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率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如今小组合作学习课堂缺的不是活泼有余的教学情境,不是热热闹闹的教学气氛,也不是表面的小组合作形式,而是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和策略。合作学习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学习方式,对教师而言,它则是一种教学策略。“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不应该成为一种外部强加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内部需要的自然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如何采用“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发展呢?
一、异质互补,分组合作
实施小组成员的优化组合策略是合作学习能否有效的前提。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完成的互助性学习。首先,教师要适时调整分组策略。地理教师由于任教的班级多,对于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而新组建的班级,在开学伊始,一般不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情况,因此,这时的分组可采取前后桌四人组合,并选出组长的形式进行。组成这样的小组是为了在学习过程中更有效地交流、倾听、解释、思考,在分享、协商、碰撞中感受学习成功的乐趣,使学生们都能接受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但这种小组合作,很可能出现组间异质、组内同质的分组。因此在运用4——5周以后,应对学生重新进行分组,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可保证各小组力量均衡,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使学生有机会同别的同学合作,从而使教学过程充满生气和新意。
教师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可灵活采取多种分组形式。
同桌式:地理教学中,地图的使用是经常化的,在地图中要寻找某一地理要素,如果采取同桌互助,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在不同的页面中,寻找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时,同桌的两位同学分别翻到不同的页面,进行对照,可以减少页面的翻动。例如:要查“中东”与“西亚”范围的不同,就可以一位同学翻到中东地图,另外一位同学翻到亚洲分区图,可同时对比二者范围,答案直观明了。
并列式:对于几个平行并列的内容,让各小组负责一项内容,开展小组间合作学习,然后在课堂上汇报,达到全班共同学习的目的。如:湘教版“气候类型”一节学习,就可以根据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四个部分,要求班级中的四个大组,分别就各带有哪些气候类型,各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和成因及该带气候的共同特征、作物类型进行说明。还比如:三大宗教、三大人种、语言和国际组织等内容的学习,采取并列式的分组,都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辩论式: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对人文地理部分的掌握,教材也相应增加了篇幅,因此如何加强学生对人文地理的掌握是摆在地理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根据不同的观点分组,课前搜集资料,在课堂上进行辩论,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如:人口的增长问题、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问题和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问题等都是很好的辩论题目。这时的分组可以采取全班分为两个大组进行。
其次,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和表现自我的机会。
二、精心设计,互动合作
正确实施讨论策略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个中心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成效。是课堂教学对话中教学环境最为宽松自由、学生参与度最高的互动行为方式。在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在积极的互动与交流中获取新知,拓展思维,发展能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讨论内容,把握好讨论时机,组织好讨论过程。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合作学习。
在讨论过程中,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探讨的时间。如果不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时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更谈不上设计小组活动的独立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问题提出后,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思考,或出现思考障碍,或出现答案不一,此时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好时机。不可问题一抛出就小组合作。
三、及时评价,调控合作
有效实施评价策略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保障。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上在小组中的表现作深入的了解和仔细观察,对合作较好的小组,组织能力较强的组长,积极参与学习的成员都要及时评价、表扬和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教师不仅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要注意对合作过程的评价,还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激励。如可根据小组的表现评出“集体智慧奖”、“组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等,也可根据小组里的成员表现评出“最佳表现奖”、“合作标兵奖”等等,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能为“合作学习”的成功注入新的催化剂。当遇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时,教师可即时作出妥善处理,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交流合作与探索。
四、强化意识,有效合作
有效实施学生的主体意识策略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多,多数在家里处在“小皇帝”的地位,娇生惯养、我行我素、自我优越感强,缺少合作意识,往往“合”而不“作”。教师要善于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和彼此鼓励支持,学会在交流中分享成功的喜悦,学会在集体中共同学习和提高。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品质,不会倾听,不善讨论,“合作学习”也就无从谈起。建构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让学生学会尊重,帮助别人,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但不盲从。要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教师要适时变换角色,参与其中的学习、合作、交流,做个平等的参与者,耐心的引导者,热情的帮助者,积极的鼓励者,让学生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观念。
