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世界的线性表达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shp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先从大家都熟悉的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谈起,“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诗只有二十字,但内容极丰富,意境优美,情节曲折,情感丰富。
   先看意境。诗中没有直接描写意境的诗句,但善于联想和想象的读者,却能在脑海中浮现一组优美而空灵的两面:山中,近处,青松郁郁,“我”与一个童子在交谈,似可看见童子头束总角,身穿短青布衫,手执扫把。远处,深山缈远,白云悠悠,颇显神秘。
   再看情节。诗人仰慕隐者,前去拜访,到达住处,主人外出。见童子,问:“令师在何处。”童子回答:“尊师采药去了。”又问:“采药在何处?”童子回答:“只在此山中。”又问:“山中何处?”答:“云深不知处。”
   再看感情。兴致勃勃地访隐者,隐者不在,心有失落但不在意;“松下问童子”时,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颇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感情起伏有致。
   再深入一层。诗人为什么要去拜访这个隐者?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短短二十个字,初略解读,竟有如此丰富的内容,由此我们一方面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诗歌语言的高度凝练性,另一方面也会思考,如此丰富的内容是如何挖掘出来的呢?答案很明显:需要联想和想象,更需要整体把握。即将本诗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阅读,要充分考虑到各个部分的相对独立性和绝对互补生成性,有限的部分只有融入无限的整体才有无限种可能性。这是语言表达的缺点,更是语言表达的优点。说是缺点,是相对于人的感受和思考的特点而言的。人脑可以在一瞬间涌现无数念头,呈现无数个画面,但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则有诸多限制,首先在于表达的局限。语言符号只能以时间的先后呈线性排列,在这种线性的排列中,语言符号才得以形成各种组合关系,生成各种内容,这是语言的线性特征,相对于音频、视频等,注定“单薄”太多。其次是作者的考虑,诸如内容的选择,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诸如内容呈现,谁先谁后、谁主谁次、谁轻谁重等等;表达技巧的运用如象征、倒叙、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扬抑等等。本来完整、连贯、立体的世界,在作者的安排下,变得可能支离破碎,可能颠三倒四,可能若隐若现……这对于读者来说,是“灾难”,当然,更是“幸福”,因为,在种种可能中,读者的想象的空间更大,创造的空间更大,这也是语言表达的优点。通过语言,对诗歌进行整体性阅读,是扩大想象和创造空间的基本途径。
   那么,如何对写景诗歌进行整体性阅读呢?在瞻前顾后、整体把握的原则下,有三个方法可以一试:
   一是填补法。因为诗歌语言的高度凝练,有些话不愿说出来,有些话不能说出来,有些话不屑说出来,填补法就是将诗中因跳跃而省略的、因含蓄而隐藏的、因不屑说出而舍弃的填补起来,达到理解、体会的目的。
   如,唐朝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本诗叙述了一件凄美的爱情故事,但寥寥四句,中间省略了诸多叙述和抒情,通过想象和联想,我们可以将省略的填补起来,得到一个相对完整的描述。在桃花盛开的春天,公子寻春游都城南庄,邂逅一美女。美女如花,花如美女,人面桃花相映紅。风流的公子与俏丽的佳人相遇,情景如何?当有一番美好的交流,是眼神的交流,言语的交流,还心神的交流?当兼而有之。情景当是愉快的,分别时或许依依不舍,可能还约定来年的春天相会。又是一年春天,又是桃花盛开的季节,公子兴冲冲地来到故地,来到当初相遇的地方,那桃花依旧鲜艳,但那日思夜想的佳人却迟迟没有出现,左等右等,还是没见踪影,而且连一个传话的人也没有。为什么会这样,难道佳人有恙,还是因事未归,还是……总之,没有出现。公子不禁又想起去年相遇时的种种美好,增添了种种的惆怅与寂寞,还有不甘。通过填补,我们可以更真切地体会诗歌的情感。
   二是还原法。诗歌表达打乱了事情发展的原本顺序或打散了固有的联系。当时空错置,虚实互存时,需要重新调整,恢复原本顺序和固有联系,再来确认诗的意蕴。
   如,清朝魏禧的《登雨花台》:“生平四十老柴荆,此日麻鞋拜故京。谁使山河全破碎?可堪翦伐到园陵!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雍容半旧卿。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生。”本诗开头两句不尽点明诗人的布衣身份,而且还隐含着一股豪气。这股豪气怎么能感受出来的,对一般学生来说,来得无缘无故,但是我们根据诗歌内容,把它重新梳理一下,就会发现线索。
   作为志士,魏禧对明朝的灭亡是非常痛心的,对于祸国殃民者是非常痛恨的,《登雨花台》是其抒发胸中块垒之作。站在雨花台上,看着大好河山已满目疮痍,想着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追问谁是罪魁祸首,原来是“冠盖雍容半旧卿”!是这些“旧卿”的卑恭屈膝、卖国求荣,使得山河全破碎,让敌国“剪伐到园陵”,让“牛羊践履多新草”。而“我”,作为一介布衣,不与新朝“旧卿”同流合污,来故京拜祭自有一股豪气。不考虑用典(“麻鞋”,乃乡间野老所穿,杜甫曾以“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的诗句表示对唐王朝的耿耿忠心),不过多信赖写作背景,也可作出比较正确的理解。依此,我们会发现,原诗的叙述顺序虽被打乱了,但诗味更浓,意蕴更厚,更能让读者去咀嚼,思考。
   三是整合法。诗人在表达时,为了力求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更多的内容,在结构上花费心思,诸如采用类似小说双线结构的叙述方式,或采用互文、主客移位等手法,使诗歌世界表现出或重叠或互补的特点,在阅读时,就需要重新整合。
