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全国多个省市的中考开始考查名著知识,到现在的统编本教材将名著阅读纳入课程,名著阅读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但,名著导读的教学仍然苍白无力,学生并没有真正产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名著导读”教学现状大多是这样的,老师勾画出教辅书上导读部分的文学常识,比如作者及其国籍,主要人物及其主要性格特点,主要情节或写作特色等基本信息,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或者索性就是用练习题代替了阅读。这里固然有考试命题思路固化的原因,也与教师导读方法缺乏有密切关系。
如何设计相关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本文尝试为导读教学设计介绍一些具体的实施策略。
一、观图法
图画可以来自书本的封面,我们可以根据画面的图案、色彩,指导学生去观察、猜测、评议,甚至通过想象让画面活起来,成为读书的“预告片”。图画也可以是教师提前准备的相关图片,里面隐含的既可以是书籍的主要内容或主旨,也可以是书目中的奇妙情境,又可以是书中人物的不同心情。学生可以说说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说不定就猜到了故事架构;还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说不定发现了解读文本的密码;我们甚至可以指导学生将图画和书名相结合,也许会有更多的发现和体会。
二、绘图法
这里绘的图是思维导图。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示建立起各个人物之间的联系,把枯燥、零碎的情节变成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形。学生在绘制人物思维导图或情节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除了需要静心阅读相关文本,也需要对文本内容进行再加工。这个过程,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自我消化和再创作的过程。例如,《鲁滨孙漂流记》中鲁滨孙第二至四次出海的情节与鲁滨孙的形象用思维导图来表示,就显得清晰易懂。
三、故事法
如果是学生正在阅读或已经读完该部作品,可以举办一场“故事会”,让学生们在小组内讲述自己挑选的故事,然后每组一个代表在全班面前讲故事,最后选出班里的“故事大王”。如果是读前导读课,讲述故事的人就是教师。教师可以绘声绘色地讲述作者的生平故事,也可以故弄玄虚地讲述名著中典型的故事情节。比如《简爱》一书的导入可以这样讲述故事:
19世纪的英国有个女孩叫夏洛蒂·勃朗特,她出生在一个牧师家庭。5岁时,她母亲便患癌症去世了。父亲收入很少,全家生活既艰苦又凄凉。大概在7岁的时候,夏洛蒂和姐姐妹妹到一所寄宿学校去读书。当时,只有穷人的子女才进这种学校。那里的条件极差,校规却非常严厉,孩子们每天都吃不饱穿不暖,又要受到体罚,每逢星期天,还得冒着严寒或者酷暑步行几英里去教堂做礼拜。由于条件恶劣,第二年学校里就流行伤寒,夏洛蒂的两个姐姐都染上此病,被送回家后没几天都痛苦地死了。这之后,父亲不再让夏洛蒂和艾米莉去那所学校,但那里的一切已在夏洛蒂的心灵深处留下了可怕的印象。后来她把这段经历写进了《简爱》一书中。说起写作,她们三姐妹都是作家呢。妹妹艾米莉和安妮则分别写了长篇小说《呼啸山庄》和《艾格尼斯·格雷》,夏洛蒂写的是《教师》。她们把三部小说一起寄给出版商。不久,出版商回复她们说,《呼啸山庄》和《艾格尼斯·格雷》已被接受,但夏洛蒂的《教师》却被退回。这对夏洛蒂来说可是个不小的打击。但她没有退缩,反而憋着一股气又开始写另一部长篇小说。这就是《简·爱》。但,让你想象不到的是,作品是用一个男性的假名发表的,只有这样才能被当时的社会接受。将女性的呼声作为小说主题,这在她之前的英国文学史上是不曾有过的——她是表现这一主题的第一人。后世作家把她的作品视为“现代女性小说”的楷模。那么在小说《简爱》里,她想表达女性的什么愿望呢?请你到书中寻找答案。
四、 表演法
活动时要求学生要演绎出人物说话的语气、动作和表情。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学生就必须对名著作品进行阅读、理解,在大脑里“演”出图像,做到表演与阅读结合。这个方法促进了学生对名著作品的理解、感悟和想象,丰满了人物的形象,也达到了真正阅读的效果。以《骆驼祥子》的片段表演为例:
祥子(手哆嗦着,拍出九十六块钱来):我要这辆车!
