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C-O、OAV及Feller加和模型对酱香型习酒特征香气成分的分析

来源 :食品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硫磷检测器研究3种酱香型习酒(习酒蓝、习酒印象贵州、习酒银质)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分别鉴定出99、96、98种香气成分,其中各包含12种含硫化合物.基于气相色谱嗅闻仪和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方法,表明己酸乙酯(OAV:1720~1992)、丁酸乙酯(OAV:1401~1523)、辛酸乙酯(OAV.218~327)、3-甲基丁酸乙酯(OAV..835~966)、2-正丁基呋喃(OAV:464~719)、2-甲基丙酸乙酯(OAV.146~342)、3-羟基-2-丁酮(OAV.90~117)、丁酸(OAV:71~79)、2-甲基-3-呋喃硫醇(OAV:33~72)、丁醇(OAV:19~37)、苯乙酸乙酯(OAV:90~91)、己醛(OAV:29~33)、2-甲基丙酸(OAV:13~33)、苯乙醛(OAV:16~35)、糠醇(OAV:7~13)等具有较高的数值,说明这些成分是酱香型习酒主要特征性香气成分.通过香气重组、偏最小二乘回归进一步验证、解释习酒中的特征性香气成分与感官属性之间的相关性.最后,利用Feller加和模型研究习酒印象贵州酒中5种含硫化合物和6种酯类化合物之间的感官交互作用,验证酱香型习酒特征香气鉴定的准确性.结果 表明,丙硫醇、二甲基三硫醚、2-甲基-3-呋喃硫醇、3-巯基己基乙酸酯、3-巯基-1-己醇都是增强己酸乙酯的香气,而对其他5个酯类化合物则有增强也有掩盖的作用.实验数据解释了香气物质之间的作用机理,有助于通过定向调控提高酱香型习酒的香气质量.
其他文献
为探究微波萃取条件下,萃取体系内微波能吸收和目标成分的传递机理,本实验针对微波辅助萃取蔓越莓花色苷的过程进行研究.依据电磁理论,建立萃取液微波能吸收模型,分析介电特性与萃取液微波能吸收规律;依据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建立萃取体系内花色苷传热传质模型,分析微波萃取体系内的温度和花色苷提取量分布和变化规律;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经微波处理后蔓越莓颗粒的微观结构.结果 表明:萃取液介电常数、介电损耗因子及微波能吸收与微波功率呈正相关;对萃取液温度分布和花色苷提取量的变化进行模拟,发现微波功率越大,萃取液中心处
以百色红茶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乙醇溶液浸提法提取其中的总黄酮,并初步探讨总黄酮的理化性质.依据单因素试验结果,利用Box-Behnken法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得到最优的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浓度65%、液料比62:1 mL/g、超声功率350 W、提取温度73℃、提取时间为35 min,在此条件下红茶总黄酮平均得率为13.77%,与回归方程预测值14.18%相当(<3%).稳定性测试表明,红茶总黄酮应保存于中性环境棕色试剂瓶中,应用过程中避免紫外线直射及强酸强碱环境.红茶总黄酮对多种自由基及离子具有良好的清
目的:以中性乳糖酶为原料,研究超高压处理引发酶活力变化与荧光强度的关系.方法:采用不同超高压条件(不同压力(0.1、100、200、300、400、500、600 MPa)和温度(室温(18℃)、20、25、30、35、40、45℃)下处理不同时间(10、20、30、40、50、60 min))处理乳糖酶,利用邻硝基苯-β-D-半乳糖苷法检测乳糖酶活力,荧光法检测乳糖酶分子内源性和外源性荧光强度的变化,皮尔逊双尾分析法分析酶活力与荧光强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不同压力(0.1~600 MPa)和30℃下处
目的:探究人乳N-链寡糖组(human milk N-glycome,HMN)与牛乳N-链寡糖组(bovine milk N-glycome,BMN)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以C57BL/6J雄性小鼠为对象,首先在体外测定粪便菌群中与N-链寡糖相关的糖苷酶活性,并模拟粪便菌群对HMN与BMN的利用;然后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HMN和BMN处理组,灌胃21d后,测定盲肠内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s)的含量,并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的变化.结
