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衣正单”的“正”字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qin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居易《卖炭翁》一文中“可怜身上衣正单”的“正”字看起来像个熟词,但中学教材及其他选本都很少作出具体的解释,大多数语文老师都很自然地将其解释为“恰好”“正好”的意思。李海潮老师在《说“衣正单”的“正”字》(《中学语文教学》2001.6)一文中认为,“把‘衣正单’说成是‘衣服恰好单薄’或‘衣服正好单薄’并不贴切”,因为“卖炭翁身上衣服所以单薄,并不是他有意未穿而不意遇到了大雪,这里根本没有意外的巧合”,并以林从龙﹑侯孝琼二先生《古诗词曲欣赏》(1985年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对诗句的解释和徐仁甫《广释词》(198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正”字条的解释为据,认为“衣正单”的“正”字应作“很”讲。
  笔者认为,虽然说把“衣正单”的“正”解释为“恰好”“正好”并不是很贴切,但把“正”解释为“很”则更牵强。我们认为,这里的“正”当“只”“仅仅”讲比当作“很”讲更为合理。理由有四:
  首先,从全诗所表达的意义来看,“正”作“只”“仅仅”讲比作“很”讲更合情。作者将卖炭翁置于冰天雪地之中,使衣衫单薄的卖炭翁与这里寒冷的天气形成强烈的对比,意在突出卖炭翁的凄苦形象,作者要强调的不仅仅是卖炭翁所穿衣服之“薄”,而且还要强调所穿衣服数量之“少”。如果说“正”意思是“很”,是指“很单薄”的衣服,那么这个“很单薄”的衣服既可以是很薄的夹衣,也可以是很薄的棉袄,“很”只能说明衣服的单薄程度,不能说明所穿着衣服数量之少,不足以突现卖炭翁凄苦之情;而作“只”“仅仅”讲,即“只穿着单衣”,不仅说明了所穿衣之薄,而且还突出了所穿衣之少,这样,穿着既单且薄的卖炭翁就与环境形成鲜明的对照。其次,从诗的下一句看,“正”作“只”“仅仅”讲比作“很”讲更合理。诗的下一句“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很清楚地交待了头天晚上就下了一尺深的大雪,卖炭翁是第二天早上辗着冰辙去卖炭的,明明是知道天气特别寒冷,却还穿着单衣,说明卖炭翁不是有衣服没穿,而是根本没衣服穿,所以读者根本就不可能会将其理解为卖炭翁不意遇上了大雪,是有衣服而碰巧未穿才“衣正单”的,因而如将“正”解释为“只”“仅仅”,则使人从这个“正”字中,可以看到一个在冰天雪地之中,只穿着一件单衣的老人,一边冻得瑟瑟发抖,一边仰望上苍祈求再冷一点、再冷一点,以求能将炭买个稍好点价钱的凄苦形象。再次,从句子本身来看,“正”作“只”“仅仅”讲比作“很”讲更合法。“衣正单”的“单”应是名词“单衣”而非形容词“单薄”,“单衣”在诗中用作动词“穿着单衣”。“单薄”是从厚度上说的,可受“很”修饰,不能受“只”“仅仅”修饰,强调的是所穿衣服的厚度不够。而“单衣”是从数量上说的,可受“只”“仅仅”修饰,一般不受“很”修饰,强调的是所穿衣服数量少;并且,“单衣”的厚薄在积有“一尺雪”的数九寒天,是根本可以忽略不计的,也无须用“很”来修饰。最后,从辞书的解释来看,“正”作“只”“仅仅”讲比作“很”讲更合信。虽然林从龙﹑侯孝琼二先生在《古诗词曲欣赏》中解释说“他尽管身上衣服很单薄,但还是希望天再冷些,怕天暖了炭掉价”,但这只是作者对诗句大意的说明,并不是对诗句字词的对应翻译,不能说明林﹑侯二人就是将“正”解释为“很”;在徐仁甫《广释词》“正”字条中,虽有作程度副词“极”的解释,但并不能说明“衣正单”的“正”就是“极”“很”的意思。而《汉语大字典》“正”字条明确解释说,“正”作副词时,相当于“只”“仅”,并以《北史·列传第五十八》“行本怒其不能调护,每谓三人曰‘卿等正解读书耳’”为证,而“卿等正解读书耳”与“衣正单”用法正好相同,将“正”解释为“只”“仅仅”比解释为“很”更可信。
  所以,我们认为“衣正单”的“正”作“只”“仅仅”讲比作“很”讲更合情、更合理。
  张志华,湖北黄冈师范学院副教授。责任编校:李凤兰
其他文献
语文写作源于生活,彰显和表现生活,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实现作文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接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在生活情境下开展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写作乐趣,继而改善写作现状。  一、创设生活化作文写作情境,激发写作兴趣与信心  小學生形象思维丰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其写作的素材与灵感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教材、源于生活的。在写作教学中,很多学生之所以
