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语文及其他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__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谦翔,吉林省吉林市人,清华大学附中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称号及香港柏宁顿教育基金会孺子牛金球(荣誉)奖。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首都师范大学兼职教育硕士导师,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吉林省教育学院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客座教授。1996年至1999年,于吉林毓文中学成功实施了“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的“九五”国家重点课题实验,荣获吉林省基础教育成果特等奖,其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受到专家盛赞,并为众多国家级报刊报道,在全国中语界产生广泛影响。发表文章百余篇,出版专著多部,尤以《赵谦翔与绿色语文》和《赵谦翔绿化语文》最能代表其“绿色语文教育”理念。
  一
  蒋文学(以下简稱蒋):赵老师,您好!您是绿色语文教学流派的创立者。您能简单介绍一下自己从事语文教育研究的历程吗?
  赵谦翔(以下简称赵):我从1980年9月起在吉林省永吉县第五中学开始教语文。当时我还是一个只读过两年高中,连函授大学文凭都没拿到的教师。当时的我只知道与学生一起,埋头题海,摸爬滚打,既没有足够的知识,又没有科学的理念,只有一个目标——提高升学率;只有一个方法——题海战术。这就是我觉醒后为之命名的“灰色语文”。
  1988年9月我调回故乡吉林市,在久负盛名的省级重点校吉林毓文中学工作。在这里我有幸遇到崔中林和陈志岩两位求真务实、锐意改革的好校长。在他们的鼎力支持下,我踏上了教学改革的征程,我的语文教学也由“灰”变“绿”,在创新的路上越走越顺,越走越远。
  1993年至1996年,我成功实施了“扩展式语文教学改革”的省级课题实验。1996年至1999年,我的名为“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国家“九五”重点课题实验,顺利通过了国家级验收,于是“绿色语文”的理念和成果,便被北京的《中学语文教学》杂志连续两期隆重推向全国。2000年至2008年,我在清华大学附中继续总结、完善“绿色语文”的理念和实践,陆续出版了《绿色语文案例集锦》《绿色作文实例实说》《赵谦翔与绿色语文》《赵谦翔绿化语文》与《赵谦翔讲语文》等专著。
  行者常至,为者常成。改革的初衷只是为了摆脱“灰色语文”的枷锁,做着做着,不经意间竟也积累了一点独到的经验,成就了一些鲜活的业绩,于是便被别人称为“绿色语文”的创始人。
  蒋:绿色语文,聚焦课堂,开拓创新,请您概括地介绍一下它的基本特征。
  赵:我的语文教学改革的矛头,始终指向“唯考是从、唯分是图、唯升学马首是瞻、唯题海战术是求”的应试教育的弊端。这种“四唯”教育把什么“唯”掉了?做人!而古今中外一切教育的本质,就是使人成为人。前一个“人”,是自然人;后一个“人”,是文明人。然而自然人不能自发地成为文明人,于是人类就创造了教育。但可悲而又可怕的是,应试教育恰恰把“作人”这个灵魂阉割了。于是,教改伊始,我便明诏大号:把语文从灰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还原语文教学本来的绿色。
  “绿色”本来是个环保概念,其基本要素,一是纯天然的,二是可持续发展的。作为绿色语文的“纯天然”,则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为绿色语文的“可持续发展”,则指不仅“为升学”学语文,更要“为人生”学语文。一言以蔽之,教语文与教作人水乳交融,就是绿色语文的灵魂。
  蒋:绿色语文怎样体现靓丽的“绿色”和醇厚的韵味?您在绿色语文方面有很多经典的课例,请您介绍一两个好吗?比如诗歌或文言文教学。
  赵:首先我以《琵琶行》的教学实例,解说一下绿色诗歌教学。“灰色语文”的教法是“唯考是从”,逐句讲解描写琵琶曲的重点段;因为它是考纲要求必须背诵的,其中还包含了许多作为考点的修辞手法。本来,这样教也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这种断章取义的教法把《琵琶行》的结构美和主旨美销蚀掉,使其成为了美丽的碎片,而不再是一首完整、精美的诗。我的教学设计则增加了两个环节:
  其一,概括琵琶曲、琵琶女、白居易三者关系(写琵琶曲之跌宕,寓琵琶女之盛衰,述白居易之沧桑),还原了《琵琶行》的结构美与主旨美。
  其二,我把网上一段恶搞的诗评作为靶子,让学生创作微文。精诚、精炼、精彩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网评白居易》说:“白居易就是一流氓,从《琵琶行》到《长恨歌》,写的不是娼妓便是不守妇道的杨玉环。尤其《琵琶行》好像是他亲身经历的,看那句“移船相近邀相见”,就是几个流氓喝多了在调戏良家妇女;人家躲,还要把船开过去找。还有那“千呼万唤始出来”,明明是人家不愿意出来,却喊了很多次,逼着人家出来。流氓啊,流氓!”