教师可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各种游戏、活动,并采用各种方法,让学生明白:我只是社会中千千万万个人中间的小小一员,不可能孤立地在社会上生存,必须依赖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与他人交往是一件多么愉快、多么有意义的事:比我好的同学,我能得到他的帮助;比我差的同学,我能帮助他,自己也从中得到锻炼,每一个人都是我的学习伙伴,都是我的合作者。这样,学生合作学习的主体性将得到逐步的发展和提高,为“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梁 媛)
一、异质互补,分组合作
实施小组成员的优化组合策略是合作学习能否有效的前提。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完成的互助性学习。首先,教师要适时调整分组策略。地理教师由于任教的班级多,对于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而新组建的班级,在开学伊始,一般不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情况,因此,这时的分组可采取前后桌四人组合,并选出组长的形式进行。组成这样的小组是为了在学习过程中更有效地交流、倾听、解释、思考,在分享、协商、碰撞中感受学习成功的乐趣,使学生们都能接受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但这种小组合作,很可能出现组间异质、组内同质的分组。因此在运用4——5周以后,应对学生重新进行分组,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可保证各小组力量均衡,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使学生有机会同别的同学合作,从而使教学过程充满生气和新意。
教师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可灵活采取多种分组形式。
同桌式:地理教学中,地图的使用是经常化的,在地图中要寻找某一地理要素,如果采取同桌互助,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在不同的页面中,寻找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时,同桌的两位同学分别翻到不同的页面,进行对照,可以减少页面的翻动。例如:要查“中东”与“西亚”范围的不同,就可以一位同学翻到中东地图,另外一位同学翻到亚洲分区图,可同时对比二者范围,答案直观明了。
并列式:对于几个平行并列的内容,让各小组负责一项内容,开展小组间合作学习,然后在课堂上汇报,达到全班共同学习的目的。如:湘教版“气候类型”一节学习,就可以根据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四个部分,要求班级中的四个大组,分别就各带有哪些气候类型,各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和成因及该带气候的共同特征、作物类型进行说明。还比如:三大宗教、三大人种、语言和国际组织等内容的学习,采取并列式的分组,都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辩论式: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对人文地理部分的掌握,教材也相应增加了篇幅,因此如何加强学生对人文地理的掌握是摆在地理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根据不同的观点分组,课前搜集资料,在课堂上进行辩论,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如:人口的增长问题、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问题和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问题等都是很好的辩论题目。这时的分组可以采取全班分为两个大组进行。
其次,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和表现自我的机会。
二、精心设计,互动合作
正确实施讨论策略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个中心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成效。是课堂教学对话中教学环境最为宽松自由、学生参与度最高的互动行为方式。在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在积极的互动与交流中获取新知,拓展思维,发展能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讨论内容,把握好讨论时机,组织好讨论过程。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合作学习。
在讨论过程中,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探讨的时间。如果不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时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更谈不上设计小组活动的独立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问题提出后,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思考,或出现思考障碍,或出现答案不一,此时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好时机。不可问题一抛出就小组合作。
三、及时评价,调控合作
有效实施评价策略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保障。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上在小组中的表现作深入的了解和仔细观察,对合作较好的小组,组织能力较强的组长,积极参与学习的成员都要及时评价、表扬和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教师不仅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要注意对合作过程的评价,还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激励。如可根据小组的表现评出“集体智慧奖”、“组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等,也可根据小组里的成员表现评出“最佳表现奖”、“合作标兵奖”等等,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能为“合作学习”的成功注入新的催化剂。当遇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时,教师可即时作出妥善处理,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交流合作与探索。
四、强化意识,有效合作
有效实施学生的主体意识策略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多,多数在家里处在“小皇帝”的地位,娇生惯养、我行我素、自我优越感强,缺少合作意识,往往“合”而不“作”。教师要善于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和彼此鼓励支持,学会在交流中分享成功的喜悦,学会在集体中共同学习和提高。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品质,不会倾听,不善讨论,“合作学习”也就无从谈起。建构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让学生学会尊重,帮助别人,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但不盲从。要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教师要适时变换角色,参与其中的学习、合作、交流,做个平等的参与者,耐心的引导者,热情的帮助者,积极的鼓励者,让学生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观念。
教师可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各种游戏、活动,并采用各种方法,让学生明白:我只是社会中千千万万个人中间的小小一员,不可能孤立地在社会上生存,必须依赖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与他人交往是一件多么愉快、多么有意义的事:比我好的同学,我能得到他的帮助;比我差的同学,我能帮助他,自己也从中得到锻炼,每一个人都是我的学习伙伴,都是我的合作者。这样,学生合作学习的主体性将得到逐步的发展和提高,为“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梁 媛)