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文本教学对话的学理诉求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l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施近十年,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新提出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也渐入人心。在名特优教师示范课、观摩课、展示课和一线教师参评的优质课、公开课上,教师们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式等确乎“改版”不少。但是,在当下应试教育的裹挟下,绝大多数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涛声依旧”,依然吟唱着昨日的歌谣。下面,笔者结合在一线调研中小说教学三则案例谈点粗浅认识。
   一、教学文本对话不应追求结论统一
   一位从教20多年的教师执教日本作家星新一小说《喂——出来》。课堂上他带领学生概括、分析情节内容,联系现实生活理解破坏环境“无底洞”之后,课堂小结时PPT投出文字,学生齐读:“环境保护,从我做起!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执教者严格遵照编者意图,积极落实主题单元教学目标“环境保护”,把课文解读为环境教育的典型案例,通过情节分析,揭示小说主题——“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把感知课文蕴涵的丰富情感和道德观念作为文本教学的主要目的;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追求生成统一的结论,并把它当成文本教学对话的终极意义。课堂上,教师主要是根据教参提示,预先归纳主题思想,确定感情基调,学生阅读体验紧跟教师的节拍,即使有些学生能在阅读中“旁逸斜出”,闪现自己的独特感受,也会在教师预设的“归纳”中被撕碎和抛弃。
   这种追求结论统一的阅读教学观主要表现为两种。一种是“教材本体论”,认为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对文本进行解剖式阐释。文本的地位至高无上,无可挑战;读者处在从属的、被动的位置,作为模仿者、练习者和体悟者而存在。文本对话所能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与言语作品达成共鸣,一旦达成了共鸣,阅读过程便告终止。一种是“作者中心论”,过分强调读者与作家、作品情感的对应性,教师在心目中预设了作家、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总是试图让学生直接走向作者,以获取其写作意图为文本教学的归宿,以致失去了读者多元解读的可能性与合理性。黄厚江老师总结过:“我们以为,语文教学的诸多问题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结论教学’,也就是学习过程的缺失,这是语文教学低效率的主要原因。”“所谓结论教学,其教学目的就在于让学生接受一个结论,是把学生获得已有的结论作为教学的任务,其教学过程或是直接将现成的结论传递给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被动接受现成的结论,或者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为了推导、印证一个既定的结论。”[1]
   文本对话,特别是文学文本,强调的是读者要以主体姿态切入文本,以独立自主的主体身份与作品构成“主体间性”的对话关系,对话的意义不在于教学文本,而在于读者自我。对话文本是读者参与文本意义的生成与理解的过程,是一个从寻求文本理解到建构自己理解的过程,从作者的言语作品里找到读者自己的解释和表达,生发阅读的理解和理解的阅读,融解文本之“你”和读者之“我”。佐藤学在《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中指出:“学习活动是建构客观世界意义的活动,是探索和塑造自我的活动,是编织自己同他人关系的活动。”教師要从阐释文本为主转移到以构建学生的心理结构为主的轨道上来,让言语主体在“我——你”文本对话中成为发现者、探索者,建构富有智慧的言语世界;让文本的意义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驻足,最终内化并生长为学生个性化人生经验的组成部分。
   我们反对小说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理解小说的主题,反对告诉学生一个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在小说阅读中丰富他们对生活、对世界的感知和认识;反对抽象概括小说主题,而是借助主题的理解引领学生好好读小说,把小说的理解主题变成阅读小说的过程,在小说阅读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黄厚江老师执教的《孔乙己》设计独特:(1)合作想象孔乙己死去的场景: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间?手里会拿着什么?心里会想什么?(2)给孔乙己写碑文。(3)讨论:哪些因素造成孔乙己的悲剧命运?作者有没有责任?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好好读小说,学习读小说。[2]小说往往借助具体的人物形象,来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及自然万物的认识、思考和感悟,这些体现在个性结构化言语形式中。对话小说文本,就要破译特定的言语形式,感受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内涵,而后再通过凝聚作家思想、情感及文化内涵的形象来感受语言的感染力、震撼力,提升鉴赏者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因此,学生学习的意义绝不在于掌握一个结论和答案。正如特级教师张克中所说:“文学不是结论,文学是我们借助镜像走向审美和生命观照的过程。”[3]