  让学生鉴赏《琵琶行》后创作微文,就是要他们把课堂中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的审美活动中,从而自觉地抵制恶俗,张扬高雅。在讲评学生微文后,我便用我的诗评作总结:
  您把白居易污蔑成“流氓”,纯粹是因为您自己戴着一副流氓眼镜来看白居易。白居易并未关注琵琶女的花容月貌,而您透过眼镜却看到琵琶女皓齿蛾眉;白居易倾情描写琵琶曲的美妙绝伦,而您透过眼镜却看到琵琶女妩媚风骚;白居易明明借琵琶女之沦落抒发迁谪之悲,而您透过眼镜却看到诗人拈花惹草;白居易只不过为君“翻作琵琶行”,而您透过眼镜却看到诗人“调戏良家妇女”。纵观浔阳江头的知音奇遇,白居易始于听曲,终于写诗,完全以审美心态聆听琴曲,感慨人生。其间不但无关爱情,更无关色情,有的只是两位沦落天涯同命相怜者的纯真友情。而您竟以“流氓”加“文盲”之心,度“君子”兼“诗人”之腹!倘若卖艺不卖身的琵琶女借“诗”还魂,定会以侮辱人格罪把您告上法庭,并依法索赔一千二百万元精神损失费。让您贼喊捉贼,自招其辱!倘若白居易在天之灵有知,定会为我泱泱诗国千载之后竟有如此糟蹋诗歌、污蔑诗人者,再度泪湿青衫!你这“诗国”的不肖子孙,当自省矣!
  海德格尔说:“人类的本质,就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然而灰色的诗歌教学,架空赏析,鹦鹉学舌;陷入题海,应付考试。长此以往,势必榨干了人生的“诗意”,只剩下功利的“实益”,导致了文学的“失忆”。而只有绿色的诗歌教学,才能含英咀华,品味五趣(音趣,情趣,理趣,文趣,生趣);潜移默化,诗化人生。   下面我再谈谈“绿色文言”与“灰色文言”的区别,然后以《五柳先生传》的教学课例具体说明。
  灰色文言教学,教师主讲:一言堂,说一不二;满堂灌,绝无启发。教师成教主,俨然真理化身;学子变书橱,唯有消极接受。
  绿色文言教学,学生自学:熟读篇章,练口之际语感自得;精思文意,砺心之时悟性自成。教师疑难处点拨,学子深思后顿悟,遂使灵性飞动,个性张扬。
  灰色文言教学,死记硬背:背原文,背译文,背注释,背答案,不求甚解,不懂变通,索然无味,苦不堪言。
  绿色文言教学,熟读精思:每学一篇,必先习其句读,然后反复诵读,不厌其繁,琅琅上口,言若己出。嗣后始会其主旨,明其匠心,书其感悟。
  灰色文言教学,應付考试:唯考是从,不知试题外尚有高天广地;唯分是图,不知名次外更多真才实学。学得只言片语,权作谋取升学的敲门砖。
  绿色文言教学,涵养人生:学文言,不止为应试,亦为学文化;学章法,不止为作文,亦为学做人。德才并进,文质兼修,实为完善人生的健身器。
  总之,灰色文言教学,急功近利,舍本逐末,高分低能,车到山前必“无”路;绿色文言教学,长功远利,务本求源,品学兼优,沧海横流显风流。
  我教《五柳先生传》,第一个绿色靓点在于:我把背诵拿到课堂上来做,而不是留为作业回家去做。课堂上,通过正音诵读、集体诵读、分组轮读、提示诵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当堂就把全文基本背诵下来。这样既减轻了作业负担,又提高了学习效率,并提高了学习兴趣,更奠定了深入赏析课文基础。
  第二个绿色靓点在于:以当堂写作微文来促进深化阅读。我设置的写作题目是:“隐士”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积极意义吗?为什么?学生的见解自然是林林总总;而这些不同观点的碰撞,正是最好的思想交锋,也是最佳的学习检测。而我则以自创的《为五柳先生画像》作总结:
