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课外阅读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还有一些内、外因素影响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本文针对以上现状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系列的阅读改革策略。
关键词:传统阅读模式;阅读改革策略;教学实践
培养阅读能力,既是语文教学目标之一,又是实现语文教学总目标的重要途径。对阅读能力的培养,我们还应树立一个长远的观点:学生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将要与文字打交道,但如果读书的速度很慢,很可能适应不了未来的学习、生活需要。纵观传统课外阅读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让阅读的进程难以展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小学生9年的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规定,高中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5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但是,不论学校还是教师,针对课外阅读教学长期处于粗放型模式的状况,并未形成成熟的策略来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一、传统课外阅读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的课外阅读模式很单一,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在当地图书馆或者学校图书馆借阅图书。不少城市和学校自身已经具备满足大部分中小学生对课外读物需求的条件,但在一些偏远地区或农村地区,还没有完善的图书馆及藏书来满足中小学生的阅读需求。比如紫金县城的图书馆设施就比较落后,各个学校的图书馆根本没有足够的藏书让学生自主选择、自由阅读。
第二类,去书店购买课外书。纵观一些不发达地区,“新华书店”已经成为浓缩到不能再浓缩的弹丸之地,取代大部分文学作品而放在展架上的是各式各样的工具书。当然,学生可以通过网购的方式购买图书,但这一途径不能保证所购图书的质量。
第三类,向亲戚朋友或同学借阅课外书。每个人的阅读兴趣不同,我们很难遇到一个人拥有大量犹如图书馆般分类齐全的藏书的情况,所以这也是一种局限。
二、影响课外阅读习惯的因素
我们发现,就算在以上条件都已经具备的情况下,很多学生还是不爱读课外书,这又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呢?
1. 社会环境影响阅读习惯
当今社会的阅读状况令人堪忧,人们除了工作、学习之外,可支配的时间大多花费在看电视、上网、打麻将或者其他娱乐消遣上。可以说在生活当中,阅读的地位仍然很低,社会并没有多少书香味。读书习惯是需要熏陶的,试想家庭里的其他成员都不读书,怎能指望我们的孩子爱上阅读?
2. 应试教育、高考压力让学生选择工具书
学生阅读教辅类的书籍花费的时间很多,“为了高考而读书”,功利性太强。比如读得最多的是作文指导类书籍,读此类书籍并没有让他们对文学作品真正感兴趣。在应试教育尚不能摆脱的前提下,要求完全拒绝教辅类书籍是不实际的。
3. 个人兴趣爱好的转移
古时的人,琴棋书画,吟诗作对,是上雅之为;而现今社会,电视、游戏、网络、手机“霸占”了我们的生活,学生也不能幸免。信息社会影响并改变着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学生们不再以读书为乐,而是忍不住追赶时尚潮流,谁还愿意花更多时间在不会说话的书本上?
学生不爱读书是受到各种因素影响的,但我们是否可以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找到一些方法让学生爱上读书呢?
