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镜头为何颤抖?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q1983w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录了杜甫的《蜀相》《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这四首律诗,编者将其安排在三个不同的单元里,设计意图固然不错,但不便于集中欣赏杜诗。我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杜甫律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根据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意境特征进行了分类重组,即将《蜀相》归为“丽景衬悲情”一类,将《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归为“空阔衬孤微”一类,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上也临时生成了一些极为宝贵的鉴赏体验。譬如,当我讲到杜甫擅长运用空阔的镜头反衬其孤微身世的时候,就有学生问我,杜甫空阔的镜头为何总是颤抖的呢?《旅夜述怀》的“月涌大江流”,《阁夜》的“三峡星河影动摇”,《登岳阳楼》的“乾坤日夜浮”都给人一种强烈的摇晃不安的感觉。这个问题问得太精彩了,而且极有深度和智慧。于是,我索性就以“杜甫的镜头为何颤抖”为主问题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具体的鉴赏解读中,抓住“情”“景”两端,置身诗境,穿插“知人论世”的环节,以意逆志,准确把握杜甫晚年潦倒穷愁中见悲壮、流离动荡中见殷忧的思想情感,并不时地“因声求气,吟咏诗韵”,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强化对诗人沉郁之情的体认,达到与之同悲同戚的共鸣境界。这样,既能按教材编者原有的编辑意图将诗歌教学落到实处,又能集中、透彻地把握杜诗的风貌格调。
  杜甫的镜头为何颤抖?这一主问题确定以后,我试着让学生再分析这些镜头里有没有共同的意象。稍加点拨,学生悟得这三首诗都写到了江水(或湖水)这一重要意象。杜甫晚年的漂泊,从地理交通的角度考察,多与江河、湖泊关涉,其交通工具便是承载了诗人之博大胸襟和深沉忧思的一叶孤舟。然后,我又让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注解文字,根据杜甫的有关身世,概括出他写《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的漂泊流徙的时空坐标。就时间而言是永泰元年(765)五月→大历元年(766)冬→大历三年(768);就空间而言是忠州(今四川忠县)→夔州(今重庆奉节县)→岳州(今湖南岳阳)。与该时空坐标相关的社会背景及诗人遭际,我则简要补充,用PPT呈现:
  “定居草堂”的五年(760-765),杜甫的生活基本上还算稳定,但到了永泰元年(765)四月,严武去世,使杜甫在成都失去了政治上和生活上的依靠。五月,杜甫决定携家离蜀,乘舟东下。765年春夏之交,杜甫出蜀后经忠州抵云安(今四川云阳),因病滞留到第二年(766)春天,移家夔州。直到大历三年(768)正月出峡东下,他先后换过四个住处:赤甲、西阁、瀼西、东屯,这便是“滞留夔州”时期(765-767)。此间西川军阀混战,蜀中大乱,吐蕃入侵,百姓流亡,诗人的情绪更加低落,健康渐趋恶化,可谓百病缠身。公元768-770年,是杜甫“漂泊荆湘”时期,他北归无望,生计窘迫,不得不离开夔州,寓居湖北荆州、公安等地,复又南下,流落湖南,辗转于岳州、潭州(长沙)、衡州(衡阳)、耒阳之间。当时的湖南也不太平,大历五年(770)四月,兵马使臧玠杀死了潭州刺史兼湖南都团练观察使崔瓘,潭州混乱,社会凋敝,民生多艰。这年冬天,在潭州往岳阳的船上,诗人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享年五十九岁。
  由上述内容可知,杜甫暮年确实已“处于身如转蓬忧战伐、病残无力正乾坤”的困厄之中。漂泊成了他生命的代码,他把自己最后的一滴融注了身世之忧、黎元之忧和国运之忧的泪水洒入了湖湘江河。因而,“江水”意象在杜甫晚年的诗歌中,虽系触目而遇的现实景象,但也的确能震荡出风云变幻、时世艰危以及个人生活动荡不定等象征内涵。诗人以大江奔涌为背景,摄像取境,赋予其摇荡、震撼的悲壮色彩,与其说是一种艺术自觉,不如说是生活之辛苦遭逢使然。杜甫的镜头为何颤抖?待我教给学生“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再次问及这一问题时,多数学生能准确地找到答案——因为诗人的心灵在颤抖!当然,杜甫在诗中对这类摇晃镜头的处理也还是有其锤炼经营之法的,教学中有必要与学生一道探讨其艺术技巧。为了便于学生步入诗歌意境,在探讨之前,我指导了一些基本的诵读方法。一是要求学生读出这三首诗苍凉、忧愤的情感基调;二是咬准诗中关键的字眼,如《旅夜书怀》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垂”与“涌”,《阁夜》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的“声悲壮”与“影动摇”,《登岳阳楼》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坼”与“浮”,这些字眼须读得响亮而有力度,因为其中许多词语就是诗人苦心锻造的不同凡响的“诗眼”。有了这些感性的诵读基础后,就可以尝试做些理性分析了。诗人究竟是如何组织这些摇晃镜头的呢?其艺术效果又是怎样的?
