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性阅读教学中的教师引领策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yang2009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成性阅读教学以课堂生成为价值追求,是一个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的动态发展的阅读教学过程,具有动态性、探究性、发展性特征。根据课堂生成的不同途径,一般将课堂生成分为预期性生成和非预期性生成。前者是沿着教学预设的轨道按部就班运行实现的生成,有较强的规划性;后者是在教学预设的基础上,开发、利用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实现的符合语文课程目标的生成,更具有开放性。在生成性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首席地位,主要体现在对课堂生成的引领上。
  下面,笔者就举例来介绍一下生成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引领的主要策略,以就教于方家。
  一.“问题——生成”策略
  课堂生成的基础是精心的教学预设。教学预设的核心任务又是什么?是问题设计。是从教学实际出发,依据语文课程目标要求,科学地预设问题。笔者认为,这里的“教学实际”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教学文本和学生。生成性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应建立在教师细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地解读、探究与发现,深入把握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洞悉教科书编者选编该文要体现怎样的课程目标,要培养学生怎样的语文素养。要建立在对学生充分把握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需求,找出能诱导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提问,让学生乐于读书,乐于表达。
  由于生成性课堂的开放性,问题设计还要遵循简约原则,提问要做到少而精,一课时一般设计两三个主问题。这样,教学内容集中,教学流程清晰,易于达成教学目标,也为超越教学预设、满足学生学习需要预留好时空。
  如,《捕蛇者说》的第四段文言知识多、叙事头绪繁、表现方法巧,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我根据学生演讲基础较好的现实,设计了一个问题:“从蒋氏的自述中,我们发现蒋氏是一名优秀的演说者。请你再读课文,探究一下蒋氏的演讲才华体现在哪些方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饶有兴味地读书、思考、交流,从情感真切、层次清晰、描述生动、对比鲜明、观点明确等方面进行了探究,深入理解了文本,收到了因“言”悟“文”、因“文”识“言”的预期效果。
  二.“体验——生成”策略
  李震老师认为:“语文课堂的生成应该是在感性的世界里,没有课堂的感性就没有有效的生成。”因此,在生成性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自觉地创设感性情境,指导学生借助自己生活(学习)经验和想象“行走”在语言文字的世界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审美。
  《一双手》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这是一个情感丰富、意蕴深刻的句子,但学生阅读时往往因其表面意义的浅显而忽略对它的品味,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用手在课桌上摩擦,再比较课桌与铁块的坚硬程度,就能激起学生的深刻的体验,从而领悟到这句话的潜在意义:柔弱之手胜过了钢铁,可见人物性格之坚韧。
  三.“点拨——生成”策略
  由于受阅读经验、心智水平等影响,学生在课堂答问时,不免出现认识肤浅、思维阻滞等现象。如果我们把这些状况视为教学资源,那么就可以以学生肤浅的认识、思维的阻滞点作为教学起点,巧点妙拨,促进阅读和思考,生成新的感悟,乃至新的思想。点拨的技巧有很多,如引进助读资料,授以学法,比较促思,变换角度等等。
  一位老师教学《阿里山纪行》时,提问:“你觉得哪一小节写得最好?请结合文本具体说说理由。”有学生答:“我觉得第6小节写得最好。‘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用叠词写出了曲径幽路上青苔柔软、细密的特点。”很显然,这名学生的解读还很片面和肤浅。老师开始追问:“‘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为什么放在句子的后面,而不放在定语的位置?”学生回答:“这是定语后置,是为了突出青苔的特点。”老师再追问:“这个句子里有一个动词用得非常好,能说出是哪个动词,为什么吗?”学生很自信地说:“当然是‘染’啦,它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曲径幽路上青苔的可爱。”两次变换角度追问,引导学生分别从句式选择、词语锤炼角度对文本语言进行了全面品味。通过点拨,学生深入品味了语言,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品味语言的方法,得到了思维训练。
  四.“质疑——生成”策略
  “质疑”,《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提出疑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与内容”(第四学段)中明确提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要落实这一要求,教师就必须具有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意识和努力。生成性教学把学生的质疑视为基础性教学资源,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分析加工、甄别判断,重新构建教学内容,将学生想学的与教师要教的巧妙对接起来,展开自主性更强的学习活动。
  如学习散文《紫藤萝瀑布》时,学生主要提出了如下问题:①文章开头很简练,看起来很特别,有什么作用?②第2段把藤萝比作“一条瀑布”,怎样理解?③第4段、第5段用拟人手法写紫藤萝,不像前、后几段那样是从形、色等方面描绘紫藤萝,能否删掉?④第8段写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为什么要写这一段往事?⑤第8段和第11段都写了紫藤萝花的“浅紫色的芳香”,怎么理解芳香的“浅紫色”?⑥文章开头写“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却写“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⑦第4段、第5段为什么用这么短的句子,而且还都独立成段?⑧怎样理解第10段中的“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句?