  一句“不为五斗米折腰”,
  惊破了孔夫子的黄泉酣梦;
  一句“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预演了李太白的浪漫生活;
  一些平淡而绚烂的诗作,
  迷倒了绝代才子苏东坡;
  一篇《桃花源记》,
  构筑了世世代代人的理想国。
  洒脱,是他的血脉;正直,是他的骨骼。
  论物质,他一无所有;论精神,他富可敌国。
  他在南山下隐居,却在人心中鲜活;
  他采撷东晋的菊香,却熏醉历史的长河。
  五柳先生——陶渊明:
  一个默默的隐者,
  却在悄悄地洗礼红尘过客。
  最后,我又做了拓展阅读。把《环球人物》杂志的封面人物——《杨绛,这个时代最惦记的隐士》展示给大家:她是穿旗袍的那一代,我们是玩“苹果”的这一代。可是,为什么在今天,还有那么多人用“苹果”读杨绛的故事?因为她智慧而温厚,从不飞扬躁厉;因为她坚韧而幽默,从不忘记微笑;因为她勤勉而淡泊,从不追名逐利;还因为她求真而勇敢,从不说假话认假账。我们惦记她,是在惦记这个时代缺少的美好品质。
  接着,我又介绍了杨绛的公益善举:2001年,她和清华大学签订协议书,将钱钟书和她当年上半年所获稿酬72万元及其后他们发表作品获得的报酬,全部捐给母校,设立“好读书奖学金”。目前已奖励了400多名清华学子。随着钱、杨稿酬的不断积累,目前本金已达到1400万元。
  我教《五柳先生传》,以一句箴言告终:
  你不必做隐士,但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不妨有一点隐士精神。
  蒋:您的课精彩纷呈,妙趣横生,令学生有如坐春风的感受,助力“绿色语文”取得了众人赞叹的丰硕成果。对下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您有什么新的筹划?
  赵:反思十三年“灰色语文”的教训和二十五年“绿色语文”的经验,我把“绿色语文”浓缩成以下两诗两铭。
  绿色语文之形·仿郑板桥《竹石》
  咬定育人不放松,立根原在文本中。
  千推万敲练读写,任尔东西南北风。
  绿色语文之神·仿郑板桥《画竹诗》
  四十年来做语痴,课上挥洒课下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教到生时是熟时。
  教师铭·仿《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教师,唯吾绿馨。讲台三尺小,诗意万卷浓。谈笑教母语,往来御鲲鹏。努力除心霾,育群英。鄙鸦噪之乱耳,弃题海之劳形。不唯金榜中,更求素养成。孔子云:何倦之有?
  学子铭·仿《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学子,唯吾志馨。胸怀强国梦,脚踏跬步行。德才修兼备,文理创双赢。不屑溺题海,迷排名。乐运动之健体,钟文艺之娱情。北大博雅塔,清华闻钟亭。孔子云:何厌之有?
  我未来的梦想,就是用我余生的微薄之力,把“绿色语文”从高中践行到初中,从初中践行到小学——让我们的母语教学扫尽灰色雾霾,实现全面绿化。
  二
  蒋:近年来,我们参加了许多教师职业培训,聆听了很多专家名师的报告、示范课。他们都学识渊博,理论高超,善于驾驭课堂,他们的很多宝贵经验被我们借鉴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特别是您的教学与科研没有空谈,很接地气。您能谈谈这其中的缘由吗?您对教师群体永葆青春有什么建议或心里话?