以乳糖和不同相对分子质量葡聚糖与乳清分离蛋白(WPI)为原料,在相对湿度为79%、温度为70℃的条件下发生糖基化反应,研究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糖对WPI糖基化反应产物功能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证实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糖会对糖基化反应进程产生影响,并且随着糖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其接入到蛋白质肽链的难度也随之增加.相比于WPI,糖基化反应产物最大荧光强度均明显增大,相对分子质量越小的糖最大荧光强度越大;相比于WPI、WPI与20ku葡聚糖糖基化产物游离氨基含量减少42.53%,而WPI与乳糖糖基化产物的游离氨基含量
采用益生菌植物乳杆菌LP21合成纳米硒,为抑制水产养殖中溶藻弧菌感染提供一种新的方法.通过植物乳杆菌LP21绿色合成纳米硒,对所得纳米硒进行透射电镜形貌及能谱分析,粒径仪测定粒径,红外光谱分析纳米硒表面生物分子的分布,并研究纳米硒对溶藻弧菌的抑菌活性.结果 表明,植物乳杆菌LP21还原的纳米硒呈球形,分散性良好;纯化的纳米硒平均尺寸为184.6 nm,其表面包裹蛋白、多糖等生物分子,呈无定形态;纳米硒对溶藻弧菌、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较强,对溶藻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286 μg/mL,在亚抑制剂量下对溶藻弧菌
为从分子水平研究黄皮果实抗氧化酶抑制褐变的机理,以热激(heat treatment,HT)、程序降温(low temperature conditioning,LTC)和对照(CK)组处理后3℃贮藏的黄皮果实为材料,研究温度对黄皮果实褐变及抗氧化效果的影响,并应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黄皮果实RNA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表明:与CK相比,HT和LTC处理均可有效延缓黄皮果实采后褐变与失水,维持贮藏中后期较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等抗氧化酶活性,同时保持较高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
研究光照、水分、氧气、温度因素对不同规格迷迭香提取物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脂溶性迷迭香提取物稳定性较好,对光照、氧气、水分因素均不敏感;不同规格脂溶性迷迭香提取物热稳定性差异较大,鼠尾草酸油剂、高含量鼠尾草酸粉末热稳定性较好,低含量鼠尾草酸粉末则热稳定性较差,105℃放置12 h条件下,鼠尾草酸油剂、低含量鼠尾草酸粉末、高含量鼠尾草酸粉末保存率分别为91.87%、52.44%、83.76%;水溶性迷迭香提取物对光照、氧气因素不敏感,热稳定性较好,但吸湿性较强,吸湿后纯度降低.
从新疆哈密地区的15个驴乳样品中分离筛选出38株疑似乳酸菌,其中7株菌具有明显凝乳特性.经16S rRNA基因测序鉴定为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HL12-21、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HL29-5、蒙氏肠球菌(Enterococcus mundtii)HL30-3、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HL21-44、棒状乳杆菌(Lactobacillus coryniformis)HL26-24、弯曲乳杆菌(
以地皮菜为原料提取糖蛋白,并优化糖蛋白-硒复合物制备工艺,探究其结构表征及抗氧化活性.以产率和硒含量为评价指标,利用正交设计优化地皮菜糖蛋白-硒复合物制备工艺,采用红外、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方法表征糖蛋白-硒结构,从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自由基清除率、·OH自由基清除率和总还原能力等4个方面考察地皮菜糖蛋白-硒复合物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地皮菜糖蛋白-硒复合物最佳制备工艺为亚硒酸钠与糖蛋白质量比1∶1、反应温度75℃、.0.4g亚硒酸钠与糖蛋白混合物中添加BaCl20.5 g、反应时间7 h,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