铺主(把车拉出去又拉进来):看看质量吧!多崭新的车啊!一百块,少一块咱们吹!
祥子(把钱又数了一遍,坚定地):我要这辆车!九十六!
铺主(支开棚子,按按喇叭):听听声儿吧,铃铛似的!一百块,少一份咱们吹!
祥子(执着地):我就要这辆车,九十六!
铺主(故作无奈):唉,交个朋友,车算你的了。
……
五、 卡片法
知识卡片既可以学习相关知识,又可以化繁为简,积累相关资料。因为卡片可以有不同的设计,整个过程充满了创意。学生在制作的过程里容易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例如,《水浒》可以这样设计卡片:
除了名片式的卡片,也可以有qq空间式的卡片、表格式的卡片、人物簡历式的卡片等等,不一而足。虽然形式不同,但作用是一样的。
六、 点评法
点评法又叫批注法。点评,在充足的时间、宽松的空间里,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关注点。没有所谓的参考答案可供参考,有的是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直接对话。这种阅读行为强调的是学生自我的审美体验和独特理解。当然,教师也可以适当地给予点评方法的指导。比如,《水浒传》的点评可以评人物,从细节中感受108位好汉的人物品行、给人物定等级、勾连古今相似或相反的人物;可以评片段的细节描写;也可以评文章写法中的倒插法、夹叙法、草蛇灰线法、背面扑粉法、正犯法、略犯法等等。
七、 播报法
播报法就采用新闻播报的方式,让学生将自己前一天阅读的情况向同学汇报。每次限定时间为2分钟。播报后还可以根据播报内容设计一个现场问答。每节课前五分钟完成。这个方式可以非常有效地了解学生阅读的进度与效果。例如,《朝花夕拾》一文的播报稿: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播报员XXX。今天我播报的篇目是《父亲的病》。本文主要内容是讲述了鲁迅和一名医周旋整整两年的过程,“名医”给父亲治病的药总是稀奇古怪,但父亲吃了却毫无起色。还写了另一位医生,医生也开了药,药也很特别,甚至有原配的蟋蟀一对。可是,折腾了很久,父亲的病也没有好转,父亲后来不肯再吃药。最后,在一片叫嚷声里,父亲去了。我印象最深的细节是:父亲临终时,在我们一片“父亲!父亲!!”的叫喊声里,他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苦痛。那是弥留之际对亲人的不舍,对自己的无奈。父亲的死是鲁迅心里永远的痛。几个故弄玄虚、勒索钱财的庸医在鲁迅先生嘲讽的文字中丑态毕露。
现场提问:本文是否采用了反讽手法?
八、 朗读法
对于长篇名著来说,朗读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忽略。其实,教师可以向孩子们呈现作品中的一个片段,并通过朗读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作家的语言特点,感受作品的魅力,获得对作品最真切的感受,由此产生阅读整本书的欲望。以《昆虫记》为例:
我在一块废墟上发现了红蚂蚁的老巢。红蚂蚁是一种非常奇怪的蚂蚁,它们既不会抚育儿女,也不会出去寻找食物。为了生存,它们便去掠夺黑蚂蚁的儿女,然后把它们养在自己家里,将来当做奴隶使唤。红蚂蚁的这种不道德的做法让人不齿。
我经常在夏天的下午看到红蚂蚁出征,这支出征的队伍有五六码长。当这支队伍靠近黑蚂蚁的巢穴时,其中的几只红蚂蚁离开了队伍往前走去,可能是进行间谍工作。剩下的蚂蚁继续前进,队伍在大地上蜿蜒前行,有时穿过小径,有时出没于荒草、枯叶中。
等它们找到了黑蚂蚁的巢穴,就长驱直入。先是冲进黑蚂蚁婴儿的卧室里,把它们抱出巢。之后,红蚂蚁和黑蚂蚁在巢内要进行一番激烈的厮杀,结局总是黑蚂蚁被打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被强盗们抢走。
朗读完这个片段后,学生能快速地感受到文章清新自然,幽默诙谐的风格特点,也会被其中拟人化的手法所吸引。
九、 辩论法
在文学作品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人物是具有争议性的,或者主题是多义性的。设置相关的辩论主题,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以《水浒传》为例:
武松,众所周知是个打虎英雄,但书里面也写道“武松按住,将去割头,刀切不入。武松心疑,就月光下看那刀时,已自都砍缺了。武松道:‘可知割不下头来!’ 便抽身去厨房下拿取朴刀,丢了缺刀,翻身再入楼下来”。这里的武松是个冷酷无情、残忍暴虐的形象。请以“武松是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为题,展开辩论。