  赵:我以为教师要永葆青春,关键在于保持年轻的心态,因为你的教育对象是朝气蓬勃的青少年。具体说来,就是要让自己真正走近学生,走进语文教学的诗意境界。语文学科本身就是充满诗意的学科,如果一个老师总把自己作为“急功近利的追逐者”和“诗意人生的旁观者”来教语文,他就永远找不到幸福感。哲学家周国平说:“创作的报酬就是创作时的陶醉和满足,而不是有朝一日名扬四海。如果事情本身不能给人以陶醉和满足,就不足以称为美好。”   我的实践经验告诉我:语文教师只有自己先做“好学生”,然后才能成为真正的“好先生”。换句话说,只有自己先明白,才能让学生真明白;只有自己先感动,才能让学生真感动;只有让自己先入境,才能让学生真入境。只有先学后教,教学相长,也就是你所说的“接地气”才是“绿色语文”教学的最佳境界。
  现以教学关汉卿的元曲《四块玉·闲适》为例。
  适意行,安心坐,渴时饮饥时餐醉时歌,困来时就向莎茵卧。日月长,天地阔,闲快活!
  旧酒投,新醅泼,老瓦盆边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闲吟和。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
  意马收,心猿锁,跳出红尘恶风波,槐阴午梦谁惊破?离了利名场,钻入安乐窝,闲快活!
  南亩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歷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甚么?
  引导学生熟读精思后,我用周国平的《闲适》把学子们的认识提升到哲学高度:
  耶和华在西奈山向摩西传十诫,其第四诫是:星期天必须休息,并将之定为圣日。他甚至下令,凡星期天工作者格杀勿论。有一个人在星期天捡柴,他便吩咐摩西,让信徒们用石头把这人砸死了。这未免太残忍,不过,我们不妨把这看作寓言,其寓意是:闲暇和休息也是神圣的。闲暇是生命的自由空间。只是劳作,没有闲暇,人会丧失性灵,忘掉人生之根本。这岂不就是渎神?所以,对于一个人人匆忙赚钱的时代,摩西第四诫是一个必要的警告。
  当然,工作同样是神圣的。无所作为的懒汉和没头没脑的工作狂乃是远离神圣的两极。创造之后的休息,如同创世后第七日的上帝那样,这时我们最像一个神。天地悠悠,生命短促,一个人一生的确做不成多少事。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善待自己,不必活得那么紧张匆忙了。但是,也正因为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不抱野心,只为自己高兴而好好做成几件事了。
  有的人活得精彩,有的人活得自在,活得潇洒者介乎其间,而非超乎其上。据此,我总结出潇洒人生的公式:忙快活 闲快活=潇洒活。并与学生一起创作长短句,交流人生观,最后得出我的《乐活三章》:
  银鹰舞,铁龙歌,九州杏坛绿色播。
  授课频频讲座多,精神不让老廉颇。
  忙快活!
  海南岛,北戴河,面朝大海笑呵呵。
  美食三餐行万步,口琴常吹少年歌。
  闲快活!
  人生短,歧路多,痴情母语我选择。
  忙得精彩闲得美,劳逸双赢妙难说。
  潇洒活!
  总之,教“绿色语文”,既是我的学习,也是我的工作,还是我的健身,更是我的娱乐。年老对于我来说,仅仅意味着形容枯槁,苍颜白发,而我的精神则永远是昂扬向上,生机勃勃的。因此,我不能不由衷地《感恩绿色语文》:
  万幸此生教语文,悦读乐写养灵魂。
  碧绿生机文中悟,火红意趣诗里闻。
  人陷题海煎熬苦,我游语坛浪漫吟。
  应试机器非我属,越老越教越精神。
  蒋:现在各地的集体备课抓得非常紧,学校也拿出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支持或监控这些教研活动;但是有些集体备课的效果并不明显,有些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您能否谈谈您的备课观?