   如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其他文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中指出:“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明文规定“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课程内容的“学习任务群1”。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贯彻落实这个新的学习任务,建平中学沈老师结合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沪教版高中第一册)进行了尝试,我观后受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录了杜甫的《蜀相》《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这四首律诗,编者将其安排在三个不同的单元里,设计意图固然不错,但不便于集中欣赏杜诗。我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杜甫律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根据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意境特征进行了分类重组,即将《蜀相》归为“丽景衬悲情”一类,将《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归为“空阔衬孤微”一类,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上也临时生
黄湘:昨天,小泉首相再度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再一次严重伤害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受害国人民的感情。但日本国内却有一部分人认为,靖国问题是一个文化问题,参拜靖国神社是日本人对本国传统的尊重。例如,2004年10月3日,当时的日本外相町村信孝在朝日电视台的谈话节目中说:“在日本,无论一个人活着的时候做过什么,死了之后是一样的。在中国,恶人死了以后,到那个世界去还是恶人。持有不同生死观的人
解读文本,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前提。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我们教者既要有深厚的知识背景,又要有微观分析的能力。其次还需要教师实现从个体化的阅读向教学视角解读的转化。再者,我们在文本解读时更需要关注教学设计,只有这样,才能让阅读教学的内容在课堂上得到现实而充分的呈现,从而发挥文本解读真正的教学价值。本文旨在文本解读策略研究的基础上,以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名篇进行实例举隅,探求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实施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融为一体,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它也与课程标准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紧密相连,旨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笔者以舒婷的《致橡树》为例,以调动学生学习现代诗歌要抓住学生的心、多种形式朗读品味现代诗歌的
《鸟啼》是英国作家劳伦斯写于1919年的一篇散文,《教学参考书》上对这篇文章写作背景的解释是,不久前英国经历了极为寒冷的冬天,当时有大量鸟儿死去,冬去春来鸟儿生命的复苏成了作家写作的直接动因。也有人把刚刚经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联系起来,因为劳伦斯是反战的,战争所造成的破坏与创伤让他铭记深刻,于是他借自然界的一种生死轮回现象来抒发对生命的思考,这诚然也是一种合乎逻辑的诠释。  如果把《鸟啼》与作者的其
赵谦翔,吉林省吉林市人,清华大学附中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称号及香港柏宁顿教育基金会孺子牛金球(荣誉)奖。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首都师范大学兼职教育硕士导师,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吉林省教育学院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客座教授。1996年至1999年,于吉林毓文中学成功实施了“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的“九五”
人教部编七(上)第四单元的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彰显着理想的光辉和人格力量。《植樹的牧羊人》便是其中一曲洗濯心灵的梵音。她是虚构的“旋律”,却被誉为童话版的《圣经》。   无论是文本的原生价值,还是文本内在的生长逻辑,亦或是文本的教学价值,这篇小说都有很多值得咀嚼的地方。无处不在的对比手法,特点鲜明的环境描写,震撼人心的人物形象,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丰富多元的主题探究,饶有意蕴的比
【教学目标】  1.以“酒”为线,感知其情,通过知人论世、体会声韵之美、把握意象意境等方式,理解李清照三首词的不同情感,感知其人生轨迹与人生境态。(重点)  2.学习诗词表情达意的艺术手法,掌握抓情感关键词、抓意象意境、抓事件典故、抓修辞手法、抓节奏韵律等读懂诗歌的技巧方法。(难点)  3.体会不同时期李清照词的不同风格,感知其因时代和命运而脉动的生命。(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古
小说是最接近人生的一种文体,也是学生平时阅读中接触较多的一种文体。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小说教学所占比重也是较大的。提到小说教学,大家第一反应多数是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即扣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概括故事情节,抓住人物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突出”主题……小说教学总是这么一套路子,翻来覆去,千篇一律,没有变化,完全套路化、模式化。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没有多少收获,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