   二、紧扣文本体式依体展开教学对话
   小说《台阶》作者以第一人称方式叙述,语气像散文一样自然、亲和;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作者刻画的“父亲”形象,贴近生活,朴实无华;没有刻意营造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情节发展节奏舒缓;有许多诗情画意的农家场景描写,叙述语言如散文一样具有隽永的抒情意味。因此,《台阶》看上去很像一篇写人叙事的散文。小说与散文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写人记事的散文,以写实为主,重在抒情;而小说中的形象、情节、环境是对现实生活进行加工提炼的基础上虚构的,小说作者通过虚构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表达对社会生活、人生世相的洞察和思考。散文作者可以直接表情达意,主动彰显主题;而小说作者一般将主题隐藏在人物的性格命运之中或人物关系背后,小说主题需要读者去揣摩感悟。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建议:教师应当从小说文体特点出发,引导学生以分析情节、欣赏人物、感悟主题为重点进行教学设计;编者把教学重点定为以下三点:1.引导学生结合小说的文体特征,从情节入手,深入细节,欣赏人物形象;2.引导学生在欣赏人物形象的同时,体会“台阶”的含义,把握小说的主题;3.引导学生自读,并抓住细节适当做些批注。
   一位工作了10年的教师教学《台阶》。课前,多媒体播放着刘和刚演唱的歌曲《父亲》。上课检查学生预习后,引导学生感知小说内容,理解细节描写;品味细节,读懂父亲;把握感情,读懂作者。学生观看MTV视频《一生都要坚强的父亲》;教师布置作业:借鉴小说中细节描写刻画自己的父亲。这里,执教者把小说《台阶》教成散文了。教师没有领会《教师教学用书》编者意图,也缺乏必要的教学文体意识,把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者讴歌父亲吃苦耐劳、赞美父亲坚强的品格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然而,小说主题并不是为了赞美父亲,借助父亲建造“台阶”引发读者对人生使命的各种思考才是小说主题核心。王荣生教授说,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阅读是对某一种特定体式、特定文本的理解、解释、体验、感受,文本解读要“以文本体式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按照散文的方式阅读散文,按照小说的方式去阅读小说,按照戏剧的方式去欣赏戏剧等等。只有从文体着眼,才能准确、深刻地解读文本细节,领悟文本言语的丰富内涵。[4]    在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存有一种课堂教学的倦怠,教材多年不变,解读似曾相识,究其原因是关注文本多,训练思维少,忽略了不同文体之间的文本教学,没有建立起文体思维的阅读意识。所以,文本教学要“因体而教”。教师首先要有文类属性意识,比如,文学类文章以虚构为主要特征,以描述为主要叙述方式,以不同的体裁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文章,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类文章教学多用揣摩、品味、咀嚼、想象、联想、体验、感悟、欣赏、涵咏等教学行为;实用类文章教学,多用理解、筛选、排列、分类、分解、分析、归纳、组合、整合、概括等教学行为。
   要关注文体特征,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解读方式和阅读方法,教学时要关注文本体式特点,根据体式确定教学的着力点,教出不同文体的个性是教师文体意识在阅读教学中的价值体现。王荣生教授认为:“阅读散文,不仅仅是为了知道作者所写的人、事、景、物,而是通过这些人,触摸作者的心眼、心肠、心境、心灵、心怀,触摸作者的情思,体认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情。”[5]散文教学要引导学生重点关注“作者个性化的言语表达、语句章法”“作者所见所闻及个人化的言说对象”。而小说是叙事性的文学样式,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形象而深刻地揭示社会生活。小说是一种虚构的人生,我们要进入语言文字当中去体验这种人生,丰富自我对生活、对世界的感知和认识。黄厚江老师认为:“从小说文体和文本的角度来看,小说教学首先就是读小说,即引导学生通过读虚构的故事认识丰富复杂的生活世界;从语文课程的角度看,小说教学就是引导学生会读小说,先读懂虚构的故事,然后要会通过读虚构的故事读故事背后豐富复杂的生活世界。”由阅读小说故事进入小说世界进而认识生活世界的过程,将理解小说文本变为学生会解读小说,进而追求在小说阅读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文本教学对话要基于合适的文本解读,依据文本的体式特点设计教学。