十、 演讲法
演讲法适用于读后交流心得体会,主要是学生们展示自己对名著的认识和看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例如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后,可以设置几个演讲主题——“英雄是怎样炼成的”“生命的意义”“我倡议像保尔这样活”等。
十一、 编报法
编报法就是让学生围绕一本名著,自己设计报纸的栏目,编写相关的内容。但不能是单纯的片段的摘抄。这个活动能讓学生主动地去发掘书中的亮点,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能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格列佛游记》小报栏目有:
1.书中之最:最奇妙的历程、最有趣的人物、最不可思议的场景、最精彩的描写。2.书中写法:嘲讽、揭露、诙谐。3.我心向往:我最想去的书中之地。
十二、 创作法
创作法包括了对名著作品的仿写、改写、续写等。这种对原作的再创造会使学生不自觉的模仿原作的语言风格、叙事技巧,更易于感悟作家驾驭文字的高妙。如指导学生仿写《繁星春水》中的一些小诗,改写《鲁滨孙沙漠求生记》,续写《西游记之悟空成佛后》等等。
十三、 比较阅读法
比较阅读就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既可以同中求异,又可以异中求同,以期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如《童年》中的外祖父与《骆驼祥子》中的刘四爷的形象比较;关于离家出走,《童年》中的阿廖沙与《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汤姆是怎么想的?
十四、 主题探究法
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是因为其中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而恒久不衰,能给人们深远的影响或独特的感悟。所以,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不妨走到文字的深处,做一点探究,让学生获得有益的人生启迪和思维的发展。比如在《简爱》一书中可以探究“《简爱》中的爱情观”;在《水浒》一书中可以探究“水浒精神的现实意义”;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可以探究“还原历史的真相”等等。
如何设计相关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本文尝试为导读教学设计介绍一些具体的实施策略。
一、观图法
图画可以来自书本的封面,我们可以根据画面的图案、色彩,指导学生去观察、猜测、评议,甚至通过想象让画面活起来,成为读书的“预告片”。图画也可以是教师提前准备的相关图片,里面隐含的既可以是书籍的主要内容或主旨,也可以是书目中的奇妙情境,又可以是书中人物的不同心情。学生可以说说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说不定就猜到了故事架构;还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说不定发现了解读文本的密码;我们甚至可以指导学生将图画和书名相结合,也许会有更多的发现和体会。
二、绘图法
这里绘的图是思维导图。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示建立起各个人物之间的联系,把枯燥、零碎的情节变成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形。学生在绘制人物思维导图或情节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除了需要静心阅读相关文本,也需要对文本内容进行再加工。这个过程,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自我消化和再创作的过程。例如,《鲁滨孙漂流记》中鲁滨孙第二至四次出海的情节与鲁滨孙的形象用思维导图来表示,就显得清晰易懂。
三、故事法