  在课堂多层次的对话交流中,我们认为:这三首诗空阔、摇晃的写景镜头,皆安排在诗的颔联位置,从章法上看,是紧承有“点题”功能的首联的续写,同时又便于与颈联的“言事”形成赋兼比兴、虚实相生、互为表里的密切关系;有时甚至与尾联的“结情”亦可前后勾连、关合,使得诗歌章法呈现出针线绵密的特点。从内容上看,这些镜头既关合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动荡时局,又反衬其孤微身世,而且常常是时空并驭,能引发诗人关于社会、国家、历史、人生等多角度联想,既暗喻汹涌澎湃的心潮思绪,又具有沉郁深广的忧患意识和宇宙情怀。
  如,《旅夜书怀》的首联“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落笔点题,很平静地分别交代了书怀的地点、时间——“岸”和“夜”。颔联接着写景,但有了明显的起伏,一明星低垂、平野辽阔、月影涌动、大江东流的宏阔镜头在我们读者眼前强烈地摇晃起来。这个镜头里的长江之水承载了诗人杜甫的大气魄、大人格,即笼盖一切的内宇宙,江水、月影的涌动起伏自然也是诗人精神空间的涌动起伏,同时还是社会时局的摇荡不定和自身生活的颠沛流离的象征。这就有了比兴的意蕴,自然转入到颈联的人事感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此时的老杜,情感亢奋,愤激之情难以抑制——我杜甫的名气难道是因文章写得好吗?我是因耿直迂腐,上疏替房琯申辩,不小心站错队伍,得罪了皇帝,这才震驚朝野而名满天下的!而实际上,我一直是诗坛无名、知音缺席啊!为官也应是既老且病才退休的,但我老杜远未到退休年龄就被边缘化了,最终不得已弃去华州司功参军的小官,开始了栖无定所的漂泊!我老杜是仕途坎壈、终生寂寞啊!——颈联的“言事”书怀,运用的是赋笔,从正面揭示情感,这样与用比兴写景、从侧面烘托情感的颔联结合,就有了“景为实,事意为虚”之虚实掩映的布局之妙。其实,更妙者应在反衬,即颔联空阔中见摇晃的镜头反衬了诗人杜甫的身世孤微,诗歌境界由阔而狭。此诗尾联沿着这一思路,将通篇的孤微慨叹合拢“结情”,以渺小的沙鸥自喻,且置身于宏阔的“天地”间,进一步“以巨笔写宇宙,以微笔写自身”,将孤微推向极致。尾联的语气由颈联的愤激难平已跌落为不得不接受漂泊现实的无奈。全篇情感的起伏跌宕,诗境的阔狭变化,犹如江流河道有缓急宽窄之变。这大概是诗人喜用与江水相关的一系列意象营构诗歌意境的艺术追求方面的原因吧。   又如《阁夜》的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承首联次句“寒宵”而来,写出了诗人寓居夔州西阁深夜不寐之不忍闻、不忍见的悲怆殷忧的情形。因是在夜晚,视野受到限制,诗人巧妙地克服局限,强化听觉形象,并且是借助峡江、星河如此空阔的视觉形象来强化的,这便是大手笔!五更时分的战鼓声、号角声将三峡也震动了,仿佛将天上的银河也震落了下来而坠入浩渺的长江之中。这个镜头里的“影动摇”,其震级决不会亚于八级地震!诗人从侧面烘托了夔州境内战伐不断的动荡时局,将自己深沉的忧虑融注到此一摇晃的镜头里,其心境的摇曳震荡自是不言而喻。这颔联二句写当下实景,已是情寓景中,属比兴写法。及至颈联“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便转入“言事”:此地百姓一闻战伐纷起便千家恸哭,哀号声震彻天宇,传遍四野,将以往幸福、安宁的夷歌稀释得只有“数处”可闻!这就从正面用赋笔揭示了颔联摇晃镜头里蕴藏的所忧之事。颔联、颈联,一表一里,一实一虚,营造了沉郁悲壮的意境。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感慨宇宙永恒、人生无常,诗人自己的人事沉浮、音书断绝又算得了什么呢?倒是百姓仍在战乱中备受煎熬啊!这仍然是颔联“影动摇”里的内容,结得沉痛又无可奈何。
  再看看《登岳阳楼》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吴楚、乾坤在八百里洞庭的冲击下,东南地裂,日夜沉浮,同样是空阔而摇晃的镜头。在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看似平静的叙述之后,闪现此一镜头,表明诗人此时已是目眩神摇、忧思不已。此即情与景会,景与情合。这两句是时空并驭的写法,“吴楚”句言空间阔大,“乾坤”句言时间悠远(“日夜浮”),杜甫将自己的情感放在如此浩瀚的时空背景中,除了能见出其襟怀之博大,也能令其见出自身的孤微以及国家时局的动荡。这样,“吴楚”句便关合了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反衬出亲朋离散、羸老多病的孤微身世,这是战乱中的个人命运;“乾坤”句便关合了尾联的“戎马关山北”,湖水日日夜夜地使乾坤天地处于摇晃、沉浮之中,象征了关山以北的兵革未息,这是战乱中的国家命运。尾联的“凭轩涕泗流”用眼泪绾合诗人对个人命運与国家命运的担忧,最终是以一滴眼泪换取了八百里洞庭之水!其微与巨,狭与阔,皆统一于杜甫的精神境界里,统一于他擅长运用的空阔而摇晃的镜头里。
  杜甫的镜头为何颤抖?因为他的内心承载了整个宇宙!他的灵魂承担了全人类的风霜雨雪;他的泪水,一滴就是一个洞庭,一条长江。
其他文献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所有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义务教育,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实施。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编写规划方案》规定:“把竞争机制引入教材建设,通过竞争促进教材事业的繁荣和教材质量的提高。鼓励各个地方,以及高等学校,科研单位,有条件的专家、学者、教师个人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方针和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编写教材。在教