王荣生教授说过,“阅读,是对某种特殊体式的具体文本的阅读”。[6]钱理群先生也说:“必须根据文章的体式采取不同的教学设计,要读懂并讲清一篇文章,关键在要弄清其文体。”比如,肖培东老师教学《孔乙己》以“人物”为切入点,走进情节内容,探讨小说主题,课堂结构简练:①你们最“记得”孔乙己的什么?(内容感知)②小说中的其他人最能“记住”孔乙己的又是什么?(重点研讨)③这些人真的是“记住”孔乙己了吗?(主题探究)阅读是对某一特定文本进行解码和解释的具体而自愿的行为,因此,教学中要教会学生运用适合文体特征的思维去阅读学习。沿着文体阅读路径,帮助学生增强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发展学生文体思维,提升文体阅读能力,有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三、让语文学习在教学对话中真正发生
   一位入职3年的教师执教《最后一课》,教学流程如下:1.自主先学:主要是学生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2.合作助学:理清小说结构,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概括小说内容,分析小弗朗士上课前后的心情、态度变化和分析他在小说中起到的作用。3.拓展导学:做3道练习,7个词语的注音和4个词语的解释,回答小弗朗士心理变化历程。4.检测促学:学生做3道练习题,字音、错别字、有关本课的小说三要素知识选择题。5.反思悟学:学生课堂小结自己的收获。这位教师执行该校五部教学法——自主先学、合作助学、拓展导学、检测促学、反思悟学。类似的课堂教学模式还有:学生自学——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之间讨论——学生交流经验——学生答题检测,全过程让学生学;课堂教学十字诀:“自学、互学、问学、教学、悟学”,等等。从环节命名来看,貌似落实“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突显学生学习主体,这样做学习效果,特别是考试成绩一定会有所提升。但是,语文学科特点如何体现?教师主导地位怎样落实?学生语文学习是否能真正发生?
   教师首先要有教学一体化的思想。王策三教授指出:“教学永远是教和学统一的活动。”[7]刘国正先生也说过:“就课堂教学来说,教学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我教你学,不是我启你发,而是教与学双方做到和谐的交流。”洋思中学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它既重视学生的学习,努力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习过程,改变学习方式;也重视教师的教,教师是以学定教,在研究学生怎么学、学什么的基础上,研究教师怎么教、教什么,教学相长,相得益彰。徐州地区实施“学讲计划”的课堂教学六环节:自主先学、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质疑拓展、检测反馈和小结反思;课堂教学八字方针:“预学先行,先学后教。”从中可以看出,突出“学”的同时,教与学不能二元对立起来。
   要让语文学习真正发生,教师必须有效预设问题。问题是思维发展的原点,设计问题要立足文本特点和教学重难点,与教学目标一致;要适合学情,始终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特别注重设计问题有逻辑性和层次性,关注学生现场学习力。课堂教学的思维流量适当,学生课堂上保持着紧张和兴奋的情绪,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投入,课堂效率就会提高。布鲁姆目标分类,识记、理解、运用是低阶思维,分析、评价、创造是高阶思维。教学中要重视高阶思维的培养,当学生经历高阶思维的高峰体验,充分体会自主发现,就会享受阅读增值的乐趣。教师要给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究的空间,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提升思维能力。课例《最后一课》中合作助学、拓展导学、检测促学等环节设计的问题顺序零乱,缺少思维含量。拓展和检测环节设计的问题都是识记层级的,内容提问如,“小弗朗士心理变化历程是怎样的?”“从中可以看出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等多属于“理解”的低阶思维问题,答案在文中可以直接找到。学习要真正发生,学生课上既要情绪饱满,怦然心动,更要让学生经历思维过程,经历从迷茫到清晰的过程,学生思维才可能真正得到发育,智力才能得到生长。
其他文献
黄湘:昨天,小泉首相再度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再一次严重伤害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受害国人民的感情。但日本国内却有一部分人认为,靖国问题是一个文化问题,参拜靖国神社是日本人对本国传统的尊重。例如,2004年10月3日,当时的日本外相町村信孝在朝日电视台的谈话节目中说:“在日本,无论一个人活着的时候做过什么,死了之后是一样的。在中国,恶人死了以后,到那个世界去还是恶人。持有不同生死观的人