三、传统阅读模式的改革策略
1. 在教室创立图书角
假设一个班级有50位同学,每个人贡献一本书,那么这个图书角的藏书就拥有50本。如我所带的班级一共57位学生,用班费购买了一个书架,教师带头贡献20本书,而每位学生也都贡献了一两本,这样,书架上就有一两百本藏书,学生在阅读课或者课余时间都可以随意取阅,这就给班级创立了一个阅读平台,书香氛围渐浓。
2. 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阅读
因为高考,学生们的阅读时间都花在“实用类”的各科学习上,而真正属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甚至没有。如果学生没有积累一定的语言基础和作文素材,那800字的作文从何而来?因此,语文教师每周要抽出一节课的时间,带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如果教学任务比较重,可以选择在晚修课完成。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平台,在每周阅读课的时候,投影出一些小短文或小小说给学生欣赏。
所以说,教师要“舍得”花时间给学生阅读,在宝贵的学习时间里保证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们的阅读习惯,这不管是对于高考,还是对于学生今后的人生旅途,都是很有用、很珍贵的。人生漫漫,需要有书香的陪伴。
3. 善于利用网络平台
现在的孩子不爱看书,爱玩手机、iPad等智能终端,那么我们不妨投其所好,推荐一些文学著作或者阅读微信公众号,让学生读起来不累。比如在高二年级上学期,我们就给学生推荐了获得2015年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教师给各个班级群都发送了电子书,让学生在闲余时间也可以阅读文学作品,眼界更加开阔一些,而不是只知道我国的“四大名著”。
同时,我们会给学生推荐一些微信公众号,如“阅读”“为你读诗”“读书会”“读悦文摘”等,里面的文章精彩而短小,充满人生哲理。比如“为你读诗”这个公众号就深受学生的喜爱,有的同学已经养成了每晚必听的习惯。
网络平台既然不可能完全禁止,还不如好好利用。只要利用好了网络平台,一样可以给我们的学习加分。这是一种新的阅读模式,我们大可以坦然地接受它。
4. 阅读与交流密不可分
“学而不思则罔”,读完书就要思考,只读书不思考等于白学。我们可以利用写作和演讲的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可以每周布置一个读书任务,让学生读后思考,然后写成一篇文章。不能写一篇完整文章的同学,可以摘抄美文美句,积累素材。教师也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分享这个星期在书中得到的最大感悟。教师在这个时候适当地进行评价,以鼓励学生保持继续读书的兴致。
总之,既然传统阅读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那么我们就想尽各种办法让学生读好书、好读书。爱上阅读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得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教学除了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读书习惯,把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因此,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有必要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如果费了很多工夫,教了很多年书,我们的学生对阅读仍然缺乏兴趣,那么这样的语文教学是失败的。对于青少年而言,有必要把读書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阅读应当是快乐的,是优雅、有趣的事情,在人生最美好的享受,是精神高度的愉悦,应该让这种习惯伴随终身。
关键词:传统阅读模式;阅读改革策略;教学实践
培养阅读能力,既是语文教学目标之一,又是实现语文教学总目标的重要途径。对阅读能力的培养,我们还应树立一个长远的观点:学生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将要与文字打交道,但如果读书的速度很慢,很可能适应不了未来的学习、生活需要。纵观传统课外阅读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让阅读的进程难以展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小学生9年的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规定,高中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5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但是,不论学校还是教师,针对课外阅读教学长期处于粗放型模式的状况,并未形成成熟的策略来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一、传统课外阅读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的课外阅读模式很单一,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在当地图书馆或者学校图书馆借阅图书。不少城市和学校自身已经具备满足大部分中小学生对课外读物需求的条件,但在一些偏远地区或农村地区,还没有完善的图书馆及藏书来满足中小学生的阅读需求。比如紫金县城的图书馆设施就比较落后,各个学校的图书馆根本没有足够的藏书让学生自主选择、自由阅读。
第二类,去书店购买课外书。纵观一些不发达地区,“新华书店”已经成为浓缩到不能再浓缩的弹丸之地,取代大部分文学作品而放在展架上的是各式各样的工具书。当然,学生可以通过网购的方式购买图书,但这一途径不能保证所购图书的质量。
第三类,向亲戚朋友或同学借阅课外书。每个人的阅读兴趣不同,我们很难遇到一个人拥有大量犹如图书馆般分类齐全的藏书的情况,所以这也是一种局限。
二、影响课外阅读习惯的因素
我们发现,就算在以上条件都已经具备的情况下,很多学生还是不爱读课外书,这又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呢?
1. 社会环境影响阅读习惯
当今社会的阅读状况令人堪忧,人们除了工作、学习之外,可支配的时间大多花费在看电视、上网、打麻将或者其他娱乐消遣上。可以说在生活当中,阅读的地位仍然很低,社会并没有多少书香味。读书习惯是需要熏陶的,试想家庭里的其他成员都不读书,怎能指望我们的孩子爱上阅读?