  笔者与学生一起将上述问题分成三组:语言品味类(如第②、③、⑤、⑦问)、结构安排类(如第①、⑤、⑥问)、主旨理解类(如第④、⑥、⑧问)。经整合后,形成了三个问题:1.这篇状物抒情散文描绘了紫藤萝的生命之美。请以“ (句)运用了 (手法)表现了紫藤萝的 ”的句式说说你特别欣赏的句子。2.第1段、第8段、第11段在结构上起到了什么作用?文章是按怎样的思路架构的?3.文章的中心句是哪一句?怎么理解?学生据此再次展开小组合作学习。这三个问题与课前预设问题基本一致,但它们是现场生成的,是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有了这样的“愤”“悱”学习心理做基础,学起来就特别投入。
  五.“错误——生成”策略
  “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错误”本身就是极有价值的“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珍视“错误”带来的学习机会,当学生答问错误时,要善于抓住其中的可利用因素析其因、归其谬、明其真,让学生自悟自纠。教师本人也会出错,当教师的错误被学生发现后,应该诚恳地让学生说说老师错在何处,如何改正,学生指错其实就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这样的识错、改错过程不就是焕发生命活力的学习过程?
  教学《桃花源记》时,笔者批改学生的预习学案,发现其中一道题不少学生出现同样错误。题目是这样的(横线上内容是学生答案):“根据课文内容,我们可以把情节概括为:发现桃林——进入桃林——做客桃林——离开桃林。由此可以看出课文的线索是桃花林。”显然,学生出错,一方面是受到题干的影响,一味模拟题干形式;另一方面是由于对课文内容还没领悟。上课时,我改变教学预设,将以上内容用PPT投出,要学生再读课文,找出课文对应内容,思考答案是否错误。经过交流,结论取得了一致:“根据课文内容,我们可以把情节概括为:发现桃林——进入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由此可以看出课文的线索是渔人的行踪。”这一教学环节把学生的错误作为整体感知课文的抓手,使读与思落到了实处,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解读,实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六.“拓展——生成”策略
  “学而时习之”,知识的建构、能力的提升,需要通过迁移训练、适度实践才能实现。教学中可以运用“学法迁移拓展”和“创新实践拓展”等方法,进行跟进训练,促进知识的巩固与融合,技能的运用与活化,实现由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
  在学习《多一些宽容》时,笔者设计了一道练习:文章论述怎样做到宽容时写了“四互”,请模仿之,仿写“一互”。这道练习巧妙地引导学生运用课文的论述方法进行写作片段训练,巩固了知识,锻炼了思维,培养了写作能力,收到了一举多得之效。请看一名学生的仿写:“互信,就是彼此信任,不计较与他人行为、品格、志趣的差异。信任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是人与人交流的通行证。‘信任是开启心扉的钥匙’,只有互相信任,才能更好地交流、沟通,才能向朋友倾吐心声。不互相信任,就不可能与人成为知心朋友,不可能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可谓说理透彻,方法多样,文质兼美。
  姜涛,语文教师,现居江苏赣榆。责任编校:左晓光
其他文献
白居易《卖炭翁》一文中“可怜身上衣正单”的“正”字看起来像个熟词,但中学教材及其他选本都很少作出具体的解释,大多数语文老师都很自然地将其解释为“恰好”“正好”的意思。李海潮老师在《说“衣正单”的“正”字》(《中学语文教学》2001.6)一文中认为,“把‘衣正单’说成是‘衣服恰好单薄’或‘衣服正好单薄’并不贴切”,因为“卖炭翁身上衣服所以单薄,并不是他有意未穿而不意遇到了大雪,这里根本没有意外的巧合
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一个有效的主问题往往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师可以设置主问题,并将其作为教学的聚焦点,让学生尝试从这个问题出发,有层次地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系统性。  一、结尾处设问,倒卷珠帘  在设计主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从文章的结尾处入手,让学生先了解结尾部分,然后再慢慢地向上追溯,找到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教师可以围绕结尾设置悬念,利用主问题来统摄全文,引