期刊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被模式所束缚,在教学环节推进时,不是过于生硬,就是衔接不够紧凑,教师教学的和谐指数有待提高。语文教学讲究自然过渡,课堂多元互动频繁高效,教
基于高考阅卷和听一节公开课而生发感想:作文教学应培养学生乡土意识。  去年参加高考作文阅卷,在阅卷组关于限制古人古事、泛亲情化、三段论类作文得分的要求下,繁忙地完成阅卷工作。在限制得分范围内的作文实在太多了,阅卷中期,我就开始想,对于一个涉世不深的孩子,如果去掉这些东西,他们还有什么可以写呢?特别对于我们这儿的农村学生来讲,许多孩子目前去过最远的地方也就是海州、新浦,所谓“名胜古迹”也就是孔望山、
提到记叙文写作教学,众多老师的头脑中跳出的就是两个问题:写什么?怎么写?而我们平时的教学往往也是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即文章的审题立意和文章的写作。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学生的写作就应该是水到渠成了。可是情况往往与我们的想法背道而驰。在阅卷中出现的情况经常是高三学生的记叙文情况要比高一学生糟糕得多。此时,语文老师目光就关注在学生的生活环境上,高中学生环境的单一,应试教育的无奈等等。总结起来就成为一句话“
“暑假的时候爸爸买回来两条鱼,学习累了我就跑去看看他们,听着清澈的叮咚水声觉得世界都安静了,学习的疲劳也一扫而空。”这是我在学生随笔上看到的一句,读来觉得心也跟着澄澈宁静。后来我问他“你的作文中怎么没有这么精彩的语句?”学生跟我说:他觉得这句话像是小学生的词句,不适合出现在高中生的作文里。听到学生这句话我不禁在反思,到底什么样的语句才可以定义为高中生的文字,高中阶段的作文就注定要脱离我们日常的生活
期刊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中必考的一项,也是学生得分差异较大的一项。由于文言文使用古代汉语的字词、语法和造句结构,通常情况下,学生需要根据已有的文言知识推断和猜想出实词的意思,才能对文言文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因为学生的学识有限,如果遇到生疏的实词,并且做出不合实际的猜想的话,那么可能就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因此,教师有必要向学生提供有效的推断实词含义的方法,帮助学生推理得当,读“文”轻松。结合多年的教学
文学形象能够起到传情达意的效果,能够表达一种普通言语所无法传达的信息,然而职校学生往往认为语文学习对于未来工作的重要性不大,所以会忽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感悟。职校教师要告诉学生,通过审读、审美,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感受到这些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文学形象的意义,升华小说意识,这对学生未来的工作也有很大裨益。  一、阅读分析,概括形象特点  在指导学生阅读小说的时候,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尝试在阅
作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反思以往的作文教学,我常想,小学作文教学如何能通过创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改变学生怕写作文的心理,逐步提高写作水平呢?为了探究以上问题,我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创设情境,诱发思维,将观察与表达结合起来  1.儿童的好奇心理特别强,为了更好地活跃学生的思维,我将游戏引入作文教学中。如“斗牛游戏”,就是学生争着
期刊
近来,看了一些高考作文试卷,了解了一些中学写作课教学情况,觉得有个突出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不少考生写作喜欢旁征博引,名言警句连篇,但就是不会结合现实不会用道理论证问题。像以“旧书”为题,以“拒绝平庸”为题,以“回到原点”为题等等作文,立论的基本理由,不少作文都没有触及到。一篇议论文,虽然旁征博引了一大堆,可是立论的现实基本理由都说不清道不白,还有什么存在价值呢?这怎么能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