2. 应试教育、高考压力让学生选择工具书
学生阅读教辅类的书籍花费的时间很多,“为了高考而读书”,功利性太强。比如读得最多的是作文指导类书籍,读此类书籍并没有让他们对文学作品真正感兴趣。在应试教育尚不能摆脱的前提下,要求完全拒绝教辅类书籍是不实际的。
3. 个人兴趣爱好的转移
古时的人,琴棋书画,吟诗作对,是上雅之为;而现今社会,电视、游戏、网络、手机“霸占”了我们的生活,学生也不能幸免。信息社会影响并改变着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学生们不再以读书为乐,而是忍不住追赶时尚潮流,谁还愿意花更多时间在不会说话的书本上?
学生不爱读书是受到各种因素影响的,但我们是否可以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找到一些方法让学生爱上读书呢?
三、传统阅读模式的改革策略
1. 在教室创立图书角
假设一个班级有50位同学,每个人贡献一本书,那么这个图书角的藏书就拥有50本。如我所带的班级一共57位学生,用班费购买了一个书架,教师带头贡献20本书,而每位学生也都贡献了一两本,这样,书架上就有一两百本藏书,学生在阅读课或者课余时间都可以随意取阅,这就给班级创立了一个阅读平台,书香氛围渐浓。
2. 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阅读
因为高考,学生们的阅读时间都花在“实用类”的各科学习上,而真正属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甚至没有。如果学生没有积累一定的语言基础和作文素材,那800字的作文从何而来?因此,语文教师每周要抽出一节课的时间,带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如果教学任务比较重,可以选择在晚修课完成。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平台,在每周阅读课的时候,投影出一些小短文或小小说给学生欣赏。
所以说,教师要“舍得”花时间给学生阅读,在宝贵的学习时间里保证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们的阅读习惯,这不管是对于高考,还是对于学生今后的人生旅途,都是很有用、很珍贵的。人生漫漫,需要有书香的陪伴。
3. 善于利用网络平台
现在的孩子不爱看书,爱玩手机、iPad等智能终端,那么我们不妨投其所好,推荐一些文学著作或者阅读微信公众号,让学生读起来不累。比如在高二年级上学期,我们就给学生推荐了获得2015年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教师给各个班级群都发送了电子书,让学生在闲余时间也可以阅读文学作品,眼界更加开阔一些,而不是只知道我国的“四大名著”。
同时,我们会给学生推荐一些微信公众号,如“阅读”“为你读诗”“读书会”“读悦文摘”等,里面的文章精彩而短小,充满人生哲理。比如“为你读诗”这个公众号就深受学生的喜爱,有的同学已经养成了每晚必听的习惯。
网络平台既然不可能完全禁止,还不如好好利用。只要利用好了网络平台,一样可以给我们的学习加分。这是一种新的阅读模式,我们大可以坦然地接受它。
4. 阅读与交流密不可分
“学而不思则罔”,读完书就要思考,只读书不思考等于白学。我们可以利用写作和演讲的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可以每周布置一个读书任务,让学生读后思考,然后写成一篇文章。不能写一篇完整文章的同学,可以摘抄美文美句,积累素材。教师也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分享这个星期在书中得到的最大感悟。教师在这个时候适当地进行评价,以鼓励学生保持继续读书的兴致。
总之,既然传统阅读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那么我们就想尽各种办法让学生读好书、好读书。爱上阅读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得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教学除了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读书习惯,把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因此,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有必要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如果费了很多工夫,教了很多年书,我们的学生对阅读仍然缺乏兴趣,那么这样的语文教学是失败的。对于青少年而言,有必要把读書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阅读应当是快乐的,是优雅、有趣的事情,在人生最美好的享受,是精神高度的愉悦,应该让这种习惯伴随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