仔。    风味各异(125种)的冰激凌  日本横滨在今年8月举行的第130届冰激凌节上,用尽浑身解数展现了各种口味的冰激凌:鳗鱼味、生
[摘 要] 在近年的中考试题中,出现了和平面镶嵌有关的问题,本文主要探究了一种正多边形的镶嵌问题以及两种正多边形组合的镶嵌问题.  [关键词] 正多边形;镶嵌  探索一种正多边形的镶嵌问题  能够镶嵌的条件之一是,拼接点处的几个角的和为360°,用单一正多边形进行镶嵌时,应满足360°是该正多边形每一个内角的整数倍,因此,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六边形均能镶嵌平面.  例1 下列正多边形中,不能铺满
[摘 要]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课堂开始,通过设疑猜疑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学过程中,简单举例,由学生自己模仿实例,探索规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发挥. 核心知识的揭示,经历了“知错—纠错—树立正确观念”这一过程.  [关键词] 发现;线索;参与;助力;纠错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1. 学生从已有经验出
谈祥柏教授、科普作家、数学家,1930年5月出生于上海。1990年被表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科普作协成立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1996年4月荣获上海市第一届“大众科学家”称号,同年5月其著作《奇妙的幻方》被评为全国第三届科普作品一等奖。    几千年来,古今中外的学者们将自然界的千姿百态整理加工,使之形成一种理性美——数学美。对称、比例、简洁、深广、厚重、协调、统一、精确、循环、往复、回
[摘 要]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每个阶段所学内容,有层次、灵活地设计课堂内容,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愿意学、乐于学,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激发学生浓烈的学习兴趣. 本文针对初中数学教学模式进行探析.  [关键词] 数学;教学策略;新颖提问;探究;规律;自主  初中数学教学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在不断地创新教学理念. 作为初中所有科目
[摘 要] 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表现,在当代学习背景下,缺乏的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预习习惯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培养,预习的形式如何,预习后课堂按怎样的教学模式进行建构,这都是笔者在本文中想要论述的问题,也希望通过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 预习;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2021年7月29日,地平线在上海国际汽车城举办高性能大算力整车智能计算平台战略发布会,发布了一系列突破性技术产品与解决方案:面向全场景整车智能的中央计算芯片征程5、以征程5为基础的高性能大算力整车智能计算平台、开源安全实时操作系统TogetherOS、集成全场景自动驾驶和车内外联动体验于一体的HorizonMatrixSuperDrive整车智能解决方案。  其中,面向全场景整车智能的中央计算芯
[摘 要] 本文从对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中教师指导行为的理性审视,提出了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中教师主导作用新的意义内涵和智慧引领策略. 认为,实施新课程,不是简单的教师引领作用的旁落,而应是更高要求的加强,教师应有的价值引领权杖不能丢,应理所当然地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智慧引领;理性审视;重新定位;策略探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以探究为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