如果是学生正在阅读或已经读完该部作品,可以举办一场“故事会”,让学生们在小组内讲述自己挑选的故事,然后每组一个代表在全班面前讲故事,最后选出班里的“故事大王”。如果是读前导读课,讲述故事的人就是教师。教师可以绘声绘色地讲述作者的生平故事,也可以故弄玄虚地讲述名著中典型的故事情节。比如《简爱》一书的导入可以这样讲述故事:
19世纪的英国有个女孩叫夏洛蒂·勃朗特,她出生在一个牧师家庭。5岁时,她母亲便患癌症去世了。父亲收入很少,全家生活既艰苦又凄凉。大概在7岁的时候,夏洛蒂和姐姐妹妹到一所寄宿学校去读书。当时,只有穷人的子女才进这种学校。那里的条件极差,校规却非常严厉,孩子们每天都吃不饱穿不暖,又要受到体罚,每逢星期天,还得冒着严寒或者酷暑步行几英里去教堂做礼拜。由于条件恶劣,第二年学校里就流行伤寒,夏洛蒂的两个姐姐都染上此病,被送回家后没几天都痛苦地死了。这之后,父亲不再让夏洛蒂和艾米莉去那所学校,但那里的一切已在夏洛蒂的心灵深处留下了可怕的印象。后来她把这段经历写进了《简爱》一书中。说起写作,她们三姐妹都是作家呢。妹妹艾米莉和安妮则分别写了长篇小说《呼啸山庄》和《艾格尼斯·格雷》,夏洛蒂写的是《教师》。她们把三部小说一起寄给出版商。不久,出版商回复她们说,《呼啸山庄》和《艾格尼斯·格雷》已被接受,但夏洛蒂的《教师》却被退回。这对夏洛蒂来说可是个不小的打击。但她没有退缩,反而憋着一股气又开始写另一部长篇小说。这就是《简·爱》。但,让你想象不到的是,作品是用一个男性的假名发表的,只有这样才能被当时的社会接受。将女性的呼声作为小说主题,这在她之前的英国文学史上是不曾有过的——她是表现这一主题的第一人。后世作家把她的作品视为“现代女性小说”的楷模。那么在小说《简爱》里,她想表达女性的什么愿望呢?请你到书中寻找答案。
四、 表演法
活动时要求学生要演绎出人物说话的语气、动作和表情。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学生就必须对名著作品进行阅读、理解,在大脑里“演”出图像,做到表演与阅读结合。这个方法促进了学生对名著作品的理解、感悟和想象,丰满了人物的形象,也达到了真正阅读的效果。以《骆驼祥子》的片段表演为例:
祥子(手哆嗦着,拍出九十六块钱来):我要这辆车!
铺主(把车拉出去又拉进来):看看质量吧!多崭新的车啊!一百块,少一块咱们吹!
祥子(把钱又数了一遍,坚定地):我要这辆车!九十六!
铺主(支开棚子,按按喇叭):听听声儿吧,铃铛似的!一百块,少一份咱们吹!
祥子(执着地):我就要这辆车,九十六!
铺主(故作无奈):唉,交个朋友,车算你的了。
……
五、 卡片法
知识卡片既可以学习相关知识,又可以化繁为简,积累相关资料。因为卡片可以有不同的设计,整个过程充满了创意。学生在制作的过程里容易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例如,《水浒》可以这样设计卡片:
除了名片式的卡片,也可以有qq空间式的卡片、表格式的卡片、人物簡历式的卡片等等,不一而足。虽然形式不同,但作用是一样的。
六、 点评法
点评法又叫批注法。点评,在充足的时间、宽松的空间里,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关注点。没有所谓的参考答案可供参考,有的是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直接对话。这种阅读行为强调的是学生自我的审美体验和独特理解。当然,教师也可以适当地给予点评方法的指导。比如,《水浒传》的点评可以评人物,从细节中感受108位好汉的人物品行、给人物定等级、勾连古今相似或相反的人物;可以评片段的细节描写;也可以评文章写法中的倒插法、夹叙法、草蛇灰线法、背面扑粉法、正犯法、略犯法等等。
七、 播报法
播报法就采用新闻播报的方式,让学生将自己前一天阅读的情况向同学汇报。每次限定时间为2分钟。播报后还可以根据播报内容设计一个现场问答。每节课前五分钟完成。这个方式可以非常有效地了解学生阅读的进度与效果。例如,《朝花夕拾》一文的播报稿: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播报员XXX。今天我播报的篇目是《父亲的病》。本文主要内容是讲述了鲁迅和一名医周旋整整两年的过程,“名医”给父亲治病的药总是稀奇古怪,但父亲吃了却毫无起色。还写了另一位医生,医生也开了药,药也很特别,甚至有原配的蟋蟀一对。可是,折腾了很久,父亲的病也没有好转,父亲后来不肯再吃药。最后,在一片叫嚷声里,父亲去了。我印象最深的细节是:父亲临终时,在我们一片“父亲!父亲!!”的叫喊声里,他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苦痛。那是弥留之际对亲人的不舍,对自己的无奈。父亲的死是鲁迅心里永远的痛。几个故弄玄虚、勒索钱财的庸医在鲁迅先生嘲讽的文字中丑态毕露。
现场提问:本文是否采用了反讽手法?