  赵:集体备课确实是十分必要的,集思广益,合作共赢。但我个人以为,如今比较盛行的“一人主讲,众人唯命是听”的集体备课是不可取的。
  集体备课的前提应该是个人备课。如果没有个人的深思熟虑,只由一人满堂讲,就违背了集体备课的初衷。集体备课应该是讨论式的、研究式的。而能够使讨论与研究不走形式,不落俗套,就要求每位老师事先做有独到见解的备课。而事实上,最流行的备课则是“抄教参”或“查百度”。哲学家叔本华说过:“不要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而许多懒惰老师的大脑恰恰成了教学参考书或百度课件的跑马场。
  我的《网络双刃剑》表达的是感悟式备课观:
  网络真方便,点击百科现。何须去买书,不用记卡片。
  下载即我有,复印成教案。省时又省力,快捷如闪电。
  有利则有弊,实乃双刃剑。学舌代感悟,照搬替思辨;
  备课少精思,授课无独见;学者变皮囊,教者唯硬灌。
  电脑控人脑,灵性何展现?我辈劳心者,动脑最关键。
  教书悟为贵,授课抄最贱。课堂雾里花,课后题海滥。
  慎用双刃剑,扬利避其患。集备非儿戏,独思兼共炼。
  只有坚持这种充分发挥个人和集体两个积极性的备课,哪怕每个单元只备一课,哪怕每个月只备一次,日积月累,也能渐入佳境。反之,那种徒有虚名的集体备课,也只能是人浮于事,空耗时光。
  蒋: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虚。然而,有的教师教研搞形式,图功利,课题研究只抓抓两头,像个馅饼,周边厚,中间薄。您能谈谈您在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方面的宝贵经验吗?
  赵:“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虚。”这话说得非常好。教学是研究的前提,研究是教学的深化。无论是课题研究还是论文创作,归根结底是为教学服务的,而不是为评职称服务的。我以为教学一线的老师搞教研,一定要从具体课例出发,而不是从空头理论出发。例如我的代表论文《把语文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就是基于实验班的四种课型——古典诗文拓展课、现代文学自选课、班会感悟课和东方时空课,总结提炼出来的。从此开掘了绿色语文教学的不竭源泉。要做好一个课题,首先要明确方向,确定目标,然后就是埋下头来潜心备课,精心教课,特别重要的是,课后还要扪心悟课。所谓扪心悟课,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有什么成绩,有什么缺憾,有什么发现,有什么创新。而且这些总结不能是抽象的,必须是具体的,在重要问题上,要细微到学生答题的原文,细微到老师点评的原话。只有这样,你的课题,才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也只有这样的课题下的论文,才是属于你的、任何人都不可替代的论文。否则的话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空谈那些人人耳熟能详的大道理,对我们的教学实践有何指导意义?   从教学课例出发,提炼我们的论文;
  用教研论文指南,提升我们的教学。
  三
  蒋:现在各地不少学校为了提高高考升学率,提前结束全部语文教材的学习,迅速地转入天天练、周周测甚至一周两考的题海战术中,您觉得这种做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和培养他们语文素养吗?为什么?
  赵:这种“以考代学”的做法是典型的应试教育。不可否认,为了赢得高考,平时的模拟训练是必要的。但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这些训练必须在学生具备了相当的思想和文学修养的基础上,才是有效的。一些老师放弃平时点点滴滴日积月累的涵养功夫,总想打快拳,走捷径,这不但是缘木求鱼,而且是自欺欺人的。事实上,如此频繁的月月考、周周测,不但把学生考得疲惫不堪,而且把老师也考得晕头转向。试问如此多如牛毛的考试,能有充分的时间做精细的讲评吗?如果没有精细的讲评,而只是照着所谓的标准答案照本宣科,分类赋分,学生能做到考一次提升一点吗?如果不能做到考一次提升一点,那还不是盲目地以数量充质量?其实,只要平心静气地思考一下,每个人都能明白这个道理。关键是现在许多老师都随波逐流;再加上有现成的试题,不用自己费力编写;有现成的答案,不用自己费心解题。轻轻松松,一考了事,何乐而不为呢?岂不知长此以往,师生势必同归于尽——变脑残!
  所以我奉劝那些有理想有担当的老师们,千万不要把自己和学生异化为解题机器。高一高二年段,一定要煞下心来,带领学生深阅读,精阅读,让学子们在一篇篇美文和一首首好诗当中采集思想和文学的花蜜,酿成甜美的糖浆,形成丰厚的素养。等到高三年段再通过考试来检验和提升不迟。即使到了高三也不要迷信考得越多越好。而要努力做到:考试一次,精讲一回,考必有得,举一反三。如果你不想变成越教越蠢的庸师,就必须摆脱题海战术的绑架,让自己踏踏实实地沉浸在日常的“悦读乐写”中,用持久的积累来实现分数和素养的双赢。
  蒋:最后一个问题是,一名青年教师读哪些书,专注哪些事才能逐渐成长为一位名师?
  赵:我对青年教师有两个建议:一是深读别人的“有字书”,二是精研自己的“无字书”。
  如今的语文教师都读过大学,拥有学位,读书较多,见识颇广。但这些优势并不能直接转化为语文教学的能力,带来丰硕的教学成果。原因何在?其一,在大学里的阅读一般都是娱乐性的泛读,如陶渊明一般“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然而作为语文教师的阅读,仅仅满足于自娱自乐是绝对不行的,因为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这样就不能“不求甚解”,而必须“必求甚解”!字词句章,一样都不放过,一律都要含英咀华。所以我的建议就是以教科书的篇目为中心,进行拓展阅读。比如要讲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首先要选择几个不同专家的鉴赏文章细细品读,读出他们各自的精彩来。其次一定要研究苏轼的生平,尤其是此词的写作背景。再次还要阅读他同时期的散文《前·后赤壁赋》,最后还要研读学生初中时学过的苏轼的诗文。如此教学生一篇篇经典的同时,就一步步提升了我们自己。坚持数年,必有大进。其二,你自己读懂了与把学生教懂了,其实是两回事。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灌输,哪怕你能口若悬河,哪怕你能天花乱坠,还是不能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孔子的“启发式”,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而我对“启发”的理解是“启迪思想,激发兴趣”。而要做到这一点,不是老师口授几句真言秘诀就可以奏效的,必须通过切身体验,长期积累经验、磨练本领才行。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的老师也是教了三四十年的书,但似乎越老越糊涂。原因何在?他只顾教书,不去总结。把自己宝贵的实践经验,随手丢掉啦!
  所以,我们要精研自己的“无字书”:这节课有哪些成功的地方,那些失败的地方,课后记载下来,短则三言五语,长则连篇累牍,做到课课有心得,堂堂有收获。长此以往,有思想、勤动笔的你,一定会脱颖而出!
  《论语·子路》中记载子夏向孔子問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宋朝大学者朱熹又对“欲速不达”做了精辟阐发:“宁详毋略,宁近毋远,宁下毋高,宁拙毋巧。”所以青年教师一定要学会:耐住寂寞,享受孤独。否则,急于求成,弄虚作假,抄袭剽窃;即使成了名师,也是德不配位,不可持续发展的。
  我们的祖师爷孔夫子,一生追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应该成为所有爱岗敬业的人民教师的终生座右铭。我把这座右铭细化为以下四句话:
  我学故我在,我思故我在,
  我教故我在,我新故我在。
  但我更要强调:我梦故我在!如果一个青年教师既不想当名师,也不想当大师,只甘当庸师;那么不管天时多好,地利多优,人和多美,最终也会是一事无成!