解读文本,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前提。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我们教者既要有深厚的知识背景,又要有微观分析的能力。其次还需要教师实现从个体化的阅读向教学视角解读的转化。再者,我们在文本解读时更需要关注教学设计,只有这样,才能让阅读教学的内容在课堂上得到现实而充分的呈现,从而发挥文本解读真正的教学价值。本文旨在文本解读策略研究的基础上,以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名篇进行实例举隅,探求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实施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融为一体,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它也与课程标准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紧密相连,旨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笔者以舒婷的《致橡树》为例,以调动学生学习现代诗歌要抓住学生的心、多种形式朗读品味现代诗歌的
《鸟啼》是英国作家劳伦斯写于1919年的一篇散文,《教学参考书》上对这篇文章写作背景的解释是,不久前英国经历了极为寒冷的冬天,当时有大量鸟儿死去,冬去春来鸟儿生命的复苏成了作家写作的直接动因。也有人把刚刚经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联系起来,因为劳伦斯是反战的,战争所造成的破坏与创伤让他铭记深刻,于是他借自然界的一种生死轮回现象来抒发对生命的思考,这诚然也是一种合乎逻辑的诠释。  如果把《鸟啼》与作者的其
赵谦翔,吉林省吉林市人,清华大学附中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称号及香港柏宁顿教育基金会孺子牛金球(荣誉)奖。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首都师范大学兼职教育硕士导师,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吉林省教育学院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客座教授。1996年至1999年,于吉林毓文中学成功实施了“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的“九五”
人教部编七(上)第四单元的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彰显着理想的光辉和人格力量。《植樹的牧羊人》便是其中一曲洗濯心灵的梵音。她是虚构的“旋律”,却被誉为童话版的《圣经》。   无论是文本的原生价值,还是文本内在的生长逻辑,亦或是文本的教学价值,这篇小说都有很多值得咀嚼的地方。无处不在的对比手法,特点鲜明的环境描写,震撼人心的人物形象,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丰富多元的主题探究,饶有意蕴的比
【教学目标】  1.以“酒”为线,感知其情,通过知人论世、体会声韵之美、把握意象意境等方式,理解李清照三首词的不同情感,感知其人生轨迹与人生境态。(重点)  2.学习诗词表情达意的艺术手法,掌握抓情感关键词、抓意象意境、抓事件典故、抓修辞手法、抓节奏韵律等读懂诗歌的技巧方法。(难点)  3.体会不同时期李清照词的不同风格,感知其因时代和命运而脉动的生命。(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古
小说是最接近人生的一种文体,也是学生平时阅读中接触较多的一种文体。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小说教学所占比重也是较大的。提到小说教学,大家第一反应多数是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即扣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概括故事情节,抓住人物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突出”主题……小说教学总是这么一套路子,翻来覆去,千篇一律,没有变化,完全套路化、模式化。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没有多少收获,自
首先从大家都熟悉的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谈起,“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诗只有二十字,但内容极丰富,意境优美,情节曲折,情感丰富。   先看意境。诗中没有直接描写意境的诗句,但善于联想和想象的读者,却能在脑海中浮现一组优美而空灵的两面:山中,近处,青松郁郁,“我”与一个童子在交谈,似可看见童子头束总角,身穿短青布衫,手执扫把。远处,深山缈远,白云悠悠,颇显神秘。   再看
《百合花》是作家茹志鹃于1958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在文学界,《百合花》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茅盾先生曾在《百合花》发表之初有言:“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当中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1]  1981年《百合花》第一次回归高中教材,该文前承鲁迅先生的《药》,后启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材地位可见一斑。四川师大的汤道榕教授曾为此撰文:“《百合花》被重新选入今年秋季的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