八、 朗读法
对于长篇名著来说,朗读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忽略。其实,教师可以向孩子们呈现作品中的一个片段,并通过朗读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作家的语言特点,感受作品的魅力,获得对作品最真切的感受,由此产生阅读整本书的欲望。以《昆虫记》为例:
我在一块废墟上发现了红蚂蚁的老巢。红蚂蚁是一种非常奇怪的蚂蚁,它们既不会抚育儿女,也不会出去寻找食物。为了生存,它们便去掠夺黑蚂蚁的儿女,然后把它们养在自己家里,将来当做奴隶使唤。红蚂蚁的这种不道德的做法让人不齿。
我经常在夏天的下午看到红蚂蚁出征,这支出征的队伍有五六码长。当这支队伍靠近黑蚂蚁的巢穴时,其中的几只红蚂蚁离开了队伍往前走去,可能是进行间谍工作。剩下的蚂蚁继续前进,队伍在大地上蜿蜒前行,有时穿过小径,有时出没于荒草、枯叶中。
等它们找到了黑蚂蚁的巢穴,就长驱直入。先是冲进黑蚂蚁婴儿的卧室里,把它们抱出巢。之后,红蚂蚁和黑蚂蚁在巢内要进行一番激烈的厮杀,结局总是黑蚂蚁被打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被强盗们抢走。
朗读完这个片段后,学生能快速地感受到文章清新自然,幽默诙谐的风格特点,也会被其中拟人化的手法所吸引。
九、 辩论法
在文学作品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人物是具有争议性的,或者主题是多义性的。设置相关的辩论主题,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以《水浒传》为例:
武松,众所周知是个打虎英雄,但书里面也写道“武松按住,将去割头,刀切不入。武松心疑,就月光下看那刀时,已自都砍缺了。武松道:‘可知割不下头来!’ 便抽身去厨房下拿取朴刀,丢了缺刀,翻身再入楼下来”。这里的武松是个冷酷无情、残忍暴虐的形象。请以“武松是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为题,展开辩论。
十、 演讲法
演讲法适用于读后交流心得体会,主要是学生们展示自己对名著的认识和看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例如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后,可以设置几个演讲主题——“英雄是怎样炼成的”“生命的意义”“我倡议像保尔这样活”等。
十一、 编报法
编报法就是让学生围绕一本名著,自己设计报纸的栏目,编写相关的内容。但不能是单纯的片段的摘抄。这个活动能讓学生主动地去发掘书中的亮点,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能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格列佛游记》小报栏目有:
1.书中之最:最奇妙的历程、最有趣的人物、最不可思议的场景、最精彩的描写。2.书中写法:嘲讽、揭露、诙谐。3.我心向往:我最想去的书中之地。
十二、 创作法
创作法包括了对名著作品的仿写、改写、续写等。这种对原作的再创造会使学生不自觉的模仿原作的语言风格、叙事技巧,更易于感悟作家驾驭文字的高妙。如指导学生仿写《繁星春水》中的一些小诗,改写《鲁滨孙沙漠求生记》,续写《西游记之悟空成佛后》等等。
十三、 比较阅读法
比较阅读就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既可以同中求异,又可以异中求同,以期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如《童年》中的外祖父与《骆驼祥子》中的刘四爷的形象比较;关于离家出走,《童年》中的阿廖沙与《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汤姆是怎么想的?
十四、 主题探究法
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是因为其中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而恒久不衰,能给人们深远的影响或独特的感悟。所以,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不妨走到文字的深处,做一点探究,让学生获得有益的人生启迪和思维的发展。比如在《简爱》一书中可以探究“《简爱》中的爱情观”;在《水浒》一书中可以探究“水浒精神的现实意义”;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可以探究“还原历史的真相”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