  蒋:谢谢您在百忙中接受我的采访,谢谢您对“绿色语文”所做的富有诗意和语文味的阐述。坚信许多语文教师会大开哲思,获益多多,也期待您在这领域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
  赵:谢谢您的采访。借此对关心和支持“绿色语文”的语文界老前辈以及各位同仁,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其他文献
《送子由使契丹》并不是苏轼的名篇,没有学者对其作深入解读。但是,这种著名诗人的不甚出名的诗歌却最适合命题。《送子由使契丹》被选入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也因之进入我的视野。  对《送子由使契丹》主旨的解读,只能在苏轼作品集中找到一些零星不成系统的文字,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全国卷2的命题人为代表,认为苏轼告诫弟弟要以低调保平安,谨防被扣留,不能说自家是“中朝第一人”;一类是苏轼告诫弟弟要以谦虚
就散文而言,情感与审美是其主旋律。散文教学中,教师对于散文情感的把握和引领是比较重视的,也相对深入一些,而对于散文“审美”这一特质,在方法引领上却略显不足的。本文将以《壶口瀑布》一文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为例,谈谈自己在引导学生去感受散文之“美”上的一点探索和实践,以抛砖引玉。   一、情感导入:情感是文本审美把握的关键   美学情感的介入是游记散文与景区介绍的根本区别。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以“
不少学生在写作文时常常碰到素材运用的尴尬,一方面感觉考前准备了不少素材,但真正在考时能够对接材料的素材却少之甚少;另一方面明明觉得素材还是可用的,但总想不到一个适切的角度,什么都不忍心割舍,文章便成了事例的“大杂烩”。这一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我们没有找到素材与材料的“对接点”,这个“对接点”犹如一枚小小的银针,刺到了最灵通、最敏感、最深邃、最核心的“穴位”,令事理的“大象”全身发麻,全身注电,顿然生色
所谓思辨力,也即思考辨析的能力。微观而言,思辨力乃说服论证的分析、理解能力和选择、判断、鉴别等能力。从高考论述文写作的指向来看,思辨力既包括考生的思维能力,也包括考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当下的高考议论文写作,由于受到考试大纲的导引,更多趋向于论述文的写作。而论述文的审题,大多以“事”为“因”以“观点”为“果”进行因果链的勾连即为立意;其一般的写作路径,大多为就事论事、就事析理或就理说理,故而要想谋求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中指出:“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明文规定“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课程内容的“学习任务群1”。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贯彻落实这个新的学习任务,建平中学沈老师结合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沪教版高中第一册)进行了尝试,我观后受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录了杜甫的《蜀相》《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这四首律诗,编者将其安排在三个不同的单元里,设计意图固然不错,但不便于集中欣赏杜诗。我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杜甫律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根据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意境特征进行了分类重组,即将《蜀相》归为“丽景衬悲情”一类,将《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归为“空阔衬孤微”一类,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上也临时生
黄湘:昨天,小泉首相再度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再一次严重伤害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受害国人民的感情。但日本国内却有一部分人认为,靖国问题是一个文化问题,参拜靖国神社是日本人对本国传统的尊重。例如,2004年10月3日,当时的日本外相町村信孝在朝日电视台的谈话节目中说:“在日本,无论一个人活着的时候做过什么,死了之后是一样的。在中国,恶人死了以后,到那个世界去还是恶人。持有不同生死观的人
解读文本,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前提。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我们教者既要有深厚的知识背景,又要有微观分析的能力。其次还需要教师实现从个体化的阅读向教学视角解读的转化。再者,我们在文本解读时更需要关注教学设计,只有这样,才能让阅读教学的内容在课堂上得到现实而充分的呈现,从而发挥文本解读真正的教学价值。本文旨在文本解读策略研究的基础上,以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名篇进行实例举隅,探求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实施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融为一体,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它也与课程标准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紧密相连,旨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笔者以舒婷的《致橡树》为例,以调动学生学习现代诗歌要抓住学生的心、多种形式朗读品味现代诗歌的
《鸟啼》是英国作家劳伦斯写于1919年的一篇散文,《教学参考书》上对这篇文章写作背景的解释是,不久前英国经历了极为寒冷的冬天,当时有大量鸟儿死去,冬去春来鸟儿生命的复苏成了作家写作的直接动因。也有人把刚刚经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联系起来,因为劳伦斯是反战的,战争所造成的破坏与创伤让他铭记深刻,于是他借自然界的一种生死轮回现象来抒发对生命的思考,这诚然也是一种合乎逻辑的诠释。  如果把《鸟啼》与作者的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