文言文因与现实生活脱离而理解难度较大,使得教师容易站在知识的制高点,将课堂变成知识传授课、积累课。长此以往,既造成教材资源的极大浪费,又使学生学习浮于表面和琐碎,不利于核心素养的培育。深度视域下的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丰富性、沉浸性和层进性,实现学习的过程价值和实践属性”。在基于核心素养的文言教学中,知识是载体,教师若能灵活运用一切资源,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发学生自主的阅读行为,从而走向深度学习,
朱仁标,江苏省宜兴第一中学教师。   古诗教学中,常常充塞着细讲细析与强记硬背的简单化操作,缺乏形式多样、真正将学生思维引向多维立体的整体有效训练。针对重点与难点,合理设置平台,优化教学策略,积极引导学生在切身体验中增强感悟力、在品鉴探究中提升整合力、在读写融合中发展创造力,是有效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邶风·静女》是《诗经》中的名篇,全诗50字: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
围绕课堂改革的新名词层出不穷,面对新课改后高中语文课堂呈现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多元化的现状,我们如何在纷繁的资源中使语文教学的目标更加明确,让课堂教学环节更加简洁,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是每一位语文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以点带面,一线串珠”的方法比较有效,“以点带面,一线串珠”就是找准切入点,推进语文课堂教学,使之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明一点而悟全文。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
世人皆赞李白的不羁大气,东坡的豪迈豁达,钟书的睿智聪明,而我独赏鲁迅先生的深沉自省。一个人精神上的可贵在于面对挫折时的不屈不挠,一个文学家的可贵在于将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化为点横撇捺,哪怕只是只言片语,却足以震撼世人的心灵。小的时候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只是因为他的名气大,觉得自己应该去读,是一种被动、消极甚至是略带功利色彩的阅读,现在想起来,那个时候的自己该有多么的无知啊!随着年龄的增长,现在的我是带着
《送子由使契丹》并不是苏轼的名篇,没有学者对其作深入解读。但是,这种著名诗人的不甚出名的诗歌却最适合命题。《送子由使契丹》被选入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也因之进入我的视野。  对《送子由使契丹》主旨的解读,只能在苏轼作品集中找到一些零星不成系统的文字,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全国卷2的命题人为代表,认为苏轼告诫弟弟要以低调保平安,谨防被扣留,不能说自家是“中朝第一人”;一类是苏轼告诫弟弟要以谦虚
就散文而言,情感与审美是其主旋律。散文教学中,教师对于散文情感的把握和引领是比较重视的,也相对深入一些,而对于散文“审美”这一特质,在方法引领上却略显不足的。本文将以《壶口瀑布》一文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为例,谈谈自己在引导学生去感受散文之“美”上的一点探索和实践,以抛砖引玉。   一、情感导入:情感是文本审美把握的关键   美学情感的介入是游记散文与景区介绍的根本区别。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以“
不少学生在写作文时常常碰到素材运用的尴尬,一方面感觉考前准备了不少素材,但真正在考时能够对接材料的素材却少之甚少;另一方面明明觉得素材还是可用的,但总想不到一个适切的角度,什么都不忍心割舍,文章便成了事例的“大杂烩”。这一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我们没有找到素材与材料的“对接点”,这个“对接点”犹如一枚小小的银针,刺到了最灵通、最敏感、最深邃、最核心的“穴位”,令事理的“大象”全身发麻,全身注电,顿然生色
所谓思辨力,也即思考辨析的能力。微观而言,思辨力乃说服论证的分析、理解能力和选择、判断、鉴别等能力。从高考论述文写作的指向来看,思辨力既包括考生的思维能力,也包括考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当下的高考议论文写作,由于受到考试大纲的导引,更多趋向于论述文的写作。而论述文的审题,大多以“事”为“因”以“观点”为“果”进行因果链的勾连即为立意;其一般的写作路径,大多为就事论事、就事析理或就理说理,故而要想谋求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中指出:“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明文规定“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课程内容的“学习任务群1”。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贯彻落实这个新的学习任务,建平中学沈老师结合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沪教版高中第一册)进行了尝试,我观后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