应用文是日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书面工具,在今后的很多行业中都要应用到。中职学生学习的内容专业性较强,学生可能会觉得应用文枯燥乏味。这种现象是应该杜绝的,应用文的教学应该在中职教学中给予高度的重视,让应用文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课程。教师应该有效地开展语文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制定更完善的教学机制。本文对中职语文应用文写作的有效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一、更新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方法  中职教师应该更新
期刊
2008年5月22日至6月15日,一个出于历史和想象的装置艺术作品将纽约和伦敦在视觉上实时连接,在纽约的布鲁克林桥和伦敦泰晤士塔桥的阴影下,一对相同的维多利亚风格的装置坐立
在以往的课堂上,教学任务主要是依靠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来完成的,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遭到严重扼杀。在新课改的春风下,人们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让语文课堂由传统模式转化为动态课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日常教学环节中来,便成为重中之重。笔者从多元激趣、读诵结合、自主探究等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探索,有如下体会。  一、多元激趣,化静为动  如在苏教版语文《从百草园到三
初中作文教学是语文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的学习其实是没有什么捷径可言的,最重要的方法无非就是勤奋学习 认真练习。语文教学中的随笔训练具有随时性、随感性的特点,对于作文的教学水平提升大有裨益。  一、初中语文随笔训练的特征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随笔训练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在写作形式上,非常灵活和多变。语文随笔的题材和选材是随意的,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文无一不可,选材可以来自方方面面,在生
期刊
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很多学校都提倡语文教师写“下水文”,要求老师和学生同题作文,然后师生同读、同议、同评。可笔者认为,若老师仅仅应付好课堂上的几篇同题作文,仍旧很难给学生的习作带来太多指导性的建议。因为所谓的从学生视角出发,毕竟是一种俯高就低以迎合学生的写作,有着太多的限制在里面。更何况,老师对自己写成的东西,往往过于自爱,缺乏正确的评判意识,若老师出示下水文时没有理性的态度,或者出示时机不对,会
期刊
作文是学生各项语文素养的一个综合体现,《新课标》指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但是现在语文学习中,作文对于很多学生都是老大难,有的不知道如何下笔,有的又担心自己的语言表述不清楚,还有的根本不愿意动笔……那么,究竟该如何让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做到轻松落笔、一气呵成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从兴趣入手,激发写作的欲望  1.要降
期刊
姜夔这样高度概括诗歌结尾的艺术性:“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马。”的确,诗人在写诗过程中对结尾高度重视,强调结尾意蕴丰富,能够余韵不绝。因而作为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要善于
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加强写作训练对提升小学生的语文能力以及培养语文素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需将了解学生的写作能力作为基本前提,积极培养小学生的习作兴趣,并且通过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激发小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促使小学生的写作兴趣以及信心能够得到逐渐的提升,从而有效提升语文写作的水平